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鳡鱼肌肉营养成分测定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评价了配合饲料网箱养殖鳡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鳡鱼的平均含肉率为74.69%,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72.87%、18.61%、6.60%和1.10%;17 种氨基酸总量为75.87%,其中呈味氨基酸含量总量高至28.91%,赖氨酸含量最高为7.76%,必需氨基酸指数为94.08;鳡鱼肌肉中共检出18 种脂肪酸,包括神经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7.07%,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54%,n-3与n-6系列脂肪酸比值为1.21,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量达到8.67%。肌肉中所测10 种矿质元素,硒含量丰富。配合饲料养殖鳡鱼肌肉营养价值很高,其脂肪与蛋白质质量优于野生鳡鱼与饵料鱼养殖鳡鱼。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鳡鱼的营养组成、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及热特性,研究了不同来源鳡鱼的肉质差别。结果表明,海鱼养殖与野生鳡鱼的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均很相似,但海鱼养殖的鳡鱼含C20∶5ω3达5.30%、C22∶6ω3达14.88%,ω3/ω6之比更合理。饲料养殖的鳡鱼蛋白质含量为18.87%,高于海鱼饲养的16.39%及野生鳡鱼的13.86%;灰分含量为1.15%,高于海鱼饲养的0.90%及野生鳡鱼的0.79%;粗脂肪含量为4.68%,仅为其它两种鱼的1/3左右;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介于海鱼饲养及野生鳡鱼之间,为31.79%。饲料养殖的鳡鱼弹性、凝胶强度和硬度均较大,硬度为9034.26N,是海鱼喂养与野生鳡鱼的2倍。流变特性曲线中,饲料喂养的鳡鱼分别在31.9~44.3℃和67.8~78.9℃有两次急剧变化,转变的起始温度低于海鱼喂养与野生鳡鱼,约为43~70℃。DSC结果表明,饲料喂养鳡鱼的起始变性温度为97.6℃,低于海鱼喂养与野生鳡鱼,分别为104.0℃和107.7℃,说明饲料喂养的鳡鱼较其他两种鳡鱼的热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3.
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肌肉营养成分利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北极茴鱼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9.38%、20.41%、0.78%和1.26%。肌肉(100 g干样)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59.37 g。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和鲜味氨基酸(DAA)含量分别为39.95%和39.13%。北极茴鱼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比值系数分为85.45。肌肉(鲜样)中含有8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64.14%;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即(DHA)含量为0.21%、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为2.73%。由以上数据可知北极茴鱼食物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且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大量微量元素,可以确认北极茴鱼是一营养保健价值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养殖鱼种,应该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理化分析方法分析了黄颡鱼肌肉中的营养成分、系水力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黄颡鱼的含肉率为 ( 68.57±1.38) %,肌肉 (鲜样 ) 中水分、 粗蛋白、 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 (76.84±2.11)%、(15.52±0.64)%、(5.87±0.43)%和(1.19±0.12)% 。肌肉贮存损失率(1.35±0.29)%、冷冻渗出率(2.87±0.94)、蒸煮失重率(15.12±1.56)%。质构特性中硬度(2946.38±571.84)、弹性(0.67±0.06)、凝聚性(0.46±0.05)、胶黏性(1043.54±313.89)、咀嚼性(457.63±193.46)、回复性(0.30±0.07)。肌肉中含钙(586.41mg/Kg)、锌(14.73mg/Kg)、铁(21.40mg/Kg)、铜(81.59mg/Kg),有合理的Cu、Zn、Fe比值;含有 18种氨基酸,干基中氨基酸的总量(78.40±0.74) %, 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 种含量 ( 34.03 ±0.26) %,占总氨基酸总量的 43.41%;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 (30.7±0.39) % ,占氨基酸总量的 39.16%,必需氨基酸指数为 69.02。EPA与 DHA在脂肪酸中的含量较高,分别为 (2.18±0.11) %、 ( 3.87±0.18) %。表明黄颡鱼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5.
养殖和野生长吻鮠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养殖和野生长吻鮠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养殖长吻鮠水分极显著高于野生长吻鮠(P<0.01),蛋白质、脂肪极显著低于野生长吻鮠(P<0.01);养殖长吻鮠氨基酸总量(干基)显著高于野生长吻鮠(P<0.05),必需氨基酸无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组成均完全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鲜味氨基酸总量极显著高于野生长吻鮠(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低于野生长吻鮠(P<0.01),n-6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高于野生长吻鮠(P<0.01),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血栓形成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与野生长吻鮠相比,养殖长吻鮠营养品质没有降低,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可进一步提高养殖长吻鮠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6.
7.
