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活性炭纤维负载TiO2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实现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制备了以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 fiber, ACF)为载体,TiO2为光催化剂的复合型光催化剂。在自制的光催化反应器上,用可见光为激发光源,进行了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了影响光催化剂同时脱硫脱硝的若干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烟气湿度、氧气含量等是影响脱硫脱硝光催化的主要因素,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X–射线电子能谱(energy spectrometer, EDS)分析了反应前后光催化剂的微观性质,利用离子色谱分析了尾气吸收液的成分,探讨了光催化剂脱硫脱硝的反应机理。在最佳反应温度为100 ℃,烟气湿度为0.006 m3/m3时,SO2和NO的脱除效率分别为97.5%和49.6%。  相似文献   

3.
使用溶胶凝胶法以硅酸铝纤维为载体制备纳米TiO2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在波长为253.7nm的紫外光照射下使用复合材料脱除模拟燃煤烟气中的SO2,NO和元素Hg,考察了此复合材料的脱硫、脱硝和脱汞效率,以及试验工况对脱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硅酸铝纤维上负载的纳米TiO2主要为锐钛矿相,粒径在20nm左右.光催化脱硫、脱硝和脱汞效率达到37%、40%和84%.SO2和NO的浓度增加,其光催化脱除效率降低,烟气中低浓度的SO2对NO的脱除起促进作用,而在较高的浓度范围内会抑制光催化脱硝效率;同样随着烟气中NO浓度的逐渐增加,对光催化脱硫也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温度对光催化氧化有抑制作用,纳米复合材料的脱硫脱硝脱汞效率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赵毅  韩静 《中国电力》2004,37(8):64-67
主要研究载体中有TiO2光催化剂存在时,去除烟气中NOx的4种技术,包括在TiO2表面上NH3和NO的光催化反应、Ru/TiO2催化剂在低温下对CO-NO的催化反应、Pt/TiO2催化剂去除NOx和TiO2-AC-Fe2O3催化剂去除低浓度NOx。研究TiO2的光催化机理及上述4种技术脱除NOx的机理。比较上述4种TiO2光催化脱氮技术现状及特点,提出基于TiO2光催化同时脱硫脱氮的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电厂燃煤锅炉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是目前国内外脱硫脱硝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今后脱硫脱硝的发展方向。介绍了典型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以及目前国内外新兴的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并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力》2008,41(12)
广泛适用于电厂锅炉、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烟气治理的“高效流态化滤泡法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已在北京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7.
广泛适用于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烟气治理的“高效流态化滤泡法烟气脱硫脱硝装置”,近日在北京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烟气治理同时脱硫脱硝技术获重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适用于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烟气治理的“高效流态化滤泡法烟气脱硫脱硝装置”,近日在北京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这项成果属于国内外首创,循环流态化滤泡法脱硫脱硝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  相似文献   

9.
NaClO2湿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琼  胡将军  邹鹏 《江西电力》2004,28(6):14-16
介绍了NaClO2溶液湿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主要特点、反应机理、工艺流程,分析了NaClO2溶液湿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NaClO2溶液湿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制备了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台,对SO2光催化氧化实验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光照、氧气、SO2浓度等是影响SO2光催化氧化的主要因素,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SO2有较高光催化氧化降解率。同时还考察了SO2在吸收剂表面的吸附、溶解、光解、氧化等性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电子能谱(EDS)用来分析新鲜光催化剂和反应后光催化剂的微观性质,在反应后光催化剂能谱图中发现硫物种。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分析尾气吸收液的成分,发现硫酸根的含量高于亚硫酸根。根据X射线能谱和化学分析结果,对SO2光催化氧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11.
SCR烟气脱硝数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反应器中的烟气流动情况对于脱硝反应的实际效果有显著影响.对SCR反应器入口烟气流场、SCR反应器氨浓度分布及SCR反应器出口烟气流场进行数学模拟.通过在弯头处增加弧形导流板,调整喷氨阀门开度,在SCR反应器出口段加装了4个垂直的导流板后,优化了SCR脱硝反应器中的烟气流速和氨浓度分布,在保证氨逃逸率的前提条件下,使脱硝效率达到设计值;通过模拟对烟道及反应器进行优化,大大降低了烟气对催化剂的冲刷,消除了烟道及反应器的飞灰沉积.  相似文献   

