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双河油田江河南部研究区域取心井岩心资料分析、测井资料标准化和选取关键井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精度的储层岩性特征参数模型,研究出了利用交会图技术、粒度中值参数和费歇(Fisher)判别准则等方法开展对砂砾岩储层岩相进行识别,储层岩相识别率达到了80%以上,并对研究区域的80多口井进行了测井岩相识别和沉积特征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研究双河油田Ⅳ5-11层系沉积微相特征对双河油田开发后期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以岩心相分析为基础,结合测井相分析,建立了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内单层沉积微相的识别标志,详细研究了沉积微相类型,查明了各单层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与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特低渗砂砾岩储层的测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特低渗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层判别困难。针对此,提出了采用测井相分析技术以及基于岩石物理相类型建立测井参数评价模型的储层判别方法。方法的思路是,基于测井相分析进行储层岩石物理相划分,使同类岩石物理相具有相似的岩石学特征,孔-渗关系呈规律性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岩电关系和测井响应特征;针对不同岩石物理相类型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真正考虑储层在岩性和物性上的变化,将地层的非均质性问题转变为均质性问题;选取与油水层关系密切的测井参数或计算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提取反映油水层特征的综合特征参数,进行油水层判别。对方法进行了软件开发,并应用于研究区15口井的测井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和油水层判别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双河油田注入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固相颗粒和油珠,通过对悬浮物引起储层的伤害剖析,设计出了室内实验方法。实验表明,固相颗粒堵塞多为帚状淤塞,油珠则为桥堵,二者堵塞可使渗透率伤害率达35%~50%。建议依据区块储层渗透率高低按推荐措施分类注水,低渗油藏注水井增加井口精细过滤装置。  相似文献   

5.
储层岩石物理相是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的综合反映,它对油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同类岩石物理相具有相似的岩石学特征,孔—渗关系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岩电关系和测井响应特征。为此充分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测井等新技术,采用测井相分析技术,将储集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岩石物理相,在此基础上分类建立了该区块测井参数精细评价模型和油水层判别标准,使研究区的油水层判别精度从原来的60%提高到了80%以上,基本解决了本区油水层判别困难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七个泉油田属于典型的冲积扇和水下扇相沉积,储层岩性混杂,储集层纵向上和平面上普遍含砾,油田纵向上没有标准的纯泥岩层和纯砂岩层,电测曲线复杂多变,油层和干层的解释受砾岩和流体的双重影响,解释符合率低。通过岩性指数识别技术,利用测井曲线对储层进行了岩性识别。编制不同层位的岩性识别图版,结合油田沉积相和岩性分布研究,在N2^2、E3^2、E3^1三个不同层位按砾岩类和砂岩类分别研究四性关系和建立解释图版,最终使七个泉复杂砂砾岩储层的解释符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双河油田注入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固相颗粒和油珠,通过对悬浮物引起储层的伤害剖析,设计出了室内实验方法。实验表明,固相颗粒堵塞多为帚状淤塞,油珠则为桥堵,二者堵塞可使渗透率伤害率达35%~50%。建议依据区块储层渗透率高低按推荐措施分类注水,低渗油藏注水井增加井口精细过滤装置。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复杂小断块油田的测井解释符合率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通过对SN油田S19块关键井S19-1阜三段储层岩心相、测井相的研究,并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多井相分析,提取反映各沉积微相岩性、物性、电性的GR、AC、Rt参数建立相应的解释模版,实现了相控测井解释及测井地质多井评价。  相似文献   

