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菲律宾某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研究了采用还原焙烧—氨浸工艺(RRAL)综合提取镍、钴和铁。试验结果表明,以烟煤为还原剂进行还原焙烧,烟煤加入量为矿石质量的8%,焙烧温度为800℃,焙烧时间为60min,焙烧渣用碱性溶液浸出,镍、钴浸出率分别为88.27%和50.91%,浸出渣中铁质量分数为59.53%。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红土镍矿液态还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成  白晨光  吕学伟  胡途  黄润 《钢铁》2011,46(1):24-28
为提高菲律宾红土镍矿金属回收率,改善熔炼条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熔炼温度、配碳量及碱度对Fe、Ni回收率及合金中Fe、Ni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Fe、Ni回收率影响最大,配碳量次之,碱度影响最小.温度为1 550℃,配碳量为6.0%,碱度为1.1时,Fe、Ni回收效果较好,回收率接近用Facts...  相似文献   

3.
《铁合金》2015,(11)
基于某冶炼镍铁高炉对烧结原料的要求,对某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烧结杯实验研究了此红土镍矿适宜的混合料水分、返矿配比等参数,并研究二元碱度变化时对烧结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得出,适宜的固定碳配比在6%左右,在四元碱度为1.0,二元碱度为1.1时烧结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4.
元江贫氧化镍矿氯化离析焙砂的氨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氯化离析—焙砂氨浸—溶剂萃取—电积工艺 ,处理元江结合型贫氧化镍矿。通过对浸出过程溶液电势的测定 ,控制氯化离析焙砂的氨浸过程。Ni浸出率大于 80 % ,Co浸出率大于 5 5 %  相似文献   

5.
6.
本研究以生物质锯末为还原剂,采用磁化焙烧—弱磁选工艺对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生产铁精矿进行试验研究,确定了还原焙烧—弱磁选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粒径-0.074mm的红土镍矿质量分数占85%~90%、锯末用量为红土镍矿质量分数的17.5%、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20min、冷却方式为水冷、弱磁选磁场强度为1 400Gs条件下,镍、铁回收率分别为83.14%和54.8%,精矿中Ni、Fe品位分别达到1.486%和60.75%,达到了钢铁对铁精矿成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国外某地区含水量29.62%的腐殖土型红土镍矿为原料,通过化学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根据红土镍矿的DTA-TG曲线,制定红土镍矿还原焙烧试验温度.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正交试验,考察还原温度、煤粉配比和还原时间对红土镍矿还原焙烧的影响.综合考虑了铁金属化率及能耗生产成本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还原焙烧条件,即在1 000℃下,配碳系数为1.8,还原焙烧50 min时,铁金属化率可达到50%以上,可为电炉还原熔炼提供高品质的焙砂.  相似文献   

8.
镍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稀有金属资源,其高值化提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氯化焙烧回收镍钴的试验研究,为高值化提取利用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中镍、钴提供新思路。考察了氯化温度、氯化时间、还原剂、氯化剂用量和二氧化硅用量对镍、钴、铁氯化挥发率的影响。试验得到的最优条件如下:原料经900 ℃预焙烧2 h后,添加36%的氯化钙、12%的二氧化硅及1%焦炭,在1 200 ℃高温氯化焙烧2 h。镍、钴、铁的挥发率分别为85.87%、77.26%、7.05%。  相似文献   

9.
某红土镍矿酸浸液中和沉淀物搅拌氨浸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仪 《湿法冶金》2011,30(2):124-126
对某红土镍矿硫酸浸出液,采用中和水解沉淀法制取镍钴氢氧化物沉淀。该沉淀物中含有较多杂质,在一定条件下,采用氨-碳酸铵溶液浸出可以去除杂质,获得满足溶剂萃取镍要求的溶液。  相似文献   

10.
李涛 《铁合金》2013,(6):13-16
为提高金属回收率和镍的品位,通过对两种红土镍矿进行化学成分的测定和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镍矿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使用两种红土镍矿按照1∶1的比例进行混合,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熔炼温度、煤粉配比和渣型对红土镍矿还原熔炼的影响.综合考虑金属回收率和镍品位,确定最佳还原熔炼条件:配加5%煤粉和10%石灰石,在1 550℃下熔炼50 min,在最优试验条件下,镍、铁的回收率分别为96.95%和85.15%,镍的品位达到21.89%,所得镍铁合金质量可以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1.
红土镍矿还原焙烧-磁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采用还原焙烧-磁选工艺处理含镍1.66%、全铁13.0%的红土矿。考察了配煤量、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焙烧球团铁、镍品位及铁金属化率的影响;当焙烧温度达到1 350℃时出现粒铁。磁选结果表明,粒铁的生成有利于磁选精矿中铁、镍品位的提高,磨矿粒度越细,磁选效果越好。试验结果达到镍质量分数(含量)6.56%、全铁51.60%。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处理钼焙砂氨浸渣主要为碱焙烧浸出法。此法的缺点是工序多,劳动强度大,回收率低,废渣、废水污染周围环境。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株洲硬质合金厂同兄弟单位一起,于74年3月至75年12月开展了盐酸分解氨浸渣的试验。开始他们用盐酸直接分解钼焙砂,试验结果虽然克服了上述缺点,但产品质量不稳定,酸分解后过滤困难,盐酸、氨水耗量大。参加试验的全体同志  相似文献   