12.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进展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对目前广泛应用及正在研究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技术及催化剂进行了综述。详细分析了影响SCR过程的诸因素,如反应温度、烟气在反应器内的空间速度、烟气流型及与氨的湍流混合,以及催化剂钝化等,并提出了预防措施。指出目前SCR虽然技术成熟,脱硝效率高,但其投资和运行费用亦很高,成为限制SCR发展应用的主要原因。介绍了可使SCR整体成本降低的低温SCR技术的进展和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3.
锅炉烟气脱硝方案选择及其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主流脱硝技术包括低NOx燃烧(LNB)、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SNCR/SCR混合法等。针对具体脱硝项目,将经济学分析模型应用于脱硝技术的经济性评价,通过技术和经济性对比分析,总结出各脱硝工艺之间的技术差异和经济性差异。分析表明,LNB工艺投资和维护费用较低,对锅炉和煤种适应性强,为控制NOx的首选工艺。  相似文献   

14.
SCR烟气脱硝催化剂的化学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烟气脱硝技术之一。根据SCR脱硝机理,建立了催化剂的化学反应速率方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软件Fluent,模拟了脱硝效率与氨氮摩尔比及停留时间的关系、氨逃逸率与氨氮摩尔比之间的关系。将模拟结果与一些已有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证明CFD模拟能有效反映催化剂孔内的化学反应状况。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高、中、低能量物理场在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工艺中的应用。高能量物理场(如高能辐射化学法、微波诱导等离子体法、微波放电法、微波加热法等)通常直接改变脱硫脱硝反应机理;中、低能量物理场包括静电喷射器法、荷电干式喷射器法、磁固定床法、磁流化床法、低温磁性铁基SCR脱硝技术、微波诱导催化还原脱硫脱硝技术等通常改变脱硫脱硝反应的物理过程。烟气脱硫、脱硝效率随物理过程的改进而提高。  相似文献   

16.
烟气脱硫喷淋塔本体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毅  李荫堂  李军 《热力发电》2004,33(1):29-31
对湿式烟气脱硫喷淋塔本体尺寸进行了分析,结合已有的工程设计经验,给出了确定喷淋塔本体尺寸的具体步骤,并讨论了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火电厂锅炉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火电厂锅炉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包括:高能辐射化学法,固相吸附与再生技术,湿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吸收剂喷射法等。指出我国此项技术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粉煤灰吸收剂对烟气脱硫脱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开发了以粉煤灰、Ca(OH)2为基础物质的新型高活性吸收剂。采用固定床方式和管道喷射方式,实现了烟气脱硫脱氮。根据影响吸收剂吸收性能的若干因素,进行了脱除烟气中SO2和NOx的实验研究。在干法管道喷射烟气脱硫脱氮实验中,在较低钙硫比情况下,实验获得了84%左右的脱硫效率以及40%左右的脱氮效率。在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以粉煤灰为基础物质制备的高活性吸收剂脱除SO2和NOx的机理。指出了该方法的优势和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可为电厂烟气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TiO2载体的SCR脱硝催化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两种脱硝催化剂,它们分别以锐钛型纳米级TiO_2和工业级TiO_2为载体,负载V_2O_5和WO_3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相同条件下不同载体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比表面积测定、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催化剂微观结构进行研究。试验表明,以纳米级TiO_2为载体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湍球塔双碱法烟气脱硫冷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行设计的湍球塔上应用双碱法进行了冷态烟气脱硫试验。重点研究:(1)不同工况下塔内流速分布、持液量及湍球层压降的变化;(2)液气比、吸收液pH值、湍球塔进口SO2浓度与脱硫率之间的关系。所得结果可供工业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