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型整体毡炭/炭复合材料的密度分布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和树脂浸溃/固化/碳化相结合的致密工艺制备的大型整体毡炭/炭复合材料的密度、开孔率及压缩强度的分布状况,分析了致密化工艺中存在的可能造成这种分布现象的因素并讨论了密度分布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毡体热处理对炭/炭复合材料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炭纤维毡体进行两组不同温度的高温热处理,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炭/炭复合材料,考察了两组材料在不同温度、时间下的氧化失重率,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炭纤维的石墨化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氧化前、后炭/炭复合材料的形貌,探讨了两组材料的氧化反应过程及其氧化行为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炭/炭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炭/炭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研究现状;阐述了炭-石墨材料的氧化机理和炭/炭复合材料的氧化规律;分别对改性技术和外部涂覆技术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于炭/炭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等温CVI工艺制备出5种不同炭纳米纤维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15%和20%)的炭/炭复合材料。发现添加炭纳米纤维的炭/炭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力学性能,在加入炭纳米纤维为5%时,相对于没有添加炭纳米纤维的炭/炭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增大了76.3%,弹性模量增大了55.5%,但添加量增大到20%时,强度和模量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炭/炭复合刹车材料的防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炭/炭复合材料氧化特点、抗氧化要求出发,综述了基体改性技术和涂层技术,对炭/炭复合材料防氧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对其高温抗氧化研究方向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6.
四种用于制备炭/炭(C/C)复合材料的预制体,即1K发布叠层坯体(1#坯体),3K发布叠层坯体(4#坯体),发市 炭纸叠层坯体(2#坯体),特殊炭毡 发布叠层坯体(3#坯本),并探索了预制体结构对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表明:用1#坯体制备的C/C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最高,2#坏体制备的材料弯曲强度最低,随著炭纤维(CF)体积含量的增加,用四种坯体制备的材料弯曲强度增大。确定了弯曲强度的优化配方.  相似文献   

7.
炭/炭复合材料在 X射线下可视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林  马玲 《炭素技术》2006,25(2):16-18
炭/炭复合材料作为种植体在X射线下几乎是透明的,通过在炭/炭复合材料中添加金属钨可以解决炭/炭复合材料在X射线下的可视化问题。用浸渍法将可溶性钨酸盐浸渍到炭/炭复合材料的孔隙中,300℃下将钨酸盐转变成三氧化钨,在540~660℃下、氢气气氛中将三氧化钨还原成金属钨。研究结果表明,用浸渍法可将可溶性钨酸盐浸渍到炭/炭复合材料的孔隙中,将浸入炭/炭复合材料中的钨酸盐还原成金属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炭/炭复合材料在X射线下的可视性。经过10次可溶性钨酸盐浸渍处理后,炭/炭复合材料中的金属钨含量可达到3.23%.在X光片中表现出的密度与人牙标本的根部近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炭/炭复合材料用浸渍剂煤沥青的结构组成与性能特点,分析了影响煤沥青浸渍性能的关键因素,总结对比了近几年浸溃用煤沥青改性方法的优缺点.指出煤沥青的开发和生产应该兼顾残炭率、流动性、黏度和软化点等因素,从而减少浸渍次数,降低炭/炭复合材料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镍催化制备炭/炭复合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研究了反应温度、前驱体气体含量、催化剂含量和时间对所制备的炭/炭复合材料密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基体碳的形貌。结果表明,利用催化剂镍可制取密度达1.594g/cm^3的炭/炭复合材料,并有晶须状基体碳生成。在各种工艺参数中,对炭/炭复合材料的密度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前驱体气体,其次为催化剂含量,最后是时间。  相似文献   

10.
Ni/SiO2催化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在针刺炭布预制体中添加3.5%,4.O%Ni/SiO2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以丙烯作碳源气体,在750-900℃下,经过100h的沉积,炭/炭(C/C)复合材料的密度达到1.65g/cm^3,其催化沉积炭的速率比不舍催化剂时提高了3倍以上。该材料经高温处理后,氧化失重率低,氧化起始温度高。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基体炭的形貌,分析了催化沉积炭和抗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证明,用该催化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C/C复合材料,周期短,成本低,抗氧化性能好。  相似文献   