9.
盐家油田深层砂砾岩储层岩性复杂,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小,不易识别.岩性识别是储层参数计算和油水层判别的基础.提出了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的NRA岩性自动识别技术,分析岩性敏感性,并剔除物性影响,最终构建出1条反映粒序变化的岩性判别曲线,通过岩心描述和电成像资料刻度,实现了砂砾岩岩性自动识别.经现场验证,该方法有效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六种油田常规测井参数——微电极电阻率、声波时差、深探测电阻率、自然伽玛、自然电位和0.5M视电阻率,经数学处理后,对双河油田一主力油层,作模糊聚类和电性“星状图”分析,进而作为油田储集层细分沉积相根据。作者认为,该方法可为充分利用测井信息进行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提供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刘有霞  韩成 《测井技术》2003,27(1):42-46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储层主要为复杂岩性的裂缝-孔隙型储层。利用岩心统计与测井响应特性的对应关系,绘制出各种岩性交会图版,建立马中油田岩性分类特征表,借助于这些规律的约束条件用eXpress软件中复杂岩性处理模块(CRA)进行处理解释,得到全井段岩性剖面处理结果,直观反映地层中岩石变化,为解释处理奠定基础;在岩性识别基础上,用裂缝的岩心观察分析结合成像测井的直观显示,地层倾角测井的电导率异常、斯通利波测井识别裂缝发育情况并评估裂缝储层的渗透性。建立了一种有效识别岩性和裂缝,发现有利储层的方法。从马中油田3口井的分析得出,在同一构造应力条件下,岩性控制裂缝的发育,裂缝控制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利用镇泾油田37口井的岩心资料和EMI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来确定岩性相标志特征,系统地对长81段储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了地质-测井的沉积微相模式,在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对比和多井连井剖面对比图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相相标志物的层次结构分析法和沉积体系分析法,结合测井相分析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区沉积相及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绘制了延长组长81段油层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从而划分出有利的油气富集区,为油田合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砂砾岩储层微观水驱油试验表明:水驱时水线推进易在砾石处发生绕流、卡断现象,造成水驱采收率低于一般砂岩储层。水驱剩余油主要在注入水尚未波及到的中低渗透层和发生注入水“海恩斯跳跃”处。注聚合物驱可降低储层非均质影响及“海恩斯跳跃”形成的剩余油饱和度,提高注水采收率12%以上。建议双河油田扩大高温聚合物试验区块。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镇泾油田37口井的岩心资料和EMI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来确定岩性相标志特征,系统地对长81段储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了地质-测井的沉积微相模式,在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对比和多井连井剖面对比图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相相标志物的层次结构分析法和沉积体系分析法,结合测井相分析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区沉积相及砂体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用常规测井资料研制空气渗透率图版的一项科研实践。通过对研究地区大量岩心分析资料与对应测井数据的相关性研究,并考虑到油田的某些实际情况,确定了以自然伽玛相对值和声波时差为图版研制的基本参数.然后运用“正交筛选法”选取最佳方程,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方程中系数,进而构制了渗透率测井解释图版.图版的相关系数达0.9以上,相对误差小于35%,实用表明,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深层特低渗透率砂砾岩储层埋藏深、储层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层岩石电性关系特征不明显,造成油水层判别困难.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常规测井、岩心分析等资料,采用测井相分析技术,提取反映油水层特征的综合特征参数.利用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建立深层特低渗透率砂砾岩储层油气水层多参数判别模式及油水层识别方法.应用所开发的软件,对研究区14口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和油水层判别准确度,为深层特低渗透率砂砾岩储层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更为详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利用和分析岩心、录井、分析化验、测井等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的形态、幅度等特征,建立了其与沉积微相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形态进行描述,从单井分析、剖面对比、平面展布3个层次对H1储层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HSS油田含油层系为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测井曲线形态多为箱形、钟形,河口坝的测井曲线形态多为倒雪松形,前缘席状砂的测井曲线多为齿状,滨浅湖测井曲线多为齿状或指状。  相似文献   

18.
随着钻井取心和岩心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利用岩心刻度测井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将更好的提高测井解释精度以及储层精细描述程度。在分析测井数据标准化、岩心归位等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延长油田某区本溪组储层物性测井解释模型:选用岩心分析孔隙度(φ)与声波曲线(AC)来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通过岩心分析的孔隙度与岩心测量的渗透率建立渗透率数学模型;选用阿尔奇公式建立储集层的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双河油田储层结构要素井网控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小鸥  杨春红等 《河南石油》2002,16(1):31-34,37
从储层结构要素的几何形态及物性分布特征入手,研究了不同结构要素对油层注采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井网对结构要素的控制程度以及不同结构要素的井网控制方法。认为高含水后期油井部署应尽量避开吸水产液能力强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中心部位;吸水产液能力差的上倾尖灭席状砂部位可适当缩小注采井距,配合稳油探水注采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控制每一单砂体,提高油田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在冷家油田冷43块油气勘探中,已发现大量的重力流沉积储层。该类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布复杂,常规测井解释结果不能反映储层的真实情况。应用数理统计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则可以建立多元非线性测井解释模型,从而准确解释油层参数,指导油气开发。该方法的进一步应用,揭示了油层I2小层的油水分布规律,对改善冷家油田的开发效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