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建立和完善新的住房供应体系,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核心是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也就是对高收入家庭提供档次较高的商品房,实行市场价;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的商品住房,实行政府指导价;对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住房,租金实行政府定价.新的住房供应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由集中控制住房向政策引导调控住房市场转变,从而改善住房供应,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新的住房供应体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要素的基础性作用,激活住房商品的供给,保持充分的供给量;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实现供给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关键在于均衡住房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这是我们采取各项相应对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5.
正澳大利亚总人口2200万,是世界上人均房屋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住房条件最好的国家之一。笔者考察了澳大利亚的悉尼、阿德莱德、堪培拉等城市,对城市住房体系留下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亚的住房供应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保障住房、非盈利公共住房、低价租赁住房、普通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商品住房。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针对不同的需求群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满足了居民的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6.
7.
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部署,着力增加住房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房地产市场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住房供应体系60年变迁历程 北京市的住房供应体系是在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总体上经历了住房完全福利供应向市场化供应再向分层次供应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建设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房供应不足的问题。目前,保障房建设已经在各地大规模展开,但要实现"十二五"规划中的保障房建设目标,则还有赖于合理有效的保障房供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本文通过剖析影响保障房有效供应的制度成因,进而提出了保障房供应体系建设的取向及目标,并从社会、经济和空间三个维度,提出了建设保障房供应体系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制定保障房供应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住房保障工作是城市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几年来,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委、县政府站在“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问题入手, 相似文献
12.
13.
15.
一、山东省住房保障工作基本情况 (一)完善政策措施,强化部署考核.山东省委、省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住房解困工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04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出台了<山东省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并先后修订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管理办法,以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为重点,致力于扩大低收入家庭住房供应.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引发当前房地产市场诸多问题和话题的导火索?房价过高、涨幅过大!平抑房价理应成为解决楼市问题的起点,并将成为衡量问题成功解决与否的终点一个和谐的楼市必须构建两个体系,从长期看,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是政府保证民有其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底,晋江市被列为福建省住房供应体系建设试点县市。晋江立足实际,先行先试,逐步建立起具有晋江特色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94年国务院(国发[1994]43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安居工程,拉开了以安居工程为形式的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1998年,国务院(国发[1998]23号)文件提出解决城镇住房问题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原安居工程)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至此,明确了经济适用住房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特别是住房社会保障是现在社会最突出的问题.对于我们中国的家庭来说,住宅恐怕要占到家庭财产的一半以上.所以两会提出保障性住房的问题以后,引起了普遍重视,特别北京市反应很强烈.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住房供应问题是长期以来国内民生话题焦点之一。广州作为商品房市场改革及保障房发展起步较早的城市,其住房问题已经从总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供给不足,具体表现为:空间上,人口增量区域与住房供给存在空间错配,呈现“需求在内、供给在外”特征。产品上,就业中心周边户型供给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品质上,老旧小区、城中村承载了大量人口,与人民群众住房宜居性需求产生矛盾。此外,保障性住房作为兜底性住房政策,仍存在覆盖面不足、对重点人群倾斜不够的问题。六普至七普十年间广州城市内部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需结合人口变化特征和趋势,针对住房供需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