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阐述了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内涵和重要性,分析了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建立了具有设计、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的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数字化设计开发平台.介绍了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数字化设计开发平台的基本构成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电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ESPCPS)的设计关键是要解决螺杆泵低转速、高扭矩的动力输入要求,研究实验结果发现机械减速器是整个机组系统的难点所在。根据胜利油田某油井工况对电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用减速器的设计要求,采用2Z-V型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进行优化设计。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选用可靠性高、搜索速度较快的分层网络法进行寻优,性能参数良好、优化效果明显。首次提出了潜油螺杆泵减速器综合性能系数R,解决了不同机组、不同工况下、不同结构潜油螺杆泵减速器的性能比较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应用背景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和油田开发的需要,为了提高油田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应用机械采油方法是整个油田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潜油电泵作为一种重要的机械采油设备,近十年来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潜油电泵是用于井下工作的多级离心泵,同油管一起下入井内,地面电源通过变压器、控制屏和潜油电缆将电能输送给井下潜油电机,使电机带动多级离心泵旋转,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将油井中的井液举升到地面。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基于PLC的潜油电机磁控软启动控制器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该启动器使用在潜油电泵采油机组中,可以解决潜油电机启动电流大,电泵机组在启动时损坏频繁等故障,同时也满足潜油电泵机组对启动转矩的要求,并具有可靠、完善的电泵机组故障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5.
刘少华  郝杰  王建 《机械》2012,39(2):52-55
电动潜油螺杆泵结合了潜油电机和螺杆泵特点,克服了地面驱动螺杆泵抽油杆偏磨、脱杆且不适应于斜井和定向井的弊端,同时又发挥了螺杆泵对高稠油、高含气、高含砂井较强适应性的特点.通过分析ESPCP电动潜油螺杆泵的性能特点,详细阐述了配套设计方案,简要分析了螺杆泵轴向力和扭矩的计算方法,以及低速六极电机的研制情况,重点介绍了减速器的设计,最后通过型式试验并分析试验数据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6.
李强 《通用机械》2011,(4):46-47,56
由于潜油螺杆泵独特的结构特点,具有潜油电泵和螺杆泵的双重特点,在油田进入高含水期,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潜油螺杆泵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过试验优选了螺杆泵的配合方案,并总结分析了潜油螺杆泵失效的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潜油螺杆泵采油设备被置于井下1500多米深处工作,一般的在线状态监测技术很难适用于此。本文提出基于井口采集下来的振动信号以专家系统的运作模式,走建造样本库、将实时采集的信号与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的路线进行在线状态监测的构想,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网络体系,介绍了监测平台的组成并总结了该平台的优点和可深入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8.
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直驱螺杆泵系统作为新一代采油技术被逐渐应用。为提高该电泵系统的性能,针对电驱系统开展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及优化分析。通过初始设计确定电机的主要结构参数,以电机效率最大化及齿槽转矩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基于Taguchi方法,选取气隙长度、永磁体厚度、定子齿宽和齿顶厚度4个结构参数作为优化变量,建立正交实验表,并利用有限元分析得到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参数组合。根据最佳参数组合进行仿真分析,效率相较优化前提高了3.75%,齿槽转矩相较优化前降低了17.48%。根据优化结果,试制样机并进行了厂内测试与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潜油永磁同步电机具有较高的效率,且运行平稳,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和优化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油田建设和开采事业的多年运行,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油田均处于油田储量中后期.在此采油周期,油田开采单位利用潜油电泵,可以提高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效率,将含水量较多的井下溶液带动到地上,提高油井的产出效率,维护我国油田开采事业的平稳运行.潜油电泵的工作动能较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较高,适宜目前阶段我国的油田事业.为了...  相似文献   

10.
