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城市通勤行为和职住空间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和通勤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识别方法,研究了分区域的居民通勤距离和就业岗位通勤距离等指标,提出了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比校核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以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对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市域和市区的职住平衡关系;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苏州市通勤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2.
刘倩  江裕林 《室内设计》2023,38(3):47-53
通勤效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 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 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发生深 刻变化和居民通勤行为变得日趋复杂,影响城市 空间绩效和居民生活品质;且随着多源大数据 可获得性增强,关于职住平衡及其对通勤效率 作用机制的研究愈发广泛而深入,但学者对于 职住平衡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等物质空间属性 如何影响居民通勤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为了 解城市日常生活中不同通勤效率居民的多元需求 和真实的通勤状态,探索提升城市居民通勤效 率的有效途径,推动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以深圳市为例,借助DAAS和ArcGIS平台利用 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居住地和工作地,通过 LINGO软件计算过剩通勤指标,对深圳居民通 勤效率进行评价,并在区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多方面因素对居民通勤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 位、职住平衡度、土地利用混合度、容积率、平均房价、公交可达性、城中村面积、工作岗位数量 和服务设施面积对居民通勤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控制其他因素对通勤效率的影响之后,无论是 居住地还是工作地,通勤效率都会随着职住平衡程度的提升而提高,而在中国已有较高密度和 混合度的背景下,通过进一步增容或功能混合以期提高通勤效率的措施则需审慎对待。研究丰富 了基于我国大中城市背景的通勤影响实证案例,为提高城市通勤效率,推动可持续交通提供有益 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4.
基于城市形态理论和职住空间关系理论,以问卷数据和质性访谈数据为依据,运用分层回归研究法和质性研究法考察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的影响,辅以北京市大栅栏社区、草厂社区和天通苑小区3个分别位于北京市老城区胡同和中心城区外围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访谈。研究发现:(1)北京市通勤碳排放呈现出中心低碳化、外围高碳化的空间分布特征。(2)公交供给和轨道交通对降低通勤碳排放有显著作用。职住相对平衡的街道、轨道和公交网络密度较高的街道,其通勤碳排放也相对较低。(3)不仅居住地建成环境特征会影响通勤碳排放,通勤过程中的附加活动需求与换乘便利程度对通勤碳排放也有间接影响。因而,建成环境对通勤碳排放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物质空间因素,还包括间接的个体视角。以期为超大城市制定因地制宜的减碳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手机信令数据为更精细化的通勤出行研究创造了可能.基于个体活动的视角,在传统通勤OD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通勤出行特征分析;进一步回溯原始信令数据构造个体出行轨迹,通过集计密度分析,叠加路网以获取居民出行通勤廊道.以青岛市为例分析表明:运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通勤距离分析能够较好反应实际情况,进行通勤时耗分析具有局限性;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6.
7.
朱娟  钮心毅 《现代城市研究》2020,(2):98-105,116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春  梁行 《室内设计》2023,38(5):133-138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城市建设用 地向外蔓延,住宅房地产开发也不断向外拓展, 而城市中心依然承担了大量就业岗位,居住与就 业分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比分析不同时段 城市职住关系变化,对把握城市发展趋势和治理 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关于职住关系的 研究缺乏动态变化分析。本文选择重庆市中心城 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以组团为基 本研究单元,结合重庆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 运用核密度、职住比、自足性等对比分析2015年 与2021年重庆市中心城区职住关系变化。研究结 果表明:第一,2015年与2021年重庆市中心城区 职住呈现基本平衡的态势,而城市组团之间发展 差异较大,导致跨组团通勤增加;第二,结合新 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对职住关系进行测度,发现茶 园组团职住分离严重,南彭和龙盛组团的通勤效 率较低。本研究结果为重庆中心城区职住关系调 整,提高通勤效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使用腾讯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对微博数据中的居民情绪进行了识别,得到了不 同微博发送点位的情绪值,对不同类型情绪的 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回归方法分 析了社区的平均微博情绪指数与社区绿地率、 职住比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有如下发现:居 民的情绪整体偏向积极,积极情绪主要分布在 景点和休闲相关设施的周边;当社区内科教文 化、公司企业、医疗设施类POI密度增加到一定 阈值后,居民情绪呈下降趋势;当社区绿地率在 39.3%附近时,社区平均情绪指数情况较低,而 职住关系指数与微博情绪指数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日常出行是每个人获取发展权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交通公平也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为促进交通公平、制定更加合理的交通规划与政策,文章以昆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高德地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相似文献   

11.
