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步,不当得利领域的案件数量也越来越多。不当得利请求权是民事请求权体系中一项独立的请求权,在规范不正当民事利益变动关系,维护利益归属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今我国在不当得利制度构建和立法方面都相对落后。尤其是不当得利请求权制度,更应当应用于司法实践中,但是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却将其弃之不顾,任其成为摆设制度。种种现象都不利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当得利请求权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如何完善该制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4):204-205
不当得利请求权是索赔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索赔要求,利益所有人是有权要求不当得利人返回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的,不当得利人是有义务返还不当得利的。这也就在双方之间产生一种债的关系。不正当财产与不当得利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侵犯他人权利而使自身受益。因此,有竞争侵权索赔权利和不公正财产索赔权利的条件。在竞合中,法院可以允许受害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行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7):127-128
不当得利制度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时期,古罗马帝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对法律进行统一的编纂与研究,因此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开始研究不当得利制度。然而最开始他们研究的不当得利制度仅限于给付型不当得利,直至中世纪之后人们才开始研究另外一种类型的不当得利制度即侵权型不当得利。侵权型不当得利制度与给付型不当得利虽然同属于不当得利制度,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是存在区别的,本文作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的得利制度。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8):160-161
不当得利制度作为现代民法体系的重要之一部分,起作用在于调节财产利益无合法原因的变动,维护公平秩序。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民法体系中不当得利制度还未有应有的建树,值得我们加以研究讨论。当然我们也要关注不当得利制度与无因管理、侵权等民法制度的区别与联系,为以后的民事立法做好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0)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始于民法通则,在法律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完善,但毕竟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起步较晚,各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截至目前,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仅限于自然人,其他主体不享有请求权,但法律如此规定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故本文结合现行法律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
物上请求权是否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在我国现今主要有外部定性和内部划分两种分析方式。然而,因物上请求权的特有性质,难以运用类比方式确认其是否适用诉讼时效。从物上请求权内部各具体权利出发,结合诉讼时效制度设立的目的,仅对无需进行登记的动产的原物返还请求权限定诉讼时效,更能协调物上请求权对物权的保护与诉讼时效制度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8)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指示交付制度越来越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大宗商品贸易中,但是目前我国现有法律对这项制度的规定不尽完善,仍有许多问题处于不明确的争论阶段。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很多书面资料和电子资料,得出以下结论:指示交付与债权让与属于不同的法律制度,指示交付的本质就是返还请求权的让与,而这个返还请求的性质为物权请求权,通过指示交付制度可以实现"一物多质",只是后者质权的担保效能较弱。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司法解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是不以个案发展作为背景的,而抽象司法解释领域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件审理中也逐渐暴露出一定问题,成为限制案件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抽象的司法解释就目前的司法过程而言,往往脱离个案的审理过程,在兼顾立法相关原则性的基础之上,我国司法解释制度应当逐渐趋于完善,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加以改善,从而推进司法解释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的实施赋予了检察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目前对检察官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监督机制仍不完善。本文从实务出发,以认罪认罚案件检察内部监督机制的价值及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当前认罪认罚案件检察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认罪认罚案件检察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6)
我国法律中对于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相关规定不完善,导致受害者在寻求救济时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本文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请求权人的范围、侵权主客体范围、配套制度的完善以及因果关系理论等方面对我国目前在赔偿范围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给予一定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