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霞 《针织工业》2005,(9):36-39
根据针织面料的特性,论述了服装缝合中的修饰工艺设计,包括:服装边口造型的修饰工艺设计,利用嵌条、扒条的修饰工艺设计以及衣片缝合的线迹选择.服装边口造型的修饰方法有罗纹辅料修饰、捆条修饰、挽边修饰、蕾丝修饰、特殊缝迹修饰等.衣片缝合线迹可选择包缝线迹、链式线迹、复合线迹、绷缝线迹等.  相似文献   

2.
陈培青 《丝绸》2005,(8):5-7
线作为服装设计因素和服装成型工艺材料之一,在服装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分析了决定服装的缝合质量与线迹效果的缝线、缝型与线迹三方面因素,以及在当今成衣设计中具有突破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富怡服装CAD、CLO 3D服装设计软件为工具,分析了臀围放松量、裙长、侧缝倾斜量等3个结构参数与A型裙造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裙长对A型裙的造型影响最显著,裙长与裙身正面面积、裙身侧面面积、裙摆厚度呈显著正相关;侧缝倾斜量对A型裙的造型影响次之,侧缝倾斜量的增大,主要表现在裙摆的宽度与裙身正面面积的增大;臀围放松量对A型裙造型的影响显著性一般,主要影响裙摆宽度和裙摆面积。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着服装造型设计行为,从技术美视角诠释服装造型设计特征,认为技术美赋予服装造型独有的特征:技术要素的情感化与艺术化;造型形态设计中事、物的互助化。归纳分析服装造型功用形态和结构、工艺、材料等技术形态成型的技术美物化表达方式,强调以多元技术美形态的互动满足"人—服装—环境"系统中造型设计引发的深层心理感动和情绪。各类载有技术、人文、审美分子的形态元常共存于一体,取得服装造型设计实体性要素和关系性要素间的有效平衡,对推动服装造型设计观念的发展和更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平面结构制图方法来进行服装款式结构设计,将衣身袖窿结构直接设计成无接缝的闭合挖洞形式,由此提出一种新型的闭合型袖窿形态设计。闭合型袖窿是指在服装制版、制作过程中通过量取肩长、背宽尺寸来确定袖窿位置,直接在面料上抠剪出没有侧缝、肩缝的袖窿形制。针织面料因具有悬垂性、弹性及可塑性,对构成服装造型内部空间的结构尺寸要求较为宽松,从而更适合运用于闭合型袖窿形态类的服装设计。对闭合型袖窿在针织类面料服装中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具体阐述和案例分析,指出其应用的可行性和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6.
针织服装造型设计与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卫刚 《上海纺织科技》2003,31(4):44-44,46
针织服装的设计区别于机织服装,叙述了在轮廓造型、衣片结构及缝迹线的设计等方面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魏静  金晨怡  韩阳 《纺织学报》2010,31(12):108-111
围绕立体裁剪方法使用中涉及的造型、结构、材料、版型、方法等问题,从其适用性的角度进行了解析。通过对内空间“量”的把握与外空间“型”的塑造来实现服装空间的控制;为达到服装结构平衡,重点解决“丝缕、结构、松量”的平衡问题;依靠对面料的变形、加减与组合设计等综合方法,实现服装材料的整合;为解决服装造型均质性,要处理好形态与质量的均衡度问题;提高服装版型质量,关键是对服装版型的准确表达与细部的合理“描述”;实现造型方法的融合要从理念、过程与技术入手,全面融合。通过适用性的研究,旨在加深立体裁剪内涵的理解,尤其对更好地应用立体裁剪技术、拓展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莹  魏静  孙莉 《纺织学报》2014,35(6):110-0
分析比较了纸、塑料、竹木、金属等非常规服用材料的种类与性能特点。在分析设计实例基础上,探讨了非常规服用材料的造型特点和造型手法,分别阐述了同一非常规服用材料、多种非常规服用材料、非常规服用材料与服用材料的组合方法,说明各自成型特点及组合规律;针对各类非常规服用材料的特殊性,总结归纳了这些材料用于服装上应该注意的工艺制作要点;通过对应用各类材料的具体案例进一步解析了非常规服用材料在服装立体造型中的理念表达及应用效果。旨拓展材料的设计思维与应用领域,开发设计师服装设计的潜质,创造全新的服装形态,同时对服装创意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缝型、经纬向缝合,测定了不同针织面料的工艺回缩率。试验结果表明针织服装异料拼接工艺回缩率与缝型、面料经纬向和面料原材料密切相关,针织服装实际设计与生产中应考虑镶拼工艺回缩率因素对成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服装的空间形态辨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分析服装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入手,通过中西方服装空间形态的比较,阐述服装形态在空间关系上的相关问题,对服装的形态类型、要素构成和内外构成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和分析,印证了人类在同一服装原生状态基础上所产生的造型差异,是由于不同人对服装空间形态的认识方式和服饰审美观念存在差异所致。认为无论是东方式的平面构成或是西方式的立体构成,服装的形态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文化中被人们以不同的空间构成方式创造出来的。辨析服装空间形态及其构成方式,为现代服装的造型设计提供了一条丰富服装创意思维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调查分析不同类型缝份部位整体弯曲性能的变化,然后着重研究在不同接缝位置、不同缝型和不同缝份宽度条件下有缝织物的悬垂性能变化及其原因。结果显示:缝份部位的抗弯长度和抗弯刚度与原织物相比有明显增加;有缝织物的悬垂系数、平均半径、硬挺系数等指标均大于无缝织物;一般缝份宽度增加,悬垂系数有稍微增大趋势;接缝的位置对悬垂性的影响与织物经纬向性能有关;抗弯长度大的缝型一般比抗弯长度小的缝型对悬垂系数影响大;试样边缘缝份会导致圆周方向的抗弯性能提高,从而使悬垂系数增加。该研究将对缝制后面料及服装造型评价及模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验探讨,得到精纺毛型织物弯曲、剪切、压缩、表面摩擦、低负荷拉伸性能指标的预测方程,以这些预测方程和日本川端等人的关于织物手感、形态风格等性能的客观评价方法为支撑,研制开发出预测精纺毛型面料性能的软件系统。用户输入原料、纱线和织物结构参数后,软件就可帮助预测织物的基本力学性能、手感和形态风格,软件还设置有"服装款式推荐"和"咨询决策"功能,帮助选择面料适合的最佳服装款式以及修改不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王上晖  李雪梅  金肖克  田伟  祝成炎 《丝绸》2022,59(2):101-110
为探寻地貌图的色彩规律,并运用在提花织物设计中,本文利用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图像色彩特征提取;同时对地貌图组成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比较分析同种地貌图色彩特征及不同种地貌图色彩特征,总结地貌图色彩搭配规律;最后将仿地貌色彩与提花织物设计相结合,研究并制定了不同类型地貌色彩特征的设计方案。本文侧重点不仅在色彩提取方面提供参考,还涉及将色彩仿生设计巧妙地融于设计中,赋予传统提花纹样设计更高的美学价值及美的感观。  相似文献   

