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8)
"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习总书记多次引用培根的这句名谚来强调司法不公对社会的危害。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全面依法治国中对司法的基本要求,然而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21世纪以来,虚假诉讼案件逐渐增多,虚假诉讼让公正受伤,让司法失信,这种行为的泛滥不仅导致审判不公,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更恶劣的是体现了社会道德的滑坡。近些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加强了对虚假诉讼的打击,各地法院都相继出台了规制虚假诉讼的办法规则。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宣告了"虚假诉讼罪"正式入刑,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目前各地法院对虚假诉讼的处理经验仍然不足,本文将对虚假诉讼罪中"提起民事诉讼"这一构成要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3)
虚假诉讼现象是对现有的法律漏洞提出的挑战,其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对法律的威严和司法部门的公信力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民事虚假诉讼基本含义的论述以及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如何完善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6)
近年来,在各地的司法实践中,民事虚假诉讼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民事虚假诉讼的出现,不但会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还会对司法公信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遏制频发的民事虚假诉讼,我国关于规制虚假诉讼的立法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在刑法规制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就民事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做了相关的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5)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从其设置之初就承担着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其参与民事公益诉讼应是其公诉权进入民事领域的自然延伸,两高发布的关于公益诉讼的最新的司法解释中明确地说明了检察机关在提起和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身份是"公益诉讼起诉人",并在法律框架内就权利和义务、诉前程序、起诉条件、等作出专门规定,但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些许地方还是可以再完善,从而使检察机关对被侵犯的公共利益进行更好地维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4)
当今社会民事纠纷案件日益增多,民事虚假诉讼案件也屡禁不止。民事虚假诉讼行为是一种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的滥用诉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造成社会诚信的缺失,损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会造成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直接危害到司法裁判的公信力。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制民事虚假诉讼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民事虚假诉讼问题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相关立法,更高效的利用司法资源。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4)
随着我国《刑法修正案(九)》法律文件内容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在2015年11月,我国将虚假诉讼罪纳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律文件中,并对那些虚假诉行为进行严厉的刑法处罚,由于虚假诉讼罪是近年来新增的罪名,因此,对该罪名的认定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和争议,所以,如何确保虚假诉讼罪认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司法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从狭义的恶意诉讼;利用诉讼程序或者滥用诉讼程序的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虚假诉讼罪的概念界定,其次,从在犯罪成本上符合成本收益均衡原则;填补了刑民交叉的法律空白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确立虚假诉讼罪的必要性,最后,从明确刑民边界;有效区分本罪与相关罪名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虚假诉讼罪的司法认定与法律适用。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相关司法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2)
民事关系是民法体系的框架,民事主体是民事关系的核心。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民事主体制度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民事主体制度概念、民事主体制度构成要件等方面入手分析我国民事主体制度主要存在问题及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
当《民事诉讼法》在2012年8月31号修改以后通过法律条文对民事公益诉讼有了明确规定,正式将民事公益诉讼提上议程,从而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度更高。当前我国较多的学者对民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都有较大力度的研究,但是对该问题并没有研究透彻,饱受争议。因为我国的国情比较复杂,所以学者部分建议在民事公益诉讼法中不适用。因此,本文对民事公益诉讼基本法律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3)
伴随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逐渐成为我国环境法学领域研究的新热点课题,而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确定起诉主体。2012年通过的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将公益诉讼正式纳入到诉讼程序中,并规定了原告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2014年第四次刚审议通过的新《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限定为"在设区的市一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但是相比国外的立法支持和实践,我国现行民事公益诉讼立法本身还有诸多问题。本文拟研究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相关做法,分析我国在当前立法上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6)
在民事诉讼实务中,一方当事人或诉讼外第三人妨碍对方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其事实主张的行为时有发生。对此,我们有必要对证明妨碍行为的内涵特征、法理依据、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以便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