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8,(1)
网络贷款在为大学生提供资金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隐患。一些网贷公司不顾大学生的还款能力,低门槛发放贷款,借钱便捷、快速,使得很多学生加入到校园贷行列。导致大学生网贷风险事件频发,社会影响恶劣。本文从大学生网贷的背景、成因、危害及如何防范大学生网贷风险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应加强大学生网贷安全教育,加强网贷公司监管,加强大学生征信监管,从而防范网贷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7)
很多校园贷广告打着"低门槛、低利率"的口号吸引了很多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在网络贷款平台借款。但由于网贷这一新兴行业鱼龙混杂,很多大学生被其"低门槛、低利率"的表面所蒙蔽,各地大学生深陷"校园贷"危机的事件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悄然而来,校园网贷种新兴的贷款方式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如星星之火出现而后迅速转变成燎原之势。校园网贷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网贷提供者和贷款大学生双方,为了解决校园网贷的负面影响,笔者试论在校园网贷中各方的法律关系,以求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5)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断提高,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类校园贷款软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法律防范意识相对不足,以及校园贷相应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从而致使校园贷相关事件频发,使得校园贷问题成为当下社会主流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大学生网贷风险问题进入深入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网贷现况与相关法律的探讨,以此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7)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以校园贷款和分析付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校园贷"逐渐出现在各大高校,由于征信体系的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校园贷"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学生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6)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学生因为网络贷款产生高额的贷款利息问题出现轻生等危及校园安全的现象,各高校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防范校园贷款。面对这一问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复利终值和现值的计算,从最专业角度为大家揭示校园贷的面貌,让学生认识到校园贷款的性质,并将其拒绝于校园之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0)
为了迎合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校园贷"兴起,但因发展不规范,遭到了监管部门的"封杀",但"网络现金小贷"以一种变异的形式继续在大学生中流行。此外,在消费金融领域,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一些具有类似消费信贷功能的消费金融工具也将大学生消费引向更加不合理的方向。大学生网络贷款的风险主要包括借贷利率过高、多头借贷、贷款资格审查不严、暴力催收以及大学生本身消费观念的畸形发展。本文主张政府秉持更加理性的态度进行监管,宜疏不宜堵,对贷款平台从资格审查、利率设定、平台间整合、规范催收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管,社会和学校也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7)
为了客观全面的了解我国现行的校园贷的监管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本文通过辨析校园贷的监管内涵,对现行有关校园贷、网贷平台等规范性文件进行规范分析,得出我国校园贷的监管存在着立法滞后、监管时效低、制度无保障等问题,并给出了完善立法、构建社会统一征信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3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监管层面的缺失,使得"校园贷"这种消费现象在我国高校得以迅猛的野蛮生长。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良信贷业务频发,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学生学业及金融环境的同时,也体现出"校园贷"业务设计、经营混乱等方面的乱象。为此,本文在"校园贷"发展的关键阶段,从部门监管、征信机制、消费教育、规范市场等层面入手,研究并探寻引导大学生远离"校园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0)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大学生校园借贷平台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生存条件。由于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以及冲动消费等原因,校园贷风靡校园,校园贷金额急剧攀升,风险急剧增加。本文从校园贷的现状、校园贷的风险要素以及校园贷的监管建议等方面对校园贷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