11.
王占锋  廖寄乔  周建伟 《炭素》2007,(1):20-24,19
为了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来催化炭纤维生长纳米炭纤维/纳米碳管,分别以Fe、Co、Ni和Mo的金属盐为催化剂前驱体,H2为还原气体,N2为载气,采用浸渍-还原法在炭纤维表面制备纳米催化剂颗粒,再以CO为碳源,催化热解生长纳米炭纤维/纳米碳管。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纳米催化剂颗粒的形貌和粒径及纳米炭纤维/纳米碳管的形貌,并探讨了四种金属的催化生长机制,发现四种金属的催化效果为:Ni最好,Co次之,Fe较差,Mo最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C/C复合材料在日本的研究与应用状态,主要包括C/C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特征、制造方法、界面作用、性能与高温性能、抗氧化技术、在宇宙航天和工业方面的应用等。其中日本发明的C/C复合材料短周期致密的预成型纤维束(Preformedyams)方法值得关注。在应用方面,日本研制的密度高达1.95g/cm3的Ф1100mm3D—C/C喉衬、HOPE号航天飞机端头帽、炭纤维复合材料推力室、及新一代航空飞行器涡轮冲压发动机内部结构部件等,都代表了日本在C/C复合材料方面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3.
沉积温度对碳/碳复合材料密度均匀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快速化学液相气化渗透法制备了二维碳/碳复合材料。用Leica定量金相分析仪及Archimedes排水法测定了不同沉积温度制备的样品沿径向的孔隙率及密度分布,同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样品的低倍形貌及孔隙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定量金相观察计算得到的孔隙率值略大于排水法测得的孔隙率值;当沉积温度≤1200℃,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沉积得到的材料残留孔隙率降低,密度升高,样品沿径向密度分布比较均匀,基本上不存在密度梯度或分布不均匀现象。沉积温度为1250℃时,孔隙分布也比较均匀,但样品内残留孔隙较多且大。  相似文献   

14.
碳/碳复合材料表面软复合磷酸钙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改进碳/碳复合材料的生物活性,发展了表面软复合磷酸钙层的制备工艺。首先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通过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形成的钛镀层,然后经浓碱液处理后呈多孔网状,该网状结构可在模拟体液(SBF)中诱导沉积出生理磷灰石层,从而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形成软复合磷酸钙层。所获得的软复合磷酸钙层厚度约为8μm ,结晶结构为羟基磷灰石,但其Ca,P摩尔比n(Ca)/n(P)低于1.67。  相似文献   

15.
结构炭/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四向编织、快速化学气相渗透致密化新工艺制备了炭/炭复合材料,其弯曲强度达320MPa。分析研究了这种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征。利用SEM和高分辨TEM分析了基体炭、炭纤维/基体灰界面的精细结构,发现炭纤维呈单根被基体炭包围,基体现灰呈层片状,为二维有序的乱层石墨结构;在炭纤维与基体炭之间存在着过渡相,这一过渡相厚度的约几十纳米,随着与炭纤维之间距离的增大,它们之间形成的夹角由小变大,这一过渡相即为炭  相似文献   

16.
C/C复合材料高温氧化性限制了其在高温领域的更广泛应用。结合国内外近年关于C/C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性的研究报道。简要介绍了C/C复合材料氧化机理,从内部保护和外部涂层两个角度总结了今年来抗氧化性能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对C/C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性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2-D叠层炭/炭复合材料失效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二维(2-D)炭/炭(C/C)复合材料存在的几种基本的失效模式,即基体开裂,分层,纤维断裂与脱粘,分别对其在拉伸载荷,剪切载荷及单轴压缩载荷下的失效机制的国内外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并给出了目前主要采用的一些失效分析方法,对2-D叠层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