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Tun食用毒性评价与安全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河Tun资源,开展了河Tun安全利用课题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竞争抑制性酶联性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安全利用过程中的河Tun毒素进行检测,同时引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对河Tun食品从原料生产到成品的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订了原料接收,活鱼暂养,加工去毒,河Tun制作,以及环境卫生的控制标准和措施,结果表明,河Tun的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河Tun体内毒素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肝,卵巢,皮肤等部,生变化明显,个体差异显著,运用该研究成果自1995年至2002年进行人体试食试验以来,未发现一例中毒症状和体征,各项试验证明,经去毒工艺处理的河Tun是安全的,经食用后不会引起河Tun毒素中毒,这对于保证河Tun资源的安全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一起河鲀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人群关于河鲀安全性的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探讨河鲀食用安全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法通过病例搜索,调查病例家庭成员进食史及发病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发病的高危因素,制作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当地村民有关河鲀中毒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结果共搜索到14例病例,其中1例死亡。症状主要为头晕(100%)、四肢无力(79%)、四肢肌肉麻痹和行走困难(71%)、口舌肢端麻痹(71%)等。食用河鲀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加工过程保留鱼肝共同煮食可增加中毒的危险(RR=1.8,95%CI=1.1~3.1)。KAP调查发现70%(33/47)的村民近3年曾进食过河鲀,其中88%(29/33)来源于市场或流动摊贩;98%(46/47)的村民知道河鲀有毒,94%(44/47)的村民知道国家法律禁止食用河鲀鱼,但仍有94%(44/47)的人认为其味道鲜美值得品尝。结论食用混杂于无毒河鲀中的有毒河鲀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居民对河鲀安全性知晓率高但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鲀毒素(TTX)对细胞膜Na+通道的阻断作用,建立一种检测TTX的简易组织生物传感器。组织生物传感器由pNa电极、青蛙膀胱膜、电位计等构成。在pNa电极顶端用两层醋酸纤维薄膜包裹,中间夹入青蛙膀胱膜,构成感受器。将电极插入pNa=4的NaCl溶液中,使电极输出信号趋于稳定。将TTX被测液注入感受器系统,测定感受器输出量的抑制值。每次测定只需5min。最低检出限为0.002MU/ml(3.56×10-3μg/ml)。用0.003%Na3N保存,可连续使用250h。以生物传感器和小鼠生物试验法比较,建立了工作曲线,便于在餐饮企业对原料鱼进行检测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天然小分子生物碱,无特效解毒剂,中毒潜伏期短,在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受到极大关注.本文总结了河鲀毒素的毒性、相关法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并对河鲀毒素检测过程中样品前处理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河鲀毒素常用的生物检测法、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气相色谱串...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全国河鲀毒素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河鲀毒素中毒的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20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河鲀毒素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我国2011—2020年共报告河鲀毒素中毒事件92起,中毒339人,死亡15人,病死率为4.4%。河鲀毒素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地区,原因食品包括鲜河鲀鱼(71.7%,66/92)、河鲀鱼干(13.0%,12/92)、织纹螺(7.6%,7/92)、鲎(5.4%,5/92)和云斑裸颊虾虎鱼(2.2%,2/92),每年3~4月是中毒高发期。结论 做好河鲀毒素中毒的防控,建立生物标本中河鲀毒素检测方法,提高河鲀毒素中毒病原学鉴定能力;加强流通环节监管和科普宣传,改变民众捕食野生河鲀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6.
为深化河魨鱼的食用安全管理,通过一起因河魨鱼(Takifugu)行政执法而引发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对今后我国河魨鱼的卫生监管工作提出了,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有条件开禁河魨鱼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河鲀鱼肉、食用盐、香辛料及植物油为原材料,利用原料肉绞碎、拌料接种、发酵、调配、蒸制的加工程序制作发酵鱼酱样品。选择L003、C07和Y04作为复合发酵剂,针对不同添菌方式、菌种配比进行发酵实验,以氨基酸态氮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株菌菌量按照L∶C∶Y为1∶4∶1的比值添加的优工艺氨基酸态氮达到0.098 g/dL。采用响应面法设计分析结果,当接种量为1.0×107CFU/g时,将其置于30℃发酵至47 h时,河鲀鱼酱的氨基酸态氮可达到0.283 g/dL,此时品质最佳,发酵条件最优。 相似文献
8.
