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背景 世界石油市场风起云涌,而对石油制品需求的预测历来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尤其如此.石油需求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油市的风险已经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中一个很重要的晴雨表.受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能源市场对石油制品的需求下降,1996年10月到1998年12月的两年间,油价由每桶23.5美元一路降到10.6美元.最近一段时期,美国经济恢复迅速,亚太经济的复苏也紧随其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造成对石油制品需求的急剧增加;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受供求关系影响,原油的绝对价格和价格的不确定性也相应提高了.2000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飙升,9月5日突破了十年来的最高价,每桶达33美元,尽管目前又下落到20多美元的水平,较高的油价仍将是阻碍石油制品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001年,石油制品需求的增长值仅为1.7万桶/天.  相似文献   

2.
1986年7月28~8月6日,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一致决定大幅度减产保价,原油市场急剧坚挺。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WTI)原油由会前10美元/桶上涨到15美元/桶,北海混合原油、中东托班原油分别由9、7美元/桶上升到14、12美元/桶。均一举上升了5美元/桶。OPEC限定1986年生产上限1760万桶/天,第三、四季度分别为1740、1790万桶/天。OPEC认为到86年底,油价可回复到17~19美元/桶稳定期。 1986年上半年油价下跌使石油需求回升。先进消费国石油消费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3%,二季度增长4~5%,预计三、四季度增长4~5%,自上年底起,OPEC产油继续增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5~6年间,亚太地区炼油生产能力有了显著增长,增幅近35%。这些新增生产力量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由于这些增长大多发生于亚太油品需求增长开始减缓的时期,因而出现了市场产品“过剩”及炼油业利润滑坡的情况,这对此地区油品供需平衡及炼油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以平均值来说,2002年亚太地区炼油业所得利润比起上一年有所下降,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该年的第4季度,炼油业在该季取得的成绩使人们看到了这一市场的转机。考虑到对石油制品需求增长的减缓,当前的油价水平不可能持续太久,未来其很有可能会下跌;而另一方面,一旦伊拉克问题得以解决,目前对油价的战争补贴也会随之取消。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很有可能会是亚太地区炼油业利润的谷底期,其后局面会逐步改观。需要注意的是,亚太地区炼油业利润的回升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中短期内该地区对油品需求的增长速度,其二是未来长期亚太石油市场实施取消管制步伐的快慢。因此,十分必要了解一下亚太地区的石油企业运营背景。当前这一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是在某种保护下运营的。这种保护通常表现在几个方面,诸如对原油与油品在征收进口税上有所差异、对商家的投资有回报保证度或这些企业在被获准原油进口前就明确了其后产品的销路。也  相似文献   

4.
据美国能源情报署发布的《2 0 0 1年国际能源展望》预测 ,到 2 0 2 0年 ,北美的能源供应有 5 2 %要靠从欧佩克国家进口 ,而 1998年这个比例为 4 8%。届时世界地区间的石油贸易量将达到 80 0 0万桶 /天。在国际石油供应方面 ,中国将是与美国和西欧进行竞争的一个新的重要因素。未来 2 0年 ,中国的石油需求有 2 / 3要靠进口 ,达 74 0万桶 /天 ,与西欧相当 ,几乎是美国 (16 5 0万桶 /天 )的一半。在天然气方面 ,据预测 ,到2 0 2 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将增长一倍 ,同期石油需求将增长 6 0 %。未来 2 0年 ,中国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引进的天然气有可能…  相似文献   

5.
201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与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中国能源》2010,32(2):30-33
201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将继续受到全球经济复苏、需求、供应、库存、美元走势、投机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10年国际油价仍将在震荡中不断走高,波动区间大致为70~90美元/桶。为应对国际油价的波动,中国应更多地参与国际油价的决定,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6.
2004年亚太地区石油产品需求增长迅猛:日增长量为110万桶,是过去30年的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7.
国际能源机构(IEA)公布了其2009年石油供求展望.IEA预测经合组织(OECD)明年石油需求将增加86万桶/日,达到平均8770万桶/日.今年需求增长预计是89万桶/日.  相似文献   

