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思成先生曾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有幸收到桂学文总建筑师(下文尊称为桂总)的亲笔赠书《本色建筑》,该书收录了近些年桂总的建筑设计思想在具体城市语境中的实践,而桂总书中的建筑设计作品则是对梁思成先生这句话很好的一个诠释。书中内容浅显易懂又不失严谨生动,图片简洁明快而又富有质感,似乎是表达他特定的建筑语汇,暗示着他"本色"建筑的逻辑思想,去伪存真、理性思辨、挖掘提炼,"还建筑空间之本,正建筑美学之色"。  相似文献   

2.
理查德·罗杰斯是一位以表现当代建筑的技术之美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建筑大师,他创作的建筑以强有力的视觉形象体现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互动作用,并以深邃的哲学思辨审视着高科技主导下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城市建筑》上一期从“技术创作的文化内涵”方面对理查德·罗杰斯的建筑作品进行解读,这一期将进一步阐释其作品技术美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傅旭明的名字,我并不陌生,第一次见到他,我误把他认成是60后,这跟他的外表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觉得他的作品深度已经到了60后的深度。就是由于我自己的这个错误,让我对傅旭明充满好奇。他是怎样的人?他是我们的特约艺术编辑,他是记者,他是教师,他是水墨艺术家。最近他的作品在南京金陵美术馆"首届70后水墨艺术大展"展出,不久他又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和他的10年积攒——"墨光心影"个展!a+a与艺术家傅旭明的对话a+a:这次展览和其他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理查德·罗杰斯是一位以表现当代建筑的技术之美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建筑大师,他创作的建筑以强有力的视觉形象体现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互动作用,并以深邃的哲学思辨审视着高科技主导下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城市建筑》上一期从“技术创作的文化内涵”方面对理查德·罗杰斯的建筑作品进行解读,这一期将进一步阐释其作品技术美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从蒙德里安的平面作品《红黄蓝相间》到里特维德的"红蓝椅"和乌德勒支住宅,这一系列的作品是将风格派绘画平面艺术转向三维空间的体现;是面与色彩的纯粹视觉效果到体块与色彩的围合空间感受的转变。在建筑空间中,家具与建筑界面设计可运用"风格派"特点,表现出简约空间的艺术精髓。  相似文献   

6.
建筑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这才是人本主义建筑哲学和建筑美学的灵魂.建筑空间与城市环境的天人合一所表现出的建筑的文化气质是建筑之魂,只有当这种灵魂渗透于建筑作品的"艺术气氛"与"时代气息"之中时,建筑作品才能表现出他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才能彰显出建筑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通过对贝聿铭先生在中国设计的杰出的建筑作品的分析,指出中国这一"根"的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是历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历史的宝藏。在设计中融入中国自己的东西,再结合现代化的发展,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贝聿铭先生为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和"现代派设计大师"。他的作品有许多,而为中国设计的有: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每一个作品都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特色。其中座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的香山饭店,放进了中国的风水布局,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相似文献   

8.
李行 《建筑师》2007,(2):84-87
“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艺术”,要讲清楚这个严肃而又带一定学术性的问题,必涉及建筑学基础理论。本文对某报上有同志提出《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艺术》(下称《创造》),就艺术“性质”,“建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其他艺术品一样……”、“社会作用”、设计原则中“美观”提法以及“风格和流派”等问题所持观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得出了与《创造》全然相反的认识论;并对“什么是”及“如何创造”这应有之议,提出了笔者原始理念与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9.
程世卓  刘松茯 《城市建筑》2008,(12):132-133
理查德·罗杰斯是一位以表现当代建筑的技术之美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建筑大师,他创作的建筑以强有力的视角形象体现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互动作用,并以深遂的哲学思辨审视着高科技主导下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城市建筑》上一期从“创造艺术化的技术形态”方面对理查德·罗杰斯的建筑作品进行解读,这一期将进一步从其创作的文化内涵方面诠释其技术创作.  相似文献   

10.
<正>南京佛手湖边的玻璃钢宅是张永和教授的又一个"小"的作品,同时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建筑"态度。我曾在评述张永和老师的《大/小》一文中提到:当代中国建筑需要面对现代性命题,而所谓的"小"与"大"相比并不只是尺度上的变化,而是对当代建筑现代性问题的一条深入的途径。玻璃钢宅具有一些基本特点:结构体、材料、复制,还有一个是吸收——被自然吸收或者是吸收自然。这些特点都可以来同时思考"小"与"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