建立河鲀毒素的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基于抗体亲和位点保护标记方法制备抗河鲀毒素抗体偶联荧光微球,方法简单稳定,所有结合分离步骤均在亲和柱中完成,避免了亲和位点被破坏而且荧光信号更强,将检测灵敏度提高至原来的8倍左右。所建立的河鲀毒素检测方法IC50为18.4 ng/m L,线性范围为2~200 ng/m L(y=-0.15ln x+0.95,R2=0.98)。检测河鲀样本的最低检出限为10μg/kg,平均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n=6)。该方法适用于热加工样品的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仅需15 min,且无需使用大型设备,为河鲀餐前速测提供了一定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准确、快速检测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的分析方法,了解市售烤鱼片、鱿鱼干制品和鱼丸中河鲀毒素污染状况。方法样品经2%乙酸/甲醇溶液超声离心提取后,通过MCX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处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结果市售的107份样品中,鱿鱼干制品和鱼丸中没有检出TTX;64份烤鱼片样品中检出16份含有TTX,检出率为25.0%。结论部分烤鱼片中TTX呈阳性,建议生产厂家严把原料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售烤鱼片标签标识的监管。 相似文献
10.
河鲀发酵鱼酱游离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和种类分析,谷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是河鲀发酵鱼酱的主要呈鲜氨基酸.比较不同接菌方式,无论是游离氨基酸总量,还是呈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表现出复合菌发酵组优于单菌种发酵组,接菌发酵组较未接菌自然发酵组成效更优. 相似文献
11.
鲀毒鱼类中河鲀毒素直接竞争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测毒鱼类中的河毒素 ,建立了用抗河毒素单克隆抗体检测河样品中河毒素的直接竞争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结果表明 ,直接ELISA法较间接ELISA法灵敏 ,最低检出浓度为 0 1ng mL(每检测孔 0 0 1ng) ,线性范围为 5~ 5 0 0ng mL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73 0 %~ 118 0 %。本法与传统的小鼠生物试验相比 ,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之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 (配对t检验 ,P >0 1) ,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94 4)。对来自江苏省东海和长江水域的河样品的毒力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本方法简单、快速、灵敏 ,完全可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了解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和采取各种预防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确保大学生的饮食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外送盒饭的卫生管理,苏州市自2000年以来开展了食品卫生量化监督分级和限量加工的管理。管理的评价指标包括建筑布局、卫生设施、卫生管理3大类75项,基本包括了卫生部2002年发布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中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评分表中的105个项目,并围绕卫生安全考虑了一些间接因素,如烹饪间燃具灶眼的多少,菜单与送货单的保留及留样48h等。还注重了指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尽量克服评分时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实际加工使用面积、分菜间空气细菌数,紫外线强度、照度直接现场测定,盒饭检测合格率则根据日常检测报告评分。通过对卫生分级管理3年前后评审结果的比较,发现2003年食品卫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A级企业增加了18.3%,B级企业增加了7.4%,C级企业下降了5.8%,D级企业下降了19.7%;卫生综合评分平均得分提高14.9%。为保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深入开展,对卫生等级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评审工作的程序性、公正性、效率性以及社会认可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比较结果表明,食品卫生量化监督分级和限量加工的管理科学、公正、效率高,社会认可性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我国大豆生产难以满足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大豆进口持续快速增加,国内大豆供给高度依赖国外市场进口,且面临着较大的进口价格波动,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多重风险。本研究主要从国内供需、市场价格、国际贸易、地缘政治风险等多维度通过探索构建国内大豆供给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估我国大豆供给安全风险及变化趋势特征。研究发现,2005—2023年我国大豆供给安全风险指数在2007年达到最高值,指数呈现先升后降,总体趋势趋于改善,但风险指数呈现“W”型双向反弹波动特征,研究还发现市场价格、地缘政治风险、进口来源集中度指标对我国供给安全风险影响较大,需要高度重视。在此研究结论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快发展国内农产品期货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争取大豆定价权;加强国际生产布局,拓展进口来源渠道;积极实施大豆减量替代,降低国内市场需求压力等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目前家庭式托幼机构食堂的卫生状况,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采用抽查全市卫生监督检查文书和现场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鹤壁市23家家庭式托幼机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式托幼机构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是无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基础卫生设施不健全,环境卫生不符合要求,卫生管理混乱等。针对发现的问题,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法规、技术规范和发证标准,严格发证审批程序,加强日常监督监测,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6.
17.
河豚毒素是河豚鱼及其他生物体内含有的一种内源性生物碱, 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 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自从2016年9月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后, 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含量的准确测定, 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含量色谱、质谱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着重总结了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 并对各种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鲜河鱼肌肉制品的食用安全性,对472名志愿食用者进行观察,结果未发现有不良反应者。提示在完善河鱼加工工艺和毒素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做到安全食用鲜河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