野生与人工养殖的虎斑乌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人工养殖和野生条件下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和野生虎斑乌贼的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小,分别为20.24%和20.15%;野生型与人工养殖的虎斑乌贼的脂肪含量分别为0.81%和0.97%,人工养殖条件下,脂肪含量略有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两者相似,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的总含量分别为37.13%和33.63%。在氨基酸种类和含量方面,人工养殖和野生虎斑乌贼都测得17 种氨基酸,鲜样中总含量分别是18.84%和18.07%,其中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分别为42.83%和42.00%。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评价不同密度养殖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肌肉的营养品质。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方法,对瓦氏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高密度(40、60、80尾/m~3)养殖瓦氏黄颡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低密度组(20尾/m~3),而粗脂肪含量、能值和E/P值却相反。60尾/m3养殖瓦氏黄颡鱼肌肉的呈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EAAI值及E/T、E/N值均高于其他组。60尾/m~3瓦氏黄颡鱼肌肉的顺式亚油酸相对含量、α-亚麻酸相对含量、EPA+DHA相对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总量均高于其他组。结论瓦氏黄颡鱼养殖密度在60尾/m~3时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均衡,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营养价值最高。本研究为瓦氏黄颡鱼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金钱鱼(Scatophagu sargus)肌肉的营养价值,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生态养殖的2龄金钱鱼进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和品质评价。结果显示,金钱鱼的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2.99%、18.63%、5.13%和1.29%。18种被检出的常见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4种氨基酸依次分别为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肌肉干样中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和鲜味氨基酸(DAA)分别为68.99%、26.92%、6.13%和25.38%;EAA/TAA(39.01%)和EAA/NEAA(74.88%)接近于FAO/WHO模式中高质量蛋白质对EAA/TAA的要求(40%左右)和大大超过对EAA/NEAA的要求(60%以上);DAA/TAA为36.80%;根据氨基酸评分(AAS),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是缬氨酸和异亮氨酸,而根据化学评分(CS),其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是色氨酸和缬氨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61.41和2.22。肌肉干样中检出7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FA、∑MUFA、∑PUFA、∑n3PUFA、EPA+DHA和∑n6PUFA分别为38.27%、34.63%、27.09%、10.11%、7.30%和15.45%,∑SFA/∑UFA和∑n3PUFA/∑n6PUFA分别为0.62和0.65。研究表明,金钱鱼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的优质鱼类,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钱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金钱鱼(Scatophagu sargus)肌肉的营养价值,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生态养殖的2龄金钱鱼进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和品质评价。结果显示,金钱鱼的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2.99%、18.63%、5.13%和1.29%。18种被检出的常见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4种氨基酸依次分别为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肌肉干样中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和鲜味氨基酸(DAA)分别为68.99%、26.92%、6.13%和25.38%;EAA/TAA(39.01%)和EAA/NEAA(74.88%)接近于FAO/WHO模式中高质量蛋白质对EAA/TAA的要求(40%左右)和大大超过对EAA/NEAA的要求(60%以上);DAA/TAA为36.80%;根据氨基酸评分(AAS),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是缬氨酸和异亮氨酸,而根据化学评分(CS),其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是色氨酸和缬氨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61.41和2.22。肌肉干样中检出7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FA、∑MUFA、∑PUFA、∑n3PUFA、EPA+DHA和∑n6PUFA分别为38.27%、34.63%、27.09%、10.11%、7.30%和15.45%,∑SFA/∑UFA和∑n3PUFA/∑n6PUFA分别为0.62和0.65。研究表明,金钱鱼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的优质鱼类,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养殖南方大口鲶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和品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双流养殖南方大口鲶为材料,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养殖南方大口鲶肌肉中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分别为(18.06±0.49)%、(2.47±1.08)%、(1.17±0.06)%和(78.49±0.45)%;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干基总量为(83.59±2.30)%,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为(34.43±1.45)%,占氨基酸总量的41.19%,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之比为70.04%,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完全符合FAO/WHO评价标准。南方大口鲶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甲硫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4.82;4种鲜味氨基酸(DAA)含量较高,总量为(31.52±1.20)%;共测定出26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UF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为(41.05±0.77)%、(4.00±0.21)%和(7.80±1.42)%,明显高于斑点叉尾鮰和瓦氏黄颡鱼;脂肪酸动脉粥样硬化指数(IA)、血栓形成指数(IT)分别为0.42、0.35;矿物元素含量丰富,锌铁比合理。研究表明,养殖南方大口鲶肉味鲜美,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组成均衡,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营养价值,值得进一步加工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野生和养殖乌鳢肌肉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野生乌鳢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乌鳢(P0.05)。野生乌鳢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c22:6(DHA)含量均高于养殖乌鳢,野生和养殖乌鳢肌肉中n-3/n-6的比例分别为1.21和0.65。两种乌鳢肌肉都检测到了17种氨基酸,养殖乌鳢肌肉中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野生乌鳢,野生和养殖乌鳢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的比值分别为42.66%和42.28%,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的比值分别为74.40%和73.26%,均高于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式,野生和养殖乌鳢肌肉的必需氨基酸评分(EAAI)分别为63.48和70.82。两种乌鳢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均以钾最高,养殖乌鳢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乌鳢(P0.05)。因此,以低值野杂鱼饵料为食物来源的养殖乌鳢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15.
