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63,自引:7,他引:63  
渤海宵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陷盆地.综合分析盆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及盆地构造特征,大陆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机制可理解为上部以简单剪切伸展变形为主、下部以纯剪切伸展变形为主的“双层或多层分层伸展模式”.盆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事件”序列表明,地幔热作用是控制盆地区裂陷伸展的动力学过程的主要因素,而板块边界作用力传递到盆地区的区域应用场则是深断裂发生走滑活动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2.
真武断裂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重要的基底断裂,研究其演化规律对认识高邮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至关重要。在断裂构造解释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应力场状态将真武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挤压、反转和伸展共3个主要时期。挤压期,真武断裂为印支期板块碰撞所形成的逆冲断裂;反转期,真武断裂继承性演化为真1断层和吴1断层,二者的构造演化特征存在差异;伸展期,受真1断层和吴1断层影响,形成真2断层和吴2断层等一系列次级断层,共同组成了真武断裂带和吴堡断裂带。高邮凹陷真武断裂伸展期砂箱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区域拉张应力场和作为基底断裂的真武断裂是高邮凹陷南部边界断裂带构造演化的2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渤海428构造带位于石臼坨凸起东倾没端,是渤海有利的潜山勘探地区。428构造带前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断裂和地层发育复杂。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建立428构造带前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并对构造带东、西部断裂发育特征、地层分布以及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428构造带下古生界东薄西厚;上古生界仅在构造带东部发育,西部缺失;中生界全区广泛发育,仅在428构造带东局部区域缺失。该区前新生界发育具有明显的“跷跷板”式特征。(2)428构造带主要发育伸展-改造型断裂、逆冲-改造型断裂和伸展断裂,在剖面上多表现为地垒式、地堑式、多米诺式、似花状构造、Y字和反Y字形构造等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时期可分为中期活动、晚期活动和长期活动3种。(3)428构造带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加里东—海西期差异隆升、印支期挤压逆冲、燕山期挤压—伸展—再挤压以及喜山期伸展—走滑叠加等演化阶段。基底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应力场方向以及应力性质转变是导致428构造带前新生代“跷跷板”式构造演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金湖凹陷位于苏北盆地西部,是呈北东向长务状展布的中新生代断陷一坳陷型盆地。在郯庐断裂构造活动影响下先后经过多次应力作用,断裂系统复杂,构造十分破碎。利用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大量的综合解释研究,通过对金湖凹陷构造几何形态、形成演化及其控制机理进行分析认为:金湖凹陷第三系的构造活动主要分为吴堡运动期和三垛期,吴堡期的地质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层的抬升与沉降,应力以拉张为主;三垛期苏北盆地受郯庐断裂带的右行走滑作用影响明显增强,应力场开始复杂化,剪切、挤压和拉张都有发生,使得金湖凹陷发生了剧烈的后期地质改造,并形成了以伸展构造为主,走滑构造、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共存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5.
《石油化工应用》2019,(10):91-99
柴达木盆地是被昆仑、祁连、阿尔金造山带所围陷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在印支期完成板块的拼合后进入了陆内变形时期,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受喜马拉雅地块与亚欧大陆以及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等碰撞的影响,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都很发育。为了揭示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东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成因,通过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以及构造演化剖面以阐明研究区平面和剖面构造特征。分析表明,走滑构造发育经历了七个泉组沉积末期强烈的压扭构造作用,发育了正花状构造样式,而至柴达木组沉积的前期构造又经历了强烈的张扭构造作用,发育了负花状构造,且叠加在早期正花状构造之上,使得浅层层序主要发育正断层,两期走滑断裂作用叠加产生了现今复杂的负反转走滑断裂带。跃进二号东叠加走滑构造模式的建立为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发育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6.
金湖凹陷位于苏北盆地西部,是呈北东向长务状展布的中新生代断陷一坳陷型盆地。在郯庐断裂构造活动影响下先后经过多次应力作用,断裂系统复杂,构造十分破碎。利用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大量的综合解释研究,通过对金湖凹陷构造几何形态、形成演化及其控制机理进行分析认为:金湖凹陷第三系的构造活动主要分为吴堡运动期和三垛期,吴堡期的地质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层的抬升与沉降,应力以拉张为主;三垛期苏北盆地受郯庐断裂带的右行走滑作用影响明显增强,应力场开始复杂化,剪切、挤压和拉张都有发生,使得金湖凹陷发生了剧烈的后期地质改造,并形成了以伸展构造为主,走滑构造、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共存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7.
