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丽华 《治淮》2000,(11):9-10
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调水大型水利工程,对沿线国民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南水北调论证工作已近半个世纪,目前尚未实施。影响南水北调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水北调论证在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对贫乏;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年内或年际变化大.北方地区即使在考虑加大节水力度和挖掘当地水资源的前提下仍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南水北调是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从宏观上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情况,介绍了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工程总体情况以及对主要技术问题研究和论证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期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是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战略性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必将给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大部分处于北温带季风区,地域辽阔,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2.7万亿m^3,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占有年径流量仅为2200m^3左右,约为世界人均值的1/4,而且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极不均匀。长江、珠江、松花  相似文献   

5.
高峰 《水利天地》2013,(8):24-26
这些年,当中国人说起水这个字的时候,嘴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苦。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28%,水资源分布又严重不均衡,北方常旱,南方常涝。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京津地区尤其严重。中国的江河湖海,又因为或轻或重的污染,而纷纷响起痛苦的哀号。中国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地下水,而据相关部门调查,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这,就是中国的基本水情。  相似文献   

6.
中国计划实施大型的引水工程以帮助重新分配水资源。本文介绍该计划和有关的工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环境恶化问题已相当突同。由于水资源短缺,平原区引发了地表,地下水水质恶,河道干枯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漏斗面积逐年扩大,含水层疏干;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咸水界面下移等环境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不仅使供水区城市缺水矛盾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使区域水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具有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
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工作的指示精神,水利部决定先开展北方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工作,可用持续发展的思想研究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为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奠定基础,目前,第一阶段的工作进展顺利,各单位承担的专题研究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9.
张全 《中国水利》2001,(6):46-47
本文从水资源、水土资源利用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资源利用权益等几方面论述了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为在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中要把握市场、水质、水价、管理这几个重要问题,并建议东线一期工程分段实施。在立法、政策等方面加紧工作,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和经营管理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0.
分析我国北方农业园区供用水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其供用水问题按园区类型、并结合实际园区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园区水资源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方面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农业园区的水资源利用与园区经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北方缺水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实施南水北调势在必行。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的总体规划布局中,三条调水线路有各自的主要任务和供水范围,可相互补充,不能相互代替。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全部实施后,多年平均调引长江水500~600亿m3,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近期的实施步骤是优先建设中线调水工程,相机实施东线调水工程的第一步方案。调水工程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已基本清楚,技术上是可行的,有一些技术问题已达到或超出当今世界水平,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南水北调是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北方地区(主要是黄淮海流域)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它关系到我国黄淮海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40多年来,各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规划设计单位做了大量的规划设计研究工作,逐步明确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形成了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13.
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会置换出一部分黄河水量,这部分水量在流域上中游的再分配将会对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根据黄河流域上中游各省(区)实际情况,在保证经济社会用水和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决策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不同水平年、不同调水规模情况下,黄河可置换水量在流域上中游的再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谈英武 《人民黄河》2002,24(7):32-3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可调水量,工程方案和受水区供水,是三个主要工作内容,也是三个关键技术问题,确定可调水量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坚持水中持续利用的原则,优先考虑调水区远景年的实际需水量,剩余的水量再考虑外调,第一期工程方案的关键就是如何开凿深埋长隧洞,掘进机的采用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供水对象优先考虑生态用水,然后是城镇用水和工业用水,最后是农业用水,可调水量分析和供水对象,供水范围分析,都融入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内容,这说明生态环境建设在西线调水中占据着得要地位,也表明研究调水工程在观念和思路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书涛  石守亮 《人民黄河》1999,21(10):29-30,40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和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的关键性工程。西线工程的建设与环境地质的相互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冻土与冻害,水库诱发地震、库岸变形等都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地质问题,只有深入分析其特点并注重保护地质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西线调水工程环境地质的容量和效益,从而实现人类与环境地质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黄河相机补水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阮本清  韩宇平  高季章  王浩 《水利学报》2005,36(1):0022-0027
本文依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在分析水源区和受水区径流丰枯遭遇并遵循丹江口水库调度原则的条件下,计算了充分利用水库汛期的弃水和中线工程输水渠道的过水能力,向黄河相机补水的可能水量;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向黄河相机的补水量,多年平均为2.13亿m^3(2010水平年)和2.79亿m^3(2030水平年),最多年份可达24.10亿m^3(2010水平年)和31.01亿m^3(2030水平年)。能够向黄河补水的时问多为黄河偏丰、丰水期和汛期,补水时机不太有利。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调蓄工程经济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于调节南水北调工程来水的有两类水库,在这两类水库中,一类为已建水库,位于南水北调中线以西较高位置,叫做“高库”,例如黄壁庄水库;另一类为拟建水库,位于中线以东平原洼地,也叫“低库”,以大浪淀水库为例.技术经济指标分析表明,第一类水库的供水成本明显小于后者,故得出如下结论:利用某些已建“高库”的闲置库容调节南水北调来水可能是经济的.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地下水超采带来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及地下水水质下降等不利影响.结合山东省境内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域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有北调江水回灌受水区域对改善当地地下水环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火明  蔡斌  张奇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19(Z1):114-116,122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通过软岩区和采煤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软岩特别是膨胀软岩的渠坡稳定性及支护措施、软岩地基承载力以及采煤区地表变形塌陷对渠道的影响等主要岩石力学与工程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岩石力学问题所需要采取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应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指出由于存在人的有限理性、水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市场竞争不充分、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信息不对称、违规成本过低等原因,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水质管理中存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水用户减少污水处理投资。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水质管理道德风险基本模型,得出了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供水公司的水质检测水平、水价和水用户的污水治理水平解。建立在道德风险环境下的水用户的污水治理投资水平决策模型和供水公司的水质检测投资水平决策模型,得出了水用户的污水治理投资水平解和道德风险表示形式,以及供水公司的水质检测投资水平解。对两个模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降低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水质管理道德风险的措施:加强水质检测投资,完善监督机制;完善水权市场;制定适当的惩罚条款;建立水用户的用水信用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污水治理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