13.
本小型试验采用高压酸浸技术处理典型的近赤道低品位湿型红土镍矿,研究镍、钴、铝、铁浸出率与温度、酸矿比、搅拌转速、浸出时间、入釜矿浆浓度之间的关系,然后应用技术经济分析的手段对筛选后的试验结果再进一步分析,探索出红土镍矿高压酸浸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从硅酸镍矿生产镍钻,国外是用电炉炼镍铁,鼓风炉炼镍锍,回转窑炼粒铁;在国内用鼓风炉或电炉生产钙镁磷肥和磷镍铁。对于选择某硅酸镍矿的处理流程,现在生产上采用的方法,我们都进行过试验,由于大量耗电或耗焦碳,或者回转窑结窑难解决,还不能采用。还原焙烧硅酸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降低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烧结碳排放,促进其烧结矿中液相的形成,加强其烧结矿的结构强度,本文采用无碳烧结方法,并基于热力学分析,对该红土镍矿在无碳烧结环境下不同温度、碱度条件的烧结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碳烧结温度对其液相生成量有显著影响;碱度的提高可促进Fe2O3进一步熔解进入液相中,铁酸钙类矿物逐步上升,尖晶石类矿物逐渐减少;在碱度高于1.6时,无碳烧结矿随碱度的升高出现了更多的孔洞与裂缝;相同碱度条件下,无碳烧结能够生成足够多的主要液相组分(尖晶石类矿物),其烧结矿微观结构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三元动力电池的高镍化发展对镍原料需求旺盛的大背景,提出红土镍矿侧吹造锍熔炼生产低镍锍工艺的研究。本文对石膏的热分解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热力学研究,分析碳硫比、反应温度对CaS转化率的影响,进行石膏选择性还原硫化红土镍矿基础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氧侧吹硫化红土镍矿扩大试验,总结石膏选择性还原硫化红土镍矿和富氧侧吹硫化红土镍矿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脱硫石膏短流程直接还原硫化红土镍矿生产低镍锍工艺可行,该工艺采用工业固废脱硫石膏作为硫化剂,可全组分利用石膏渣中的Ca、S元素,达到“固废绿色循环、资源化利用”的目的,且镍回收率大于90%,钴回收率在87%以上,硫利用率大于75%,铁回收率低于60%,可满足红土镍矿镍、钴、铁的选择性还原硫化富集回收目的。  相似文献   

17.
红土型镍矿电炉还原熔炼工厂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建军 《有色矿冶》2010,(6):26-28,31
本文采用1000 kVA的圆形电炉,研究了300 t红土镍矿的还原熔炼过程。通过调整焙砂还原煤的加入量来研究泡沫渣的形成机理,实验表明在干矿中加入还原煤少于4%(干基)会产生泡沫渣;还原熔炼过程镍铁产品的含镍量在16%~22%之间,降低还原煤的加入量,能够提高镍铁产品中镍的品位;电炉中镍的分配系数为100,镍的回收率为94.4%。电炉的能耗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18.
残积型红土镍矿是一种重要的红土镍矿,镁元素含量较高(10%~27%),在红土镍矿加压浸出项目中,通常用来中和加压浸出的矿浆,矿浆中硫酸浓度通常为30 ~ 50 g/L.但残积矿用量对镍、钴浸出率有较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利用残积型红土镍矿,本文进行了常规浸出试验和还原浸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残积矿用量的增加(液固比降低...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对象印尼某红土镍矿为褐铁矿型红土镍矿,具有品位低、成分复杂等特点。为了查明印尼某红土镍矿的微观结构特征从而达到合理且最大程度地回收矿物中Ni、Fe组分,实验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矿物自动解理系统(MLA)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原矿的物相组成、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00~900℃的温度梯度范围内,该褐铁矿型红土镍矿先后经历了针铁矿脱羟基转变成赤铁矿和铁橄榄石相的形成过程。该印尼红土镍矿中金属矿物主要由针铁矿、铬铁矿、赤铁矿等氧化物组成,脉石矿物主要由石英、铁橄榄石和绿泥石等硅酸盐组成。针铁矿是Ni、Cr、Co、Al的主要赋存矿物,且都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代替Fe元素形成的固溶体矿物,该矿物也是后期Ni、Fe分离的目的矿物。  相似文献   

20.
在中试厂进行了红土镍矿焙烧预还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焙烧温度从800℃提高到900℃,Ni~(2+)到Ni的还原率提高9%,Fe~(3+)到Fe~(2+)的还原率提高35.7%,提高温度能够同时提高Ni~(2+)和Fe~(3+)的还原率,但相对于Fe~(3+),Ni~(2+)的还原率提高并不明显,850℃是回转窑焙烧预还原合理的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