印支地块的逃逸旋转与莺歌海盆地的发育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新的区域资料,对影响莺歌海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指出印支地块向东南方向的逃逸滑移过程中,次级地块的顺时针旋转极大地影响和控制了地块边缘盆地的发育。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红河断裂的左旋走滑和印支地块相对于华南地块的顺时针旋转作用,在此背景条件下,莺歌海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左旋走滑-伸展裂陷阶段、中下地壳韧性伸展-热沉降阶段和加速沉降阶段。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新模式的建立,对阐明南海西北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和盆地油气勘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是发育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型中新生代断坳盆地,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并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文中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孤店断陷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系统研究了该断陷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及成因演化。孤店断陷断裂空间上具有明显分期、分区、分带、分段及分层差异活动特征,多期幕式活动的边界断裂及斜坡带主干断裂控制着继承性断陷的发育。孤店断陷断裂活动与松辽盆地中新生代所经历的多旋回构造运动相统一,主要经历了四大阶段6个活动期次,即断陷期(火石岭组—营城组沉积期)的3期幕式伸展、断坳转换期(登娄库组沉积期)的1期弱伸展、稳定坳陷期(泉头组—嫩江组沉积期)的1期短暂而强烈的张扭性伸展以及构造反转期(嫩江组末期—现今)边界主断裂的幕式反转逆冲。  相似文献   

9.
昆特依凹陷中生界、新生界发育特征及构造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昆特依凹陷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块带西段,紧邻冷湖和鄂博梁-葫芦山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域。通过对昆特依凹陷内部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认为在中生代末造山后的陆内调整时期,昆特依凹陷内分割性断块发育,形成压陷型分隔性断块坳陷;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柴达木盆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压扭性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伴随阿尔金走滑断裂的活动,昆特依凹陷受其影响和制约,发育形成压陷型沉降坳陷。昆特依凹陷内的潜伏背斜构造在新生代早期开始发育,第四纪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0.
琼东南盆地和珠三坳陷在新生代经历了张裂和裂后发育阶段,断裂活动具有分期性,与断裂活动伴生的构造在各期具有不同的应力学特征。该区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经历了三期演化:第I期,始新世-早渐新世SE-NW向拉张应力场;第Ⅱ期,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SN向拉张应力场叠架NE向右旋剪切应力作用;第Ⅲ期,中中新世NE向右旋剪切应力场。这三期构造应力场演化对琼东南盆地及珠三坳陷成为含油气盆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柴中断裂带演化及其对成盆作用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的主控因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多种实际资料的再次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中部东西向横亘着一条区域性断裂带--柴中断裂带。它形成于元古代,是柴南古陆核和柴北增生体之间的地壳缝合带,也是控制柴达木盆地沉积中心转移的主要断裂带之一。中生代以来,柴中断裂带与阿尔金走滑断裂为同一构造活动体系,具有边走滑边沉积的特征,其两侧在地形、地层、构造和重磁场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柴达木盆地是柴达木地块在加里东期从柴达木-祁连地块中分离出来之后,又经历了海西期和燕山-喜山期两次成盆作用而形成的,柴中断裂带对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池洋  付锁堂  张道伟  陈琰  黄雷  石亚军 《石油学报》2020,41(12):1527-1537
柴达木盆地位处全球新生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青藏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和改造明显受高原形成动力学环境的控制,属于"强改造型"盆地。根据盆地属性及其所处动力环境的个性,揭示了盆地油气赋存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的特点。柴达木盆地前期30年油气勘探无重要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盆地属性缺乏深刻认识。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的贫富及分布,直接受原盆富烃坳(凹)陷以及其中的烃源岩在改造后的留存状况所控制,即"原盆控源"。对古近纪原盆恢复等综合研究揭示,现今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处于古近纪盆地腹部的富烃坳陷区,其中的烃源岩主体保存尚好;确定该区环英雄岭逾3×104km2的地区为巨型油气富集区和重点石油勘探区。强改造作用使得柴达木盆地西部从古近纪较简单的富烃坳陷结构演变为现今由隆起、凹陷、断阶和斜坡等构造单元构成的复杂格局。此改造过程和结果直接控制着油气藏(油气田)的特征、分布、成藏模式和资源规模,简言之,改造控藏。盆地发生强烈改造的时间晚、地下深部的围压强等鲜明的个性改造特征,对油气的成生、运移、聚集和耗散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的成效显著,相继发现了5个不同类型的亿吨级大油田。改造型盆地油气富集区的确定构建了区内已发现和待发现油气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预测依据,开拓了持续发现多个油气田的广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3.