8.
国际能源机构(IEA)日前发布最新月度《石油市场报告》说,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油价高位运行,将导致今年世界石油需求低于预期。IEA在最新月报中说,今年世界石油消费水平为每天8750万桶,比  相似文献   

9.
正国际能源署(IEA)表示,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对全球经济的打击,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出现10多年来首次季度收缩。IEA在近日发布的月报中表示,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2020年石油需求预测增长下调36.5万桶/日至82.5桶/日,为2011年以来新低,其中第一季度的石油需求预计将创下逾十年  相似文献   

10.
普京的噩梦     
《能源评论》2014,(5):44-45
全球油价长期看跌乃至大跌将大大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但有可能损害俄罗斯经济。在美国和全球各地新发现了庞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可能在今后五年使油价从目前的100美元/桶降至75美元。  相似文献   

11.
刘鸿鹏  赵景柱 《中国能源》2007,29(12):13-17
国际市场油价不断攀升,对亚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影响和挑战。许多国家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调整和制定能源政策,通过改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本文分析了当前油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介绍了部分亚太国家应对油价上涨的能源政策,指出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亚太国家能源政策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2.
欧佩克的石油供应能力是全球石油市场中一个重要变量,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了解左右欧佩克石油供应能力的因素以及由其能力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十分必要。近期发生于世界石油市场的事件可以用来帮助更好的分析这个问题。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对欧佩克生产能力的增长趋势做出了预测。在这里关键的一点假设是,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伊拉克将继续作为欧佩克成员,并且其未来的行动也将与该组织的根本目的相一致。预计到2003年底,欧佩克的生产能力将为3155万桶/日,2005年可达3375万桶/日,2010年时将为3890万桶/日。这相当于到2010年的这段时间内,欧佩克的生产能力将以平均100万桶/日的速度递增。以这样的增长速度,一方面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欧佩克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能力,这是其用以影响市场的重要砝码。世界上所有的石油探明储量几乎都集中在中东地区,再加上这里的生产成本在世界上最低,这一切都使得中东的欧佩克成员国生产能力增长迅速,增长量将占预测欧佩克总增长量的3/4。  相似文献   

13.
2002年中国石油供需形势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芝 《中国能源》2003,158(2):26-28
随着200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市场需求相应增长,资源供给回升,在石油和石化行业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效益增长。预计新的一年我国石油市场消费需求仍将稳定增长,而油价在国际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大幅波动。对于我国来说,控制资源仍是调节供需平衡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沙特阿拉伯石油出口变化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抗  张艳秋 《中外能源》2011,16(7):14-25
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储量、产量、剩余产能、原油出口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对国际石油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近年来又加快了炼油业和油气化工的发展。自上世纪末以来,沙特石油出口的地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向北大西洋地区输出为主转变为向以亚太地区的东亚—南亚弧形地带为主。其主要原因为:欧美的石油输入国由于注重节能和石油替代,石油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还受到北海油气区及俄罗斯等石油出口的"挤占";亚太地区以中国、印度、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进口量持续上升,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历史性地东移,决定了至少在近20~30年东亚—南亚弧形地带将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增长最快的区域。自2002年起沙特成为中国原油进口首要来源国,进口量从2002年的1139×104t增至2010年的4463×104t,年均增长率18.61%,但2010年中国进口量占沙特出口的比例也仅为13.4%,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在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方面明显优于地缘条件相近的石油进口大国日本和韩国,甚至也优于地缘条件较好的印度。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加大从沙特的原油进口量,另一方面继续关注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是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实施的进口对策。同时,适当进口价格上优惠的油品和基础化工原料,或与其合作在中国或沙特合资建厂对我国是利大于弊的。中国应全面进入沙特油气市场,推进两国间在油气市场、油气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合作。全面提升中沙经济合作水平有利于油气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魏彩云 《中国能源》2006,28(1):35-37
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带动了石油需求的增加,而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加上炼制能力和飓风及政治突发事件等影响,石油价格暴涨。2006年的国际石油供求形势和油价走势,既有促降因素,也有促升因素,还有飓风恢复和政治等不确定因素。总的来说,世界石油需求继续增加,市场更显紧张;油价取决于需求增幅的大小和产能建设的速度,总体水平应该是每桶50~60美元。  相似文献   

