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解决超高强钢焊接冷裂纹问题,采用强度低于母材的高氮奥氏体丝材进行GMAW工艺试验,研究在不同坡口角度下超高强钢焊接接头组织性能. 结果表明,采用该焊丝获得的接头焊缝成形良好,焊缝截面未见裂纹缺陷. 熔合线附近组织主要为针状和板条状马氏体,焊缝组织主要为奥氏体及被奥氏体基体所包围的铁素体树枝晶. 熔合线附近马氏体区硬度平均值为530 HV;焊缝区硬度平均值为275 HV. 相对于60°坡口接头,90°坡口接头熔合线附近马氏体组织硬度更高. 90°坡口接头的抗拉强度平均达到850 MPa,最高达887 MPa,而60°坡口接头抗拉强度平均仅为690 MPa.  相似文献   

2.
通过相图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一种航空用新型高损伤容限型超高强铝合金的铸态及均匀化态组织。结果表明,合金铸态组织第二相主要为MgZn2型晶体结构的σ相,还存在MgZn2相及极少量A17Cu2Fe相。新型超高强铝合金在7055铝合金成分基础上,通过合理调整Zn、Mg、Cu元素含量及其配比,使合金组织中不生成S相,在保证合金强度的前提下,能提高合金的断裂韧度、抗腐蚀等损伤容限性能,同时能简化均匀化、固溶等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3.
铸态奥氏体—贝氏体耐磨钢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硅、锰为主,研制了一类新型中碳低合金耐磨钢即铸态奥氏体-贝氏体耐磨钢。其特点是铸态下获得奥氏体、贝氏体为主的混合组织,具有高硬度(40 ̄58HRC)、高韧性(ak≥15 ̄45J/cm^2)、优异的抗磨料磨损性能,铸态下使用不需重新热处理。奥氏体-贝氏体耐磨钢是传统奥氏体高锰钢的理想替代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铸态奥氏体-贝氏体耐磨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硅、锰为主,研制了一类新型中碳低合金耐磨钢即铸态奥氏体-贝氏体耐磨钢.其特点是铸态下获得奥氏体、贝氏体为主的混合组织,具有高硬度(40~58HRC)、高韧性(αk≥15~45J/cm2)、优异的抗磨料磨损性能,铸态下使用不需重新热处理.奥氏体-贝氏体耐磨钢是传统奥氏体高锰钢的理想替代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详细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18CrNiMo7-6钢回火后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奥氏体化温度为750℃时,组织中仍有部分未溶解的铁素体存在,使得淬火+回火后样品的硬度和强度都较低,而且基体组织的不连续性使得塑性较差。奥氏体化温度达到840℃时,已经属于完全淬火,回火后样品具有更高的强度,而且材料的断裂机制发生明显变化,为典型韧性断裂特征,断口均为韧窝组成。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淬火水冷至室温过程中的过冷度增大,导致不平衡转变产生的马氏体板条束更致密,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所研制的铸态贝氏体钢CCT曲线的测定,采用液态挤压铸造法成形耙片,使耙片的不同部位获得与其工作条件相适应的不同形态的贝氏体组织和性能,试验表明,铸态贝氏体钢具有较高的硬度,韧性和较好的耐磨性。为耙片生产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碳含量对铸态Mn6系钢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碳含量的变化对铸态Mn6系钢显微组织的影响,探讨了Mn6系钢在铸态下碳含量与奥氏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碳含量在0.93%以下时,凝固组织中发生部分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当碳含量在1.19%时,凝固组织为全奥氏体。而当碳含量达到1.28%时,凝固组织中开始析出第二相碳化物。含碳量1.19%为奥氏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分界点。  相似文献   

8.
9.
锰对铸态奥氏体高铬铸件基体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铬铸铁磨球为对象,在控制一定cr/c比的条件下.通过加入适量Mn,探讨了在厚断面铸件中获得奥氏体基体的可能性,从而为生产铸态奥氏体高铬铁磨球提供了另一条较为经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熔铸工艺制备了含氮w为0.045%~0.27%的原位自生氮化物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分析测试了该材料的铸态组织和合金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Ti-N合金中,当氮含量w在0.045%至0.18%范围时,合金的基体为α-Ti,增强相为TiN0.3.氮含量增加到0.225%时增强相转变为Ti2N.当增强相由TiN0.3转变为Ti2N时,抗压强度显著增加.在Ti-6Al的合金中,当氮含量w在0.045%~0.27wt%时,合金的增强相为钛、铝、氮的三元化合物;随着含氮量的增加,增强体的体积分数有所增加.Ti-6Al-xN中的氮化物较为细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铸态高铬锰奥氏体白口铸铁的抗磨性,并与高铬马氏体白口铸铁比较,结果表明:在磨料硬度高且有较大冲击载荷条件下,奥氏体白口铸铁的抗磨性优于马氏体白口铸铁,且其生产工序简,生产成本低。  相似文献   