14.
王湛  张辉  赵玉玲 《纺织学报》2008,29(4):91-94
针对现有织物模型计算复杂,无法实时显示,只注重外在表现形式、不能反映织物真实属性的问题,提出了在虚拟现实环境下,既能反映织物真实感,又能保证模型实时显示的技术。根据服装与人体的空间关系,在三维人体上采集服装特征点,按照一定排列规律建立点和面索引,通过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生成初始的三维服装形态。采用Loop细分算法对初始服装模型多次插值细分,得到虚拟现实环境中平滑的三维服装模型。结合Eon与VB开发虚拟现实展示系统,导入三维服装和人体模型,实现三维服装的展示和试穿。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介绍中国传统拼布艺术的基础上,对其在服装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指出拼布艺术通过图案和面料拼接、色彩配置、结构融合、工艺结合等手法,可使服装设计更加丰富立体,为相关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织物图案CAD中需要保存和传承民族的风格特点,以维吾尔族的恰其曼地毯设计为实例,提出一种研究织物图案的CAD方案。首先,通过标识地毯图案元素,利用模板匹配算法提取图案中的同类元素,构成不同类别的图案基因库;然后引入PhotoShop中的路径、画笔预设技术,实现组合PhotoShop技术的织物图案风格化设计。该方法真实地引入了民族地毯的风格设计元素,可以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地毯图案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款式图与服装样板之间的转换机制,概述了依据款式图进行人工制板的过程和方法,阐述了服装款式图特征参数识别和机器学习识别2种识别方法,重点论述在款式图识别基础上的样板转换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参数化和匹配转换是目前最常用的样板转换方法:参数化转换适用于款式结构较为定型的服装,转换精度高,但不同款式图需要建立各自的转换模型;匹配转换可实现样板的快速转换,鲁棒性高,且规避了样板设计规则,不足是精度较低,且前期需要构建庞大的数据集作为训练集。研究认为,未来可从细化款式图识别粒度、服装款式图面料参数样板多领域跨域匹配、部件化样板智能生成3个领域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纺织学会志》2013,104(1-6):217-228
Abstract