16.
受世界石油需求增加,原油库存减少与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保价、美元贬值、产油国政局紧张和国际投机资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世界油价不断走高。受此影响,我国原油月平均进口价格也持续走高,4月份每吨价格已突破250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原油进口以中东地区为主要供应地区,自亚太地区进口比重有所上升,表明多元化进口战略得到初步实施。高油价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把握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变化趋势和规律,改进贸易方式,开放期货市场,加大油气勘探投入,建立储备,提倡节约,这些措施对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头10年世界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重心东移,转向东亚—南亚弧形地带,其中中国和印度成为领跑者,这一趋势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和印度占世界GDP的份额分别从2000年的3.72%和1.49%上升到2010年的9.34%和2.44%。2000~2010年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67%,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为11.54%和5.18%。2001~2010年间,北美、日本的石油进口量呈下降趋势,欧洲呈微弱增长态势;而同期中国石油进口量年均增长率达16.29%,印度2000~2009年间石油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32%。2000~2010年间世界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4.84%,2010年煤炭占基础能源的30%;而中国10年间煤炭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3.21%,2010年煤炭占基础能源的70.3%。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能源构成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必须加大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坚决扭转煤炭占能源构成比例持续升高的局面。与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重心东移相应的是中美两国战略思维的变化。美国战略重点东移、"重返亚洲"的目的是遏制中国,这不过是冷战时期围堵的老思维;但美国同时又必须与中国合作,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而中国必须看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形成新的战略思维,改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以改革促稳定,以结构调整保发展。  相似文献   

18.
剩余产能是指在已探明储量并进行产能建设后暂不实施开采的那部分闲置的油气生产能力。它主要集中在欧佩克国家,但分布很不均衡,保有剩余产能的主要是以沙特为首的海合会国家。欧佩克曾欲以主动变化剩余产能数量来影响国际油价走势和/或抢占市场份额。本世纪初欧佩克剩余产能主要在100×104~600×104bbl/d之间变化,2003~2009年平均在250×104bbl/d以下,2010年以来平均约为350×104bbl/d。这些剩余产能出现在若干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因受到严重干扰而明显减产,一些非欧佩克生产国因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生产下降的背景下。此外,2007~2012年OECD国家石油消费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并会有所加大;发展中国家也将陆续走上节能节油、降低石油消费量之路;大部分石油进口国已具有相当数量的石油储备;再加上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的大发展,这些都凸显出从资源保障程度上看,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宽平衡、供略大于需的局面。世界石油市场将更趋于成熟,非市场因素对石油生产、消费乃至价格的影响力将会日趋降低。  相似文献   

19.
张抗  梁慧 《中外能源》2010,15(8):7-12
分析近10年煤炭消费量的变化,对认识在经济困难背景下不同国家能源构成的走向会有重要启发。国际油价从20世纪末开始攀升,这种影响在1999~2005年间并未使GDP增速明显下降,但还是迫使某些竞争力较弱和/或高耗能企业采用煤炭替代成本较高的石油,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以煤代油的倾向更明显,煤炭消费年均增长率高达7.60%,使得世界煤炭消费年均增长率比一次能源高出1.7个百分点,而亚太地区竟高出2.31个百分点。油价的持续大幅攀升在2005~2007年间仍未能使GDP增长率下降,但却迫使全球都增加了对煤炭的需求,导致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略有上升,与一次能源年均增长率之差增至2.1个百分点。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GDP增长明显下降,2007~2009年全球一次能源年均增长率为0.18%,煤炭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47%。但新兴市场经济体GDP增速普遍高于OECD国家,同时煤炭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6.82%。其中中国和印度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2007~2009年煤炭消费年均增长率也分别达到8.14%和8.11%。韩国由于高耗能基础工业仍占据重要地位,也加大了煤炭的消费量。中、印、韩等国更多地使用煤炭是在经济困难时保障经济较快发展而被迫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正确的能源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