12.
利用DIL805A热膨胀仪记录了铸态GCr15钢在不同的加热速率下(0.5、3、5、30、100 ℃/s)的线膨胀量,获得了不同加热速率下的热膨胀曲线和奥氏体体积转变分数曲线,研究了加热速率对奥氏体化的影响。采用高温光学显微镜对该钢在连续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转变过程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表明:GC15钢在连续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转变可分为3个阶段:在760~790 ℃为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Fe, Cr)3CII向奥氏体中的溶解和奥氏体的成分均匀化温度分别为790~890 ℃及890 ℃以上。并且随着加热速率提高,相变临界温度提高,相变速率提高。在连续加热过程中,铸态GCr15钢的奥氏体转变是一个形核和长大交替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铸态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形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热压缩实验研究了铸态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在1000-1200℃温度区间,变形速率在5×10-3-1×10-1s-1之间的热变形行为,获得了在热变形条件下该不锈钢的热变形方程式及其它热变形参数.比较了铸态与锻态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铸态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变形需要更高的流变应力,但当温度较高和变形速率较小时,两者间的差别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铸态下直接获得奥氏体—贝氏体蠕铁时合金元素Mo、Ni、Cu的不同配比用原Si含量的高低对其组织和机性的影响。阐述了氏体—贝氏体蠕铁的组织、性能特征;给出了在干砂型中,采用中量合金化条件下的最大淬透壁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金相显微镜(OM)及扫描电镜(SEM)对6022铝合金的铸态组织进行了观察,并采用能谱分析仪(EDS)对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形成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022合金铸态组织中主要存在α-Al、Mg2Si、Si和β-Al5FeSi等相,在合金的凝固过程中,不仅产生α-Al Mg2Si的二元共晶结构,而且还产生α-Al Mg2Si Si三元共晶结构.合金凝固过程为L→α-Al L1→α-Al (α-Al β-Al5FeSi) L2→α-Al (α-Al β-Al5FeSi) (α-Al Mg2Si) L3→α-Al (α-Al β-Al5FeSi) (α-Al Mg2Si) (α-Al Mg2Si Si).  相似文献   

16.
由于304奥氏体不锈钢不能通过相变细化晶粒,无法用热处理来改变其组织,因此,严格控制温度、应变速率等锻造工艺参教达到细化晶粒,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900℃~1100℃,变形量为0.5、0.7,应变速率为0.01 S-1、0.1 S-1进行模拟.通过304奥氏体不锈钢显微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变形速率下,温度越高、变形量越大则越有利于动态再结晶的发生;而在一定的温度下(大于动态再结晶开始的温度),变形率越低越有利于动态再结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20钢奥氏体氮碳共渗后淬火态与时效态的化合物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0.2%碳钢经奥氏体氮碳共渗后在淬火和时效态下的化合物层。通过电子衍射花样与其模拟花样中超点阵斑点强度的比较,确定了淬火态化合物层为三种结构类型ε相中的ε-Fe(2-3)(N,C);时效态化合物层灰区中析出薄片状γ'-Fe4N相,它们之间常存在着180°旋转对称关系,本文提出了解释这一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史明  徐德立  田雨  熊云龙  陈瑞 《铸造》2018,(1):62-65
分析了一些主要元素对高镍奥氏体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内控化学成分。球化处理采用冲入法,镍镁合金球化剂用量为铁液重量的0.7%~0.9%,球化后高镍奥氏体球铁Mg残留量为0.07%~0.09%。采用硅铁和硅钡孕育剂炉前孕育,孕育剂用量为铁液量的1.0%~1.5%。采用以上工艺方法生产的铸态高镍奥氏体球铁力学性能合格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20.
石可伟  张洪才  郑力宁  雷鸣  左辉 《连铸》2020,39(4):66-69
基于φ500 mm大圆坯连铸连轧生产22CrMoH汽车桥齿钢的工艺,通过对铸坯低倍组织及高倍金相组织、轧后带状组织系统分析,开展了齿轮钢大圆坯铸态组织及轧制遗传性研究。研究发现,22CrMoH齿轮钢连铸大圆坯近表面细晶区、柱状晶区、中心等轴晶区的枝晶尺寸存在明显差异;自表面至芯部二次枝晶间距逐渐增加,退火状态下枝晶主干位置以铁素体为主,枝晶间以珠光体为主;轧后带状组织形态主要受铸态组织二次枝晶间距和轧制变形的影响;轧后退火态铁素体带宽自表面至芯部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