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亦心 《中华建设》2006,(2):61-61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注重居住条件就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 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  相似文献   

2.
云南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历史悠久,经济文化较发达,其木结构民居建筑中吸收了较多汉文化特点,并逐步形成自己浓厚的云南民族风格,是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技术的高峰,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顾今 《中华建设》2005,(7):49-49
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面,与厦门隔海相望,岛长约1800米,宽约1000米,海岸曲折逶迤,岩石起伏有致。鼓浪屿在宋朝以前,是一个渺无人烟的椭圆形小岛,因此被称为“圆洲仔”,当时岛上只有白鹭、海鸥栖息,到了穴末元初.岛屿有个李姓渔民出海遇到风暴,把船停泊在鼓浪屿西部暂避,他发现西南隅海滩上有一块高过人头、中间有一个大洞的岩石.受到风浪冲击时,会发出“轰隆隆……”的巨响,好像高昂的鼓声,因此,就把这个小岛叫做“鼓浪屿”。1573年(明朝万历元年).江苏省丹阳人的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上题“鼓浪洞天”四个大字,这是鼓浪屿的正式得名。  相似文献   

5.
张慧 《长江建设》2004,(2):56-57
世界民居是多种多样的,它因社会、种族、文化、经济及地理环境因素之交互作用而各有差异,尤其是欧洲的民居,真可谓千姿百态。  相似文献   

6.
许鹏 《中华建设》2006,(1):48-49
全球约有近8000万客家人,他们是由于不同原因从中原迁徙客居异地而得名。有史学家把优秀的客家精神与犹太人精神比美。客家人有着家居建筑和文化生活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创造的根本源头,但是在建设改造城镇的大潮影响下,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民居仍在不断地被拆除、改造或自然坍毁,十分可惜。我们应当把那些有价值、有特色、有文化内涵、技术与艺术巧思的民居建筑遗产积极进行抢救,认真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柯敏 《中华建设》2010,(6):74-77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我有幸游览了泰安楼。泰安楼,坐落在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石楼。这座石方楼保存几乎完美,在国内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创造的根本源头,但是在建设改造城镇的大潮影响下,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民居仍在不断地被拆除、改造或自然坍毁,十分可惜。我们应当把那些有价值、有特色、有文化内涵、技术与艺术巧思的民居建筑遗产积极进行抢救,认真加以保护。河南是历  相似文献   

10.
张迎春 《长江建设》2011,(7):146-147
在建筑史上,川北民居以简洁明快的建筑立面、朴素淡雅的格调而独树一帜,形成了川北地区的建筑特色和风格。本文简述川北民居的街市风景、历史沿革和其建筑风格,论证川北民居的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笔者在文中提出当前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策略,大力提升川北民居的文化定位,传承和弘扬其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1.
张迎春 《中华建设》2011,(7):146-147
在建筑史上,川北民居以简洁明快的建筑立面、朴素淡雅的格调而独树一帜,形成了川北地区的建筑特色和风格。本文简述川北民居的街市风景、历史沿革和其建筑风格,论证川北民居的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笔者在文中提出当前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策略,大力提升川北民居的文化定位,传承和弘扬其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2.
13.
宋妍 《长江建设》2004,(2):54-55
民居,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与大自然搏斗中创造出来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4.
15.
张茵 《中华建设》2012,(5):40-41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开埠,设立对外贸易口岸,英、法等国家在天津大设租界。一些日渐没落的贵族、官僚为了寻求帝国主义的庇护,在天津租界花费大量金银钱财修筑洋楼、别墅。中西方文化融合产生的"小洋楼"成为天津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他们也是我国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天津万国建筑博物馆就是在这些"小洋楼"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不是一个个小的物品连接起来的,而是由大量明清风格的建筑连接起来的一个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淹没区传统聚落及民居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罗意云 《中华建设》2011,(7):148-149
封火墙最早出现在明代徽州地区,是利用高出屋面的山墙来防止高密度的木结构民居遇火时延烧成片而采取的防火措施。随着封火墙在江浙、两湖、粤闽等南方地区迅速普及,造型也日渐丰富,如:阶梯形、弓形、曲线形等,遂为南方民居的一大特色。后人常借助封火墙的特别形状来辨别民居的地域性,如:皖南民居的马头墙、湘西民居的猫弓背、岭南民居的五行山墙等。封火墙较整座房屋,构件虽小却集实用和装饰于一身,是古代建筑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危莹 《长江建设》2012,(2):96-97
文化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它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美国人类学家艾尔费雷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柯亨还曾把文化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家”是一个特别富于感情色彩的地方,庭院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正是以庭院为中心的内向的家庭组合体,而这种横向或纵向组合、外围以墙、内联以廊的庭院也构成了传统民居最基本的单元形式。再将它前后左右连接起来,可以扩充成几进、几套院,这种院落结构能够适应世世代代繁衍居住。  相似文献   

20.
傣族竹楼—中国民族建筑的奇妙发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