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当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下,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为走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彰显了中央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和谐与不和谐两个阶段,只要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去反思主客体的关系,就会构建出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3.
当下,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为走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彰显了中央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和谐与不和谐两个阶段,只要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去反思主客体的关系,就会构建出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4.
构建生态社区,是人类优化生活场域与环境关系的绿色理念。从生态层来获得对居住环境的重新认识,并透过与环境的共生,在居住区的改造和建设中引入"居住生态化"的观念,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精神及文化等层面都能永续经营的城市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是古往今来人类的共同追求,其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中,强调人类必须遵循、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而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动,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人际关系的和谐则较复杂,它由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平民之间的关系、男女关系及家庭关系等构成,其和谐与稳定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主体。古代儒家学派思想家对此提出了一些极有借鉴价值的观点,如"礼乐教化"观,"德刑并举"观及"天人合一"观等等,这些观点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的和谐社会建构方面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成果。它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存在着严重弊端 ,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性因素。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它提倡适度的物质消费 ;倡导消费绿色产品 ;主张物质消费与精神生活相统一 ;倡导简单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消费方式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艰苦奋斗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凝聚民心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和强大精神力量。由历史和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的矛盾入手,从形成忧患意识、倡导节约资源和合理适度消费、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善待自然、推动科技创新等4个方面论述了艰苦奋斗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对工业文明发展方式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反思及超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构建。20世纪70年代世界迎来了工业发展的高涨,在资源环境、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随之成为人类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自然规律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要求,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实现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论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存在着严重弊端,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性因素。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它提倡适度的物质消费;倡导消费绿色产品;主张物质消费与精神生活相统一;倡导简单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消费方式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难以预料的消极影响.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五个统筹",包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认为有必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以更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人类顺应自然阶段、人类征服自然阶段和人类和谐自然阶段。《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当今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三种基本关系,现实中由于人主体意识的强制入侵导致这些关系的冲突与恶化,因此人作为理性的一方必须为恢复这些关系的和谐做出自己的道德承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必须超越人类利己主义,主动承认自然的“赋予性主体”地位,从而通过保障自然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他人关系中,人必须摈弃个人利己主义,根据对所有人普遍有效的理性法则行动,从而通过尊重他人的目的性存在重建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关系中,人必须节制自身的情欲,彰显人不同于动物的理性本质,从而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就是人在道德上必须对自然、对他人、对自我做出的道德承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深入影响,科技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对整个社会正负影响范围越来越大,道德的有限性因此也逐渐凸显出来了,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多个角度加强对科技伦理与科技立法关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三大关系的和谐,即: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分析儒家在这3个方面的基本思想入手,探寻儒家和谐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总和。而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7.
工具的诞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极大变化,随着文明不断发展,人类甚至有时能令自然低头。从生态角度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也有和谐,正如父母与孩子一样。但有时文明锁链会断裂,让人类具有反古倾向。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著作《白鲸》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对环境以及一些细微之处的描写,体现反古主义。  相似文献   

18.
人、文化与自然,具有天然的矛盾对立性。但对立不等于对抗,在对立中可以求得和谐,这就需要生态智慧。传统社会的生态智慧,是自发的、被动的、甚至是盲目的顺应自然节律的结果。工业文明是征服自然、反自然生态环境的文明,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对生态智慧的反动。现代意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内核的人类生活方式,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系,是自觉形态的生态智慧,是对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模式的"颠覆"。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要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以培育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价值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观”为指导。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压力。要缓解这些压力,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全社会倡导新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消费方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采取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行循环节约型的资源利用模式、发展生态经济,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内容,它揭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探析,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基础,并就中国现存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