NGW型潜油行星减速器可靠性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潜油行星减速器是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的重要传动部件,它要在高温、高压的工况下长时间连续稳定作业,基于常规机械设计,利用可靠性理论和计算机优化方法,建立潜油专用行星减速器可靠性优化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软件的优化算法寻求最优设计参数,实现了进一步缩小减速器直径、增大日产油量和加长泵检周期的目的,从总体上提高了原油开采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数值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川  王世杰 《机械》2009,36(6):3-5
大系统优化方法是指大规模的线性和非线性规划理论和算法,大系统优化是从系统的全局出发进行建模,在满足所要求的条件下,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最终达到工程系统的全局优化。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与其他人工举升技术相比具有一系列不可比拟的优点。该技术适用于稠油井、高含砂井、高烃链油井的石油开采;潜油螺杆泵是一种新型的无杆采油设备。所以杆管偏磨所导致的断杆和管漏故障可以避免,抽油杆形变产生的能耗可以消除。本文简述大系统的概念、特征、大系统优化的特征以及大系统优化在螺杆泵采油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潜水轴流泵在线故障诊断的智能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潜水轴流泵在线故障诊断的智能化研究 ,提出了故障诊断技术应与其设计制造技术融于一体的新思路 ,描述了潜水轴流泵故障信息的检测方法 ,定义了“白色故障”、“灰色故障”和“黑色故障”的新概念 ,在此基础上对潜水轴流泵进行故障归类 ,并给出了各类故障的诊断方法 ,本研究对其他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油田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采油设备,其中螺杆泵转子扭矩的确定一般由经验来判断,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导致传动系统的设计和动力系统的选择存在较大误差。这里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导出了一种转子扭矩的理论计算方法,并依据试验数据对此方法进行了精确的比较分析,最后给出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4.
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轴向承载能力决定其排量、机组下潜深度、寿命等关键技术指标。根据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轴向压力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轴向载荷,对联轴装置中影响轴向承载能力的关键零部件——推力轴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但是偏向一侧,这与实际情况中,单向推力轴承承受偏心轴向载荷时的载荷分布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潜油电泵油井诊断仪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所采用了电潜泵作为增大排液量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许多不易判断的井下故障,这里介绍了一种采用计算机系统对井下故障进行诊断的仪器,叙述了仪器的设计结构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潜水电泵故障率分布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水电泵是量大面广的通用泵,对整机而言是可修复的.采用可维修的随机故障过程理论,通过大量的台架试验和现场试验,应用可靠性理论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潜水电泵寿命分布的规律性,即潜水电泵在整个寿命期内,其故障分布函数为威布尔分布,在0~600 h期间,属于早期故障,600~3 200 h期间为偶然故障阶段,3 200 h以上为耗损故障期.潜水电泵经过充分磨合后,在偶然故障阶段,故障过程符合平稳的泊松过程,可用指数分布来描述其故障率.对于未经磨合的潜水电泵,其整个寿命期内的故障过程可用威布尔分布来描述.试验结果表明,提高潜水电泵寿命的关键是提高机械密封、保护器的质量水平.研究结果对潜水电泵的可靠性考核和可靠性设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设计技术在螺杆泵设计中的应用属于开创性的技术实践,其"面向设计、面向工程"的先进思想将改变现有螺杆泵设计的工作模式,大幅度提升螺杆泵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缩短产品的设计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本文对国内外潜油螺杆泵数字化技术及应用情况作了介绍,并着重探讨了数字化设计技术在螺杆泵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数字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油螺杆泵采油技术与其它人工举升技术相比具有一系列不可比拟的优点,随着该项技术应用面的扩展,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本文以完井数据为依据,将方案制定、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图形生成、预装配等功能模块合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化设计系统。文中具体介绍了模块化组成、数据接口、数据流程,并给出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9.
转子转速是影响螺杆泵寿命的关键。其关联制约因素取决于工况所涉及的物理及化学条件,包括螺杆泵两端的压差、原油的粘度、温度、含砂量、油气比、油水比等。以这些参数作为原始输入,通过两层神经网络确定转子转速与其关联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设计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在线转子调速系统。采用这种控制方法有效地延缓了螺杆泵橡胶定子的磨损,保持了较高的容积效率,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同时使螺杆泵的运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控制灵活性和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20.
电潜泵系统效率低、耗电量高,通过CFD软件来模拟分析电潜泵的工作情况,得出它的最优工况,从而得出电潜泵的最佳运行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