多源数据的运用能够提升对城市现状问题剖析的精准度,更好促进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本文构建了由"面"到"点"的城市功能布局的现状评估体系,聚焦功能分区、土地使用、公共中心和企业分布四大方面,建立了一套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研究的方法框架,即合理采用特定功能要素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协同功能要素的空间匹配分析和规划功能要素的绩效评价三条分析路径,结合城市发展条件提出功能布局综合优化建议。以上海宝山区为例,期望为相关规划实践提供一定基础与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方家  刘颂  王德  张月朋 《风景园林》2017,24(11):35-40
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通过对在户外游憩活跃期到访过上海大型城市公园的游客进行空间位置的追踪,尝试寻找游客来源地,直观描述公园的空间服务范围,即"实达性"。将32个大型城市公园"实达性"范围内的游客样本数据与上海街道空间单元进行连接,结合相应单元中可识别出的信令数据样本,计算各街道的公园出游率,比对街道单元中居民的公园使用需求。结合公园空间位置,将上海被大型城市公园服务的区域分为高需低供、高需高供、低需高供、低需低供4类,对每类区域的公园服务特征进行了评价;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中区级与社区级公园的供给情况,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的区域公园布局,对新建大型公园的选址与建设优先次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中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趋向于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并且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中.中国的转轨经济有着其特殊性:政府的体制内外的财政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共同打造了城市的建成环境(the built en-vironmem),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以上海为例,通过对资本流动、体制内外的财政安排和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正是由于中央和上海积极的"促进增长"的制度性安排,使得资本大量流向了上海及其建成环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大型公园 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手机信令大样本数据中提取的上海32个大型公园游客出发、抵达、离开时间和居住地坐标等数据信息,解析公园游客时空行为,利用行为特性在公园使用中的表征将公园进行分类:基于公园的游客来源地(以下简称"客源地")覆盖范围划分为服务公园周边区域的局地类和服务市域的广域2个大类;基于不同时段客流量分布趋势的均缓与集中特性,划分局地均缓、局地集中,广域均缓和广域集中4个中类;基于客源地核心形态紧凑与松散的特性,将4个中类分为局地均缓紧凑、局地均缓松散等8个小类。分别通过8类公园的时空指标——客源地面积、核心聚集面积、游客居住地至公园的人均OD和高峰开始与持续时间,对每类公园特征进行了量化描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解析。将基于游客行为的"公园利用类型"与基于资源供给视角的"公园规划类型"分类结果进行比对,发掘产生公园定位错位的原因,并对公园的规划管理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叶宇  张塨  韩赟 《风景园林》2022,29(9):55-61
近年来多源数据与具身循证技术的涌现,使得基于大、小数据相结合的精准建成环境审计正逐渐成为可能。以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站点广场为例,针对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品质、场所活力、城市可意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创新性地建构了以人为本的系统性技术框架,从访客画像、行为活动及空间感知3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域的建成环境审计:基于位置服务(LBS)、公交刷卡、兴趣点(POI)及美团数据,开展访客特征与功能需求研判;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和空间句法分析,了解人群如何使用场所空间;基于眼动追踪技术与可穿戴传感器,对人体生理信息进行动态监控,最终从功能要素、空间形态要素、人本尺度景观要素3个方面提出新城更新的设计介入策略。这一技术框架有望为建成环境品质的精准提升与设计导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与健康日益受到关注,但获取环境要素的方法没有明确的界定。通过不同的测度方法和尺度(400m、800m、1200m和1600m)获取物理环境特征(土地利用、密度、街道连接、可达性、坡度、建设环境、步行道环境、美观与安全)和社会环境(社交活动和社会交往),以及人群健康结果(体力活动、心理和生理层面健康)。通过回归模型探索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测量方式间的差异,同时以社会环境为调节变量,控制人口特征。结果显示,在400m尺度下呈现显著结果的建成环境要素最多,但主观和客观测量方式之间关联度并不高。建成环境要素以相同的测量方式在不同的尺度下测量有不同的结果,在相同的尺度下通过不同的方式测量亦会有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超重肥胖作为慢性病之源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如何主动改善这一健康问题成为当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以南京为案例研究地,借助问卷调查方法,试图探究建成环境和个体特征对大城市居民超重肥胖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分析结果表明:①非健康/健康食品店比率、地铁站点密度、公园密度、绿地率等建成环境要素对超重肥胖具有显著正向或负向影响;②素食为主、饮食口味偏淡、少饮酒的生活习惯,能够减少超重肥胖风险;③男性和年龄较大者是超重肥胖的风险人群。并进一步指出,需注重从空间干预的角度营造有助于减少超重肥胖健康风险的人居环境;同时公众宣传应当倡导健康饮食习惯,关注风险人群的身体质量指数,同时重视超重肥胖长期潜伏的特点,加强对中青年人群超重肥胖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刘颂  杨莹  贾虎 《风景园林》2021,28(6):88-93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主要的自然空间,一直以来按照公园规模及其相应的服务半径形成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来衡量其布局的合理性.但在现实中,由于难以获取居民实际行为规律,公园的实际服务范围与设定的服务半径是否一致无法被精准验证和分析.手机信令数据等新数据源包含居民生活活动空间信息及公园使用数据,能够突破传统数据的制约.选取上...  相似文献   

19.
为更有效地建设步行社区,提升公共健康水平,拓展对建成环境和行人安全关系的理解十分重要。在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了应用广泛的"D指标",全面梳理建成环境对步行性和行人安全性两方面的影响。在案例分析中,通过控制空间自相关,论证了行人安全性与D指标的相关性,指出步行指数对于步行性和行人安全的意义的差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评估传统意义上的步行友好场所是否给行人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未来开展促进步行的研究时,应同时考虑提高行人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京 《建筑科学》2015,31(2):146-152
随着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的推进,城市区域热气候与风环境问题已成为建筑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城市区域热气候与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然后结合自身科研经验,简要分析了主要的3类技术手段,即现场观测、模型/试样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工作原理、特点、适用性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对各自今后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了展望,以供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或工程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