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枯草菌脂肽钠(KANEKA·Surfactin)。枯草菌脂肽钠是一种纯天然的表面活性剂,拥有独特的环状肽结构,从而得到了异常优异的乳化、分散等一系列表面活性性能。这一纯天然表面活性剂目前已经成功量产,并在化妆品、个人护理、洗涤等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
微胶囊释放机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释放在保护药物免受内在或外界条件的影响,提高药物有效利用率,延长持效期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微囊化是控制释放的一种有效途径,微囊化技术多种多样,微囊化所用壁材也不尽相同,伴随的微胶囊释放机制亦各不相同。文中对几种微胶囊控释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对探索高功效、智能化微囊化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利用喷雾干燥法对革兰氏阴性菌进行微胶囊化处理,以微胶囊产品的菌种存活率和产品的产出率为两个主要考察指标,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影响微胶囊菌种存活率及产品产出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60℃、进料速度12.50ml/min、主要壁材配比试剂a:试剂b为1:9、菌种用量为50ml时,微胶囊中菌种存活率可迭84.57%,产出率可达44.62%。微胶囊产品在室温条件下贮存6个月后,活菌数量仍有较大幅度增长,最佳实验条件下菌种增长量为149%。还对微胶囊产品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正>一种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缓释杀虫剂微胶囊的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缓释杀虫剂微胶囊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组合物包括纤维素、凹凸棒土、香精、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等成分进行复配,并使用超临界撞击微粒包覆方法,进一步实现了颗粒的均匀包覆,减轻了常规手段中容易出现的团聚倾向,从而改善了微胶囊的均匀性,同时也具有现有的超临界包覆方法的普遍优点。本发明  相似文献   

5.
采用细乳液技术制备了一种以二氧化硅为壳层的硅油微胶囊乳液.考察了乳液pH、表面活性剂组成和核壳比例等因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获得了稳定性好、固含量高达17.6%、以二氧化硅为壳层的硅油微胶囊乳液.将此硅油微胶囊乳液与丙烯酸乳液和颜填料混合配制成水性抗覆冰涂料,考察了硅油微胶囊含量和颜基比对涂层老化前后的水接触角和覆冰附...  相似文献   

6.
微胶囊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医药和农药制造者早已知道,把一种物质包进直径为1~5000微米的微小胶囊,再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是控制活性物质释放的有效方法。现在,生产胶粘剂、橡胶和塑料制品的一些公司为了使活性物的气味不易散发出来,正在研究双层包衣,使反应延缓,并控制有毒物直到允许时才释放出来的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的应用也在向不同领域发  相似文献   

7.
微胶囊的微流体数字化技术制备方法及实验装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晓乐  侯丽雅  章维一 《化工学报》2007,58(8):2133-2137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微流体数字化技术的单分散微胶囊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微喷嘴施加小幅可控的脉冲惯性力,完成对微胶囊材料的小份分割、数字化传输及喷射。使用该方法进行了海藻酸钠对芝麻油微胶囊化的实验。制备过程中,每个驱动脉冲喷射出一颗微胶囊乳化液液滴。制备的节拍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编码的,因此可以对制备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改变微喷嘴内径可以制备出微米级系列尺寸的规整化的微胶囊,微胶囊粒径分布窄。  相似文献   

8.
烷基多苷合成技术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烷基多苷是一种重要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初步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本文从烷基多苷的合成方法、催化剂及产品的后处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其生产工艺与技术概况。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在叶面肥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喷施液的表面活性,有利于叶面肥在作物叶面上的润湿、粘附与渗透,增加作物叶片对养分的吸收率。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助吸效果有一定差异,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引起叶面伤害、养分利用率降低等不良反应。复合型表面活性剂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显著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助吸效果,在叶面施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无公害类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逐渐得到了重视。  相似文献   

