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
虽然《资本论》尚未对比特币拜物教之谜进行揭示,但是,至今世人对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的崇拜不亚于当时民众对商品和货币的崇拜。文章应用劳动价值理论揭示"数字货币"拜物教之谜的根源,并指出区块链"数字货币"的设计者在设计比特币"数字货币"时的缺陷:设计者解决"数字货币"成为货币的技术性质,却没有解决"数字货币"成为货币的金融性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
数字货币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已被广泛认可,我国央行在2019年全国货币金银工作会议上表示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聚焦法定数字货币,借鉴美国与新加坡关于数字货币监管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从数字货币发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探究,数字支付的不可逆性以及数字货币自身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是其突出特点。在数字货币的发行方面,我们还需要解决来自技术以及监管层面的问题,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必须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1)
随着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区块链技术日渐走向成熟,但对私人机构发行的数字虚拟货币这一典型应用的监管,在全球范围内都仍是一个难题。本文从数字虚拟货币的本质、全球各国的监管策略、中国对数字虚拟货币监管的探索等视角,对数字虚拟货币的定义、发展与监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研究发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数字虚拟货币在商业应用与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并不断探索有效监管途径的背景下,一刀切地禁止民间进行数字虚拟货币探索及其相关应用,可能并非最佳选择。本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监管机构在坚持审慎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推行适度灵活的数字虚拟货币监管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并通过监管科技、监管沙盒等监管手段的不断创新,构建中国特色数字虚拟货币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5)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加密货币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以其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征带来了货币无国界化的新变革,其汇率的逐渐攀升也引来了一大批投资者。不难看到,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的产生、交易、流通的环节依然存在种种乱象,国家对数字加密货币的监管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比特币为代表,分析了当前数字加密货币产生、交易、流通等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了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作为对主权货币不信任的产物,以比特币为首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各种数字货币天然具有可以逃离资本管制的特性。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及流动性正在日益提高,虽然数字货币市场规模仍然很小,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其未来发展仍然可观。本文旨在探讨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能否成为逃避资本管制的工具,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限制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3)
数字货币作为近十年来的新兴概念,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新型金融产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的概念更加深化,更具有技术深度和技术广度。在可预见的将来,数字货币必然成为深入广大普通人群的实际应用,甚至改变全球的支付及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6):702-708
区块链技术被运用到货币上后,一类新兴数字货币发展起来,比特币则是它们之中的翘楚.本文以比特币为例,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比特币与传统货币,及由各国央行筹划发行的数字货币作对比,介绍了其基本货币性质,并着重强调其"去中心化"的特点.而后从货币的支付职能和金融资产本质考虑,将比特币的基本需求分为投机性需求和交易性需求,并选取合适的解释变量做实证分析,研究了其需求价格关系.结果显示,长期均衡下,随着交易性需求扩张,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上行;同时,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货币,可能由于关注过热等原因,已有数据的统计特征还不够明显,从而使一部分实证结果与经济学常理相符程度不高,可能需要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
基于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构建了数字货币参与货币供求情况下的货币政策差异(利差和汇率)与数字货币量价的数学关系式。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验证两国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和量化冲击效果。得出结论:(1)通过识别中美利差舒适区,发现比特币交易活跃,中美利差与比特币量价具有同向趋势,中美利差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其中交易量表现的冲击效用更为显著;(2)由于比特币人为操纵的交易习惯,造成了汇率对比特币量价影响的差异。主要建议:(1)深入研发尝试发行锚定人民币的数字稳定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积极应对数字货币发展对金融市场和监管格局的挑战,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安全;(3)长远布局,发挥以人民币为锚的数字稳定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国际公共品金融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7):105-106
支付不仅涉及货币移转的技术架构,还蕴含安全与效率价值衡平的法律考量。随着货币形态"脱实向虚",电子货币的出现使数字支付成为可能。实践中,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其脱媒化运作打破了银行主导下的中心化跨行清算模式,但也导致资金挪用和违规结算问题频发。监管采取集中存管备付金和设立"网联"的双重举措,如此压抑式监管无益于数字支付的发展,还受到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数字货币带来的支付"去中心化"的挑战。而支付关乎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运作畅通,中心化规制具有正当性,应围绕电子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的差异和共性进行二向度的塑造,通过制定"货币法",确保支付中心化规制的适当推行。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本文研究了区块链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并从这个角度分析了Libra项目的潜在风险和监管应对。金融基础设施分为账户范式和Token范式,前者以银行账户体系为代表,后者以区块链为代表。这两个范式有很大差异,但都可以用来承载金融资产和交易,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呈现了复杂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Libra项目、金融机构间结算币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都是Token范式的代表。Libra项目基于Token范式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超主权货币,但不一定有货币创造,远不是货币非国家化。同时,Libra项目面临着法定储备投资管理不善、货币篮子结构失衡、Libra价格大幅波动等潜在风险,且由于涉及多个国家、多种货币而面临复杂的合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