鳙鱼不同部位的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鳙鱼为研究对象,对鳙鱼不同部位(头、背、腹、尾)的基本成分、蛋白组成、氨基酸组成、胶原蛋白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头、背、腹、尾)的粗蛋白含量略有差异,分别为18.32%、18.04%、17.37%和17.62%;其中盐溶性蛋白和水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分别为8.36%、8.43%、8.42%、8.37%和4.88%、4.78%、4.75%、4.73%;不同部位均含有较高含量的胶原蛋白,其中尾部含量最高,达9.54 mg/g,背及腹部相对较低;鳙鱼各部位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均达到40%以上,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鳙鱼背肉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其中钙含量最高,达1 195.36 mg/kg;鳙鱼腹部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为69.77%,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为28.80%。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分析广西本地鲢和长丰鲢肌肉品质差异,选取这两个鲢鱼群体中体质量相近的雌雄个体各5尾,测定这4组鱼肉的营养成分、系水力、酸度以及质构特性等相关指标,并进行肌肉营养评价。结果显示:4组鱼肉中粗蛋白含量丰富(17.34%~18.57%),本地鲢雌雄鱼肌肉粗脂肪、粗灰分显著高于长丰鲢,但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均显著低于长丰鲢雄鱼(P<0.05)。本地鲢雄鱼的回复性显著高于其余3组鱼肉,但粘性显著低于长丰鲢雌鱼(P<0.05),两种鲢鱼雌雄个体间的大部分质构指标差异不明显。4组鱼肉检测出的17种氨基酸中,Asp含量最高,其次为Glu和Lys,His和Cys的含量最低,EAA/TAA和EAA/NEAA的比值分别在39.61%~41.11%和65.60%~69.80%之间,与WHO/FAO要求的40%和60%的理想蛋白质比值接近;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85分(86.13~100.00)。本地鲢雄鱼的∑TAA、∑EAA、∑FAA及EAAI均为最高。4组鱼肉检测出的脂肪酸种类均多于20种,且∑UFA和∑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在80%和40%以上。除长丰鲢雄鱼外,其余3组鱼肉的DHA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30.40%、40.36%和24.01%。本地鲢的∑PUFA以及EPA+DHA含量均高于长丰鲢,而∑SFA略低于长丰鲢。结论:两种鲢鱼肌肉营养含量和组成比例均能较好地满足人体需求,本地鲢肌肉较长丰鲢更嫩,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评价中国传统菜肴鱼香肉丝的营养品质以及烹饪前后的营养成分变化,将用于制作鱼香肉丝的原材料平均分成2组,每组3份,分别是生原料组和成品组。对其22种营养素指标进行检测,并分别对常规营养素、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以及维生素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在烹饪后鱼香肉丝的蛋白质显著升高(P<0.05),脂肪、磷、和铁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总量无显著变化,维生素B1显著降低(P<0.01)。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合理,必需氨基酸指数达到了85.91%;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总脂肪酸的58.36%。此外,矿质元素的营养质量指数均大于1(除钙以外),基本满足人体需求,但鱼香肉丝的维生素A和维生D含量较为缺乏,B族维生素(B1、B3、B12)含量也低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推荐值。综上,鱼香肉丝是一道营养丰富、均衡的菜肴,它具有优质的蛋白质、脂肪酸和丰富的矿质元素。烹饪会造成其维生素B1的损失,而大大增加铁元素的含量,并且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会升高。本研究为膳食记录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营养数据。 相似文献
18.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Muscles in Deer and Boa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 ZOMBORSZKY G. SZENTMIHÁLYI I. SARUDI P. HORN CS. SZABÓ 《Journal of food science》1996,61(3):625-627
In trimmed muscle types of four game species the dry matter, crude protein, crude fat, ash, Ca, P, Mg, Na, K, Cu, Zn, Fe, and Mn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Samples of the m. semimembranosus and m. longissimus dorsi of each of 10 red deer, fallow deer, roe-deer and wild boars from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of Hungary in the end-winter period were analyzed, and mean values, related to dry matter, were compared. The game muscle samples had much lower crude fat, more Ca, P and microelements, especially Cu and Fe, when compared with published data for the respective muscles of domestic animals. 相似文献
19.
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和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肌球蛋白在热诱导凝胶形成过程中的二级结构、表面疏水性(S0-ANS)、二硫键、平均粒径(dz)和动态流变学的变化,旨在揭示两者凝胶特性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热诱导凝胶形成过程中,青鱼肌球蛋白变性展开程度高于鲢鱼肌球蛋白,暴露更多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从而形成的疏水性相互作用高于鲢鱼,使得青鱼肌球蛋白在热诱导凝胶形成过程中的dz约为鲢鱼肌球蛋白的2倍,G'高于鲢鱼。研究结果说明,青鱼肌球蛋白的热诱导凝胶形成能力高于鲢鱼,且二者肌球蛋白分子α-螺旋向β-折叠或β-转角转变有利于肌球蛋白的热凝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