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郭少青 《城市规划》2019,43(2):109-118
由于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而引发的环境邻避冲突频频,其深层次原因是在双重博弈结构中,行政科层对主政官员形成强激励,而辖区内公众和邻避项目的中标企业对其形成弱激励,因此对地方主政官员的行为偏好产生影响,由此使得邻避冲突的治理陷入了"封闭式决策"和"叫停式补救"的怪圈。本文提出3条主要路径,优化当前的环境邻避冲突的治理,必须从根源性的治理改革做起:走向"协商民主模式"的环境公共决策机制;加强政府信息能力建设;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郑卫  石坚  欧阳丽 《城市规划》2015,39(6):73-78
以上海虹杨变电站事件为例,指出邻避设施规划冲突不能都归因于居民的自私心理。许多情况下,冲突是因为邻避设施规划自身的科学性而引发的。此类邻避设施规划冲突的焦点集中在项目的科学性界定问题上,包括技术合理性和利益合理性两个方面。在规划冲突的管理对策上,也与自私的邻避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频繁发生邻避冲突事件的现状,从博弈论视角分析邻避效应的演化机理与成因根源,并提出相应规避机制。针对不同决策主体构建了三类邻避效应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引入邻避因子_m^n、信息传播函数λ(x)等参数,建立地方政府与邻避居民的一般化复制动态方程,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封闭决策期、协商谈判期以及设施兴建运营期时的邻避效应演化机理。分析得出:邻避居民由于信息匮乏,导致风险损失预期值K增高,从而增强冲突演化进度与强度;规避邻避效应的关键节点在于避免邻避效应的利益冲突,其根源在于不同主体对邻避设施风险成本感知的巨大差异,以及由差异导致的应对策略和行为;邻避因子_m^n值大大降低,驱使邻避居民风险偏好抗争收益大于风险抗议成本,形成冲突演化。最后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分析提出规避机制,只有博弈双方共同签订具有特定约束力行为的协议,才能充分避免邻避居民的利益受损,邻避效应才能得以最终规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围城现象越发突出。垃圾焚烧厂作为目前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其建立迫在眉睫且不可替代。但是由其引发的邻避冲突问题也日趋尖锐,亟待解决,需要加以重视。从我国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情况来看,我国邻避冲突的治理主要存在政府公信力受质疑、公众参与不到位、补偿方式单一化、技术标准不完善和环境风险防范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从提升政府公信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构建多元补偿体系、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邻避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非常棘手、复杂的问题。邻避现象的本质并非单纯的利益问题,它涉及公共决策时的民主程度,由此内含着权力与权利的博弈。化解邻避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决策者与对象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以预防矛盾激化为主。在参与决策意识觉醒、权利保护强化、依法治国战略深入推进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城市邻避问题进行防控的最理想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是法律。唯由法律对邻避设施的决策、实施、补偿和救济进行科学的规范,邻避问题以及可能的邻避危机或冲突才能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国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些公共设施(如核电站、垃圾处理场、火葬场、公共厕所等)在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附近居民带来了环境污染、安全威胁、房产贬值、心理危害等负外部性影响。公众为维护自身权益强烈抵制在自家小区周边建设此类设施,并引发群体性事件——国外称之为邻避运动。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掀起了邻避运动高潮。到了20世纪90年代,邻避运动开始在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现。进入21世纪,我国大陆地区各类邻避事件日益凸显,一些公共设施因民众强烈抵制而停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北京发生的以反对垃圾处理设施为典型特征的"邻避现象",给邻避设施规划选址造成了巨大的困境.本文通过对西二旗餐厨垃圾处理站事件的分析,发现邻避设施负外部性的存在和政府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不足,是导致群体性抗议的根本原因,居民的邻避行动则呈现出网络媒体传动、多种渠道表达诉求、专家支持等特点.为对邻避现象进行有效治理,达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和谐,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探索综合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效果不佳是引发邻避冲突的重要原因。风险沟通是公众有效参与项目决策的关键环节,有效的风险沟通利于化解邻避冲突、保障公众利益。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两个风电开发项目为例,从风险沟通的角度对比案例中政府、项目运营方采取的不同策略,提出公众有效参与项目决策的三点建议,包括设置知识经纪人以确保双向沟通、增强公众获得感以化解公众的风险认知偏差、让公众在早期决策阶段参与邻避项目决策。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沟通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9.
邻避设施规划之困境——上海磁悬浮事件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卫 《城市规划》2011,(2):74-81,86
许多城市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公共设施,都面临因负外部性而引发的公众抵制现象,这种现象一般被称为邻避。长期以来,邻避现象被视为公众自私心理的反映,其症结也被归因为利益问题。通过对上海磁悬浮事件的分析,指出邻避设施规划冲突背后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并非单纯的自私心理或利益因素能够解释。邻避设施规划必须回归到理性的公共利益分析与管理上,解决公共利益界定、利益保护和程序这三个关键问题,方能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蒋红军  肖棣文 《城市规划》2023,(10):62-68+91
在超大型城市中,公共设施潜在的邻避效应易引发严重的邻避冲突。使公共设施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同时避免特定群体反对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挑战。本文聚焦G市厕所革命,总结了消减城市公共设施邻避效应的空间营造策略。研究发现,城市政府应明确治理责任,通过对公共设施空间治理单元定位、注重增量利益投入及强化城市主体与公共空间的关联度,来实现空间“公共性”的塑造。公众对空间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因其“公共性”的提升而改变,成为强化空间互动、参与空间维护的重要力量,从而促使消减邻避效应的目标逐步实现。本研究拓展了空间政治分析在城市治理研究中的应用,对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和治理体系建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