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8):21-22
劳动关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其必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深刻变化。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更为灵活、更富弹性的就业模式逐渐兴起,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格局,出现了有别于传统劳动关系的非典型劳动关系。非典型劳动关系本质上具有从属的性质,应纳入到劳动立法的调整范围,但是,我国现有劳动法律制度对它的调整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司法实践中,主要依托民法—劳务关系进行调整,劳动立法只有少量的调整,但民法的调整并不能使雇主与劳动者之间从形式上平等走向实质的平等。因此,笔者以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沟通和重构为视角,尝试提出了对非典型劳动关系进行宏观与分类化相结合的调整模式,以期构建我国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8)
劳动法律关系在当前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劳动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制度中,它区分了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不同。故重新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研究,对构建完善的劳动法律关系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8)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出现为企业以及劳动者个人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价值,经过不断发展,非标准劳动关系已经成为了劳动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主要集中在劳动法律制度以及劳动法律理念这两个层面上。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非标准劳动关系中,法律处理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8)
个人承包经营模式已成为建筑业、采矿业等行业中的普遍模式。与以劳动关系为主的内部承包经营相比,更为广泛的外部承包经营模式中劳动用工关系的性质亦更为复杂。对于外部承包经营中用工关系性质的认定,应秉持事实优先原则,关注劳动者对用工主体的从属性程度。法律中有关责任承担的规则不能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7):127-128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社会市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尤其我国劳动力规模和劳动力的流动性是空前仅有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的一种劳动关系的协议,对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法律上过于注重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对事实劳动关系没有准确的判断,为了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对事实劳动关系的必然性展开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国事实劳动法律制度。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实施劳动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我国事实劳动法律制度的建议,旨在为我国事实劳动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5)
劳动关系双方间的利益与矛盾需要协调。而我国的劳动法律就一直在强调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保护弱势群体,实现实质平衡,进而实现二者的利益平衡。一个正义的倾斜保护就会维持利益平衡的目标,构建合理的劳动关系,最后能够对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论述法律在劳动中的保护与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8)
近两年以来,"网约工"这一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相应地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其改变了传统的劳动雇佣模式,在劳动关系确认,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问题上引发了不同主体间的争议,特别是共享经济下的"网约工"与网约平台间的关系以及工伤认定和赔偿关系尤为突出。本文从代驾司机王某与某公司工伤赔偿纠纷的案例出发,结合共享经济模式下劳动的特点,明确劳动关系的主体间的关系,能否进行工伤赔偿、如何进行工伤赔偿,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司法实践中如何进行相关案件的处理,并提出关于案件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派遣工使用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然后由派遣单位将派遣工派往用工单位从事工作的一种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派遣单位雇佣派遣工但不使用派遣工,而用工单位使用派遣工却不直接与派遣工签订劳动合同,实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7)
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当前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企业与劳动者的矛盾日益激化,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迫在眉睫。文章对如何构建和谐主题下的劳动关系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
我国的劳动法未做出同时适用于外国劳动者的规定,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劳动者主体不适格与无效劳动关系的认定困境,造成了劳动关系认定困难。本文将适用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认为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同时适用于依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的外籍劳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