The fit of garmen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concerns manufacturers, retailers and consumers with two contributory factors. One is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and standardis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shape of the human body. The other is the craft and skill-based nature of the pattern technology function as performed in most garment manufacturers.

Recent advances in body scanning technology are enabling vast amounts of data to be collected for monitoring the demographic variations in the shape of the human body. In addition, commercial software is now available to generate 3D garment specifications. However, one important function to date has not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This is the area of generating 2D patterns from 3D design and body shape inform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work on an algorithm that attempts to generate an optimum pattern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i) body shape data, (ii) 3D garment design data, (iii) fabric characteristics, and (iv) tailoring mechanisms for improving fit (dart and gussets)

The strategy adopted in this work is to formulate an optimisation function based on flattening energy. Here, flattening energy is defined as that energy required in distorting the fabric of the 2D pattern so that it takes up a specified 3D shape. The fabric behaviour is characterised by a woven structure and the 3D shape is specified in terms of a triangulated surface. Strain constants describe the force versus strain response of the fabric for the weft and warp directions and shear. By analysing the change in geometry of individual surface triangles during the flattening process, the individual strains are evaluated. These are then converted to energy values and summed over all the triangles comprising the complete surface.

Tests were conducted by designing panels with different dart configurations on a classical shape (i.e. a torus) covering both hyperbolic and elliptical curvature regions. This was then extended to a size 12 lady's mannequin. Finally, 2D flattened patterns for garment panels with different dart configurations were generated and made-up for a specific fabric. The garment was then put on the actual mannequin and the degree of fit assessed.  相似文献   

19.
疏密纬织物及其织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志良 《纺织学报》2006,27(10):43-45
研究了纬纱疏密分布的织物,确定了该织物用作个性化服装面料的条件:织物的纬密变化方式应能体现服装的设计意图,织物1个纬密变化单元的长度应等于服装的1个衣片的长度或宽度;设计了能使该织物满足制衣环节中多层折叠裁剪衣片工艺要求的组织结构,该结构采用具有中间对称位置的2个布片长度为1个纬密循环单元;给出了该织物的织造实现方法,相应的织机不仅需配置电子卷取和电子送经装置,而且还应具有输入纬密变化方式的人机交互接口。  相似文献   

20.
陆鑫  张姝  顾韵芬 《纺织学报》2012,33(11):97-101
摘 要:文章探讨针织面料性能对服装边口工艺的影响。实验选用10种针织面料,用聚类方法将试样按伸长率和厚度的差别分成两组,选配不同的缝型、线迹密度、缝纫线、压脚进行缝制,分别测试试样边口的尺寸、拉伸性和强度的变化。利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均值比较、T检验和偏相关分析,总结织物性能对服装边口工艺影响规律,以及提高针织成衣边口缝制质量的方法。研究显示,织物拉伸性能越好,对服装边口缝制后尺寸影响越大;织物厚度对伸长率变化影响显著,线迹密度与边口强度、边口伸长率呈正比关系;研究可用于对针织服装实际生产加工的预报和对边口工艺的选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