10.
程永航  王莹  丑靖宇 《农药》2020,59(9):643-646
[目的]探究嘧菌酯微胶囊单体对其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嘧菌酯微胶囊,使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微胶囊的形貌和释放行为,并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其包覆率和释放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微镜观察微胶囊形貌圆整,包覆率均在90%以上,扫描电镜和风干释放率的检测结果显示,TDI和DETA作单体时,微胶囊基本不释放,属于保护型微胶囊;油相单体为TDI和HDI的复配,水相单体为DETA,微胶囊起始释放速度快,且可以持续释放,属于速释型微胶囊。[结论]不同结构的单体使嘧菌酯微胶囊具有不同的释放行为,对农药满足应用场景的特殊需求或解决原药本身的性质缺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表面活性剂对聚脲甲醛包覆双环戊二烯微胶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岚  袁莉  梁国正  谢建强 《精细化工》2006,23(5):429-434
采用阴离子、非离子和高分子3类表面活性剂及不同浓度的DBS溶液,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对聚脲甲醛包覆双环戊二烯微胶囊的物理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光学-摄影显微镜对微胶囊表面形貌、粒径尺寸及分布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BS和明胶对微胶囊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当DBS浓度接近CMC时,微胶囊表面较光滑;超过CMC后,DBS浓度增加,微胶囊表面粗糙度增大。  相似文献   

12.
烷基糖苷的合成技术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烷基糖苷是一种重要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初步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本文从烷基糖苷的研制历史、制备方法及其改进,以及产品的后处理这几方面论述了其生产工艺与技术概况。  相似文献   

13.
当玻璃表面温度达到周围大气的露点以下时,即有水雾在该表面析出,这一现象给各行各业带来很大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外已经出现了把表面活性剂用作为玻璃防雾剂的研究。该防雾剂(antifogging agent)是指一种涂于玻璃或塑料表面,即能在较长时间内防止水雾形成的物质。涂用防雾剂后,可以使玻璃不再受外界环境(天  相似文献   

14.
乳化剂对自修复微胶囊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改性脲甲醛树脂为囊壁,以苯乙烯为高分子囊芯,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全新的自修复微胶囊——改性脲甲醛包覆苯乙烯微胶囊。实验中采用了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以及阿拉伯树胶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的复配,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检测,分析了乳化剂对微胶囊合成的影响。并对合成的微胶囊采用光学显微镜(OM)观察其形貌并对粒径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5.
《农药》2017,(10)
[目的]解决当前吡唑醚菌酯剂型普遍存在的易失效、持效低与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方法]以吡唑醚菌酯为芯材、聚己内酯为壁材、丙酮为溶剂、水为抗溶剂、聚乙烯醇为表面活性剂,利用溶剂提取法"一步法"制备吡唑醚菌酯微胶囊剂和悬浮剂的混合剂型,并对产品进行了包载药率、释放性能、稳定性、粒径分布以及形貌一系列表征。考察了芯壁比、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包载药率和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混合剂型的稳定性和缓释性能良好,持效期可以延长至10 d以上。[结论]与传统农药剂型相比,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和持效性;与新型的微胶囊剂型相比,降低了成本,避免药效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自修复聚合物材料用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修复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将微胶囊埋植于材料中是实现其自修复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微胶囊型自修复的概念和原理,综述了近几年来DCPD型微胶囊、环氧树脂型微胶囊、硅油型微胶囊以及其他微胶囊型自修复的发展状况,并着重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对微胶囊型自修复材料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活性炭(SA-CA-PAC)微胶囊固定一株对氯苯酚优势降解菌.比较了微胶囊固定化菌与悬浮菌对对氯苯酚的降解效果,同时研究了接种量,温度和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微胶囊固定化菌的降解效果优于悬浮态茵,微胶囊固定化茵处理120 mg·L-1的对氯苯酚废水的最佳接种量为3 g·L-1,微胶囊固定化菌降解对氯苯酚的最适宜pH为7.0,最适宜温度为30~35℃.  相似文献   

18.
草甘膦抗性作物已经发展10余年,给农业生产中杂草治理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目前,作物单纯抗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已经终止,下一代抗性技术将是对草甘膦抗性与其他除草剂抗性相结合。简要介绍了多抗性作物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胶微胶囊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成膜材料把固体或液体包覆使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得到的微小粒子叫“微胶囊”,一般粒子大小在微米或毫米级范围。 包在微胶囊内部的物质称为“囊芯”。囊芯的材料(芯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微胶囊外部由成膜材料形成的包覆膜称为  相似文献   

20.
天然的或合成的两亲分子(表面活性剂)可以自组装形成多尺度的聚集体结构,比如胶束、囊泡、液晶和纤维等。在表面活性剂中引入功能性基团,借助外界环境(比如光、温度、pH、CO2、磁等)的改变可以实现对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方式的调控。本文主要介绍响应性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结构以及环境刺激与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