刘池洋  付锁堂  张道伟  陈琰  黄雷  石亚军 《石油学报》2021,41(12):1527-1537
柴达木盆地位处全球新生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青藏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和改造明显受高原形成动力学环境的控制,属于"强改造型"盆地。根据盆地属性及其所处动力环境的个性,揭示了盆地油气赋存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的特点。柴达木盆地前期30年油气勘探无重要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盆地属性缺乏深刻认识。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的贫富及分布,直接受原盆富烃坳(凹)陷以及其中的烃源岩在改造后的留存状况所控制,即"原盆控源"。对古近纪原盆恢复等综合研究揭示,现今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处于古近纪盆地腹部的富烃坳陷区,其中的烃源岩主体保存尚好;确定该区环英雄岭逾3×104km2的地区为巨型油气富集区和重点石油勘探区。强改造作用使得柴达木盆地西部从古近纪较简单的富烃坳陷结构演变为现今由隆起、凹陷、断阶和斜坡等构造单元构成的复杂格局。此改造过程和结果直接控制着油气藏(油气田)的特征、分布、成藏模式和资源规模,简言之,改造控藏。盆地发生强烈改造的时间晚、地下深部的围压强等鲜明的个性改造特征,对油气的成生、运移、聚集和耗散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的成效显著,相继发现了5个不同类型的亿吨级大油田。改造型盆地油气富集区的确定构建了区内已发现和待发现油气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预测依据,开拓了持续发现多个油气田的广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4.
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和垂直差异升降等几种运动型式。水平伸展运动主要集中在J1-J2,其NE-SW伸展强度西强东弱,最大伸展率和伸展速率分别达1.9%和19.48m/Ma·km。水平挤压运动可以划分为E3、N2和Q三个主要"挤压事件"并控制着新生代盆地形成和演化,盆地NE-SW的压缩强度具有由西向东递减的特点。垂直差异升降运动具有"幕式"渐进特点,J1、E3、N2和Q为主要沉降期,其中尤以N2的沉降速率最大(182m/Ma),E3的沉降速率次之(38m/Ma),J3-K和E1早期为抬升剥蚀期。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中、新生代沉降作用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迁移规律:J1期以西部坳陷沉降为主,E3期以中部坳陷沉降为主,N2期以东部坳陷沉降为主。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群 《石油实验地质》2008,30(2):115-120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多成因的叠合含油气盆地,不同学者对其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成因特征和形成机制认识有较大差异;在分析、归纳、总结了4种有代表性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沉积发育、构造发育史恢复、地震反射特征,提出柴达木盆地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挠曲盆地、古近纪挤压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前陆盆地共4个阶段的新观点,统一了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对深化盆地地质认识、正确评估盆地资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渭河盆地是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前新生界基底结构与构造特征对于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与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至关重要。通过该区区域构造的分析,并综合利用野外地质、钻井资料、分析测试数据以及重力、航磁、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对渭河盆地的基底组成和构造样式开展了研究,并进而对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基底主要由4个不同物质分区组成;盆地下古生界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被新生代正断层分割的强烈挤压褶皱变形,新生界则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箕状断陷;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基底和新生界盖层均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北缘含油气系统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研究柴北缘断陷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的基础上,指出柴中断层发育的全过程,是控制柴北缘断陷中、新生界盆地的叠加与组合、中生界深层沉积构造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反转等形成的主要动力,进而阐明了柴北缘断陷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为并列型、在时间上为连续型的特征。在研究了生储盖组合及油气成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柴北缘断陷油气藏勘探的对策和建议,对该区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分析近年来柴达木盆地及邻区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如重力、航磁和地震反射剖面等),以及盆地构造格局和样式等相关地质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柴达木盆地一级构造为新生代宽缓复向斜,且复向斜与盆地基底和岩石圈结构呈镜像特征;复向斜的形成与上地壳挠曲、下地壳流动以及刚性地幔顶部挠曲上隆为耦合关系,揭示出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直接动力源于深部岩石圈地幔物质的上涌;柴达木盆地整体为“上地壳挠曲,下地壳流动”型复向斜盆地。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样式及叠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逆冲和走滑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和区域性升降作用互相交织,彼此影响,造就了现今盆地西部地区复杂的变形格局,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样式。首先根据基底卷入程度划分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样式,进一步根据其变形划分出7个类型。在燕山早期伸展构造的基础上,在喜山期多幕构造运动作用下,新生代构造样式发生多期次的叠加。在该地区发育有五种构造叠加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