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碳纳米管负载金属镍催化剂上甲醇常压气相羰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载体碳纳米管的预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催化剂中镍含量及反应空速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硝酸和氢氧化钠处理过的碳纳米管作载体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较好,最佳镍含量为10%(mass),最佳空速为3000~3600L.(kg-cat.h)-1。 相似文献
2.
负载氧化钴的碳纳米管催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沉淀法制备出负载型碳纳米管氧化钴催化剂(Co3O4/CNTs),将其用于环己烷的氧化反应,考察了硝酸钴浓度对所制备的Co3O4/CNTs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催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环己烷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钴浓度为0.5mol/L所制备的Co3O4/CNTs催化剂对环己烷氧化反应催化效果较好;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引发剂,空气为氧化剂,在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2h条件下,环己烷的转化率可达到14.2%,环己醇、环己酮和环己基过氧化氢总选择性可达到90.2%。 相似文献
3.
Keggin结构磷钼酸及其钠盐催化的二苯并噻吩氧化脱硫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和油溶性过氧化氢异丙苯(CHP)作氧化剂,考察了Keggin结构的磷钼酸(H3PMo12O40)及其钠盐(Na3PMo12O40)的氧化脱硫性能,并与硅钼酸(H4SiMo12O40)及磷钨酸(H3PW12O40)氧化脱硫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H3PMo12O40/SiO2氧化脱硫活性远高于H4SiMo12O40/SiO2,而H3PMo12O40/SiO2则基本没有活性。SiO2担载的磷钼酸及其钠盐催化DBT氧化脱硫反应活性与非负载型催化剂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非负载型磷钼酸及其钠盐以及H3PMo12O40/SiO2在催化DBT氧化脱硫反应中都表现出一定的活性诱导期,而Na3PMo12O40/SiO2则因其较高的反应活性和CHP有效利用率,并且没有明显诱导期,在DBT氧化脱硫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石油化工》2015,44(10):1199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V2O5/TiO2催化剂,并用硫酸对其改性得到HS-V2O5/TiO2(HS为硫酸)催化剂,利用H2-TPR,NH3-TPD,XRD,UV-Vis DRS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甲醇选择性氧化制二甲氧基甲烷(DMM),研究了硫酸改性对催化剂的还原性、酸性、物相及催化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硫酸改性对V2O5/TiO2催化剂中V2O5的分散性和还原性的影响较小,但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酸性和酸量。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硫酸改性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甲醇转化率和DMM选择性。以SO42-和V2O5负载量均为10%(w)的HS-V2O5/TiO2为催化剂时,在甲醇与O2的摩尔比为2、液态空速为1 200 h-1、常压、反应温度为150℃的条件下,甲醇转化率为70.52%、DMM选择性高达91.92%,明显高于未改性的V2O5/TiO2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甲醇气相羰基化负载型金属氯化物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活性炭为载体,制备了FeCl3、CoCl2、NiCl2、CuCl2、ZnCl2一系列负载的金属氯化物催化剂,并对甲醇常压下直接气相羰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以氯化镍的活性最高,氯化铜的选择性最好。通过对一系列双组分金属氯化物催化剂的研究发现,NiCl2 CuCl2/C与NiCl2/C催化剂相比甲醇转化率、羰化选择性都明显提高,羰化产物的收率提高了25%,其催化剂的最佳负载量分别是5%NiCl2和15%CuCl2。在新研制的NiCl2 CuCl2/C催化剂上,对甲醇直接气相羰化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新催化剂活性高,稳定性好。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0℃,甲醇进料浓度22 5%,CO空速3000L/kg cat/h,此时甲醇转化率达34 5%,醋酸甲酯选择性达94 7%(mol),产物时空收率为3 2mol/kg cat/h。 相似文献
6.
7.
比较了以MgO为载体的四种负载型催化剂在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表明Rh具有最高活性。用D2(氘)-CH4同位素交换反应揭示,金属组份解离甲烷的能力与其催化活性紧密相关,在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具有高活性的催化剂解离吸附甲烷分子的能力强,且以形成CD4为主的氘代甲烷产物分布,其次序为:Rh>Ru>Pt>Pd。揭示了CO选择性随反应气流量增大、反应接触时间的缩短而提高,表示CO可能是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的初始产物。还探讨了双金属组份催化剂的催化行为。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气氛处理及其反应技术,对CuO/γ-Al2O3催化剂在经过不同气氛条件处理后,对活性组份在CO氧化反应过程中氧含量及活性进行了研究,并用TG和DSC进行了TPR考察。研究结果表明,CuO催化剂经H2还原或H2还原再氧化后的样品不仅CO氧化活性高,而且氧化过程中形成的铜氧键性质不同于未经还原性气氛处理的催化剂。这种处理的CuO催化剂活性高的原因是CO氧化催化机理为O2优先吸附反应机理,以及表面上形成的反应性活泼的与铜成键强度弱的晶格氧[O2-]。 相似文献
9.
10.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PEG4000)为保护剂分别制备了Au-Pd/CeO2催化剂,考察了不同保护剂对甲醇部分氧化性能的影响,并运用XRD、TPD和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以PVA或PEG为保护剂制备的Au-Pd/CeO2催化剂相比,以PVP为保护剂制备的Au-Pd/CeO2催化剂中Au沉积率较高,形成的AuxPdy合金较多,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较强,对甲醇吸附量较小,载体表面Ce3+的含量较高,CeO2晶格氧向表面迁移较容易,这使得以PVP为保护剂制备的Au-Pd/CeO2催化剂有较好的甲醇部分氧化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CO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研究的催化剂体系主要分为铅基催化剂、贵金属为主的负载型催化剂和其它催化剂,其中以铜基催化剂研究最多,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2.
13.
14.
化学液相沉积改性Hβ分子筛催化剂催化甲基萘与甲醇烷基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正硅酸乙酯化学液相沉积改性的Hβ分子筛催化剂催化甲基萘与甲醇的烷基化制备2,6-二甲基萘(2,6-DMN)的反应。考察正硅酸乙酯沉积条件对Hβ分子筛催化剂的骨架结构、比表面积、表面酸性及对甲基萘与甲醇的烷基化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优化了溶剂种类、沉积时间、正硅酸乙酯沉积量等改性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Hβ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基本不变,比表面积减小,表面酸中心数减少;对甲基萘与甲醇的烷基化反应,改性后的Hβ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下降,而择形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乙烯气相聚合Ziegler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组分为TiCl4/MgCl2-ZnCl2-SiO2/AlR3的Ziegler负载型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并分析了催化剂的基本组成。结果表明,淤浆聚合催化活性9 7~14kg/g,气相聚合催化活性6 9~14kg/g,聚合产物堆密度0 23~0 30g/cm3,20~200目颗粒质量分数为90%~95%。乙烯与1-丁烯共聚合催化活性大大提高,丁烯质量分数为10%时,催化活性高达26kg/g,共聚产物熔点、结晶度随1-丁烯含量增加而下降,而支化度则随之上升。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直接合成二甲醚的铜-锰催化剂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Cu -Mn为主要活性组份 ,以锌、铬、钨、钼、铁、钴、镍等为助催化剂 ,采用共浸渍法 ,将铜、锰等直接负载在氧化铝上 ,获得了一种新型的负载型一步合成二甲醚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强度高、稳定性好、易重复等特点。试验结果显示 :在负载的Cu -Mn催化剂上 ,CO加氢可以生成二甲醚 ,而且当n(Cu) /n(Mn) =1 /2时 ,CO的转化率和二甲醚的收率均佳 ;少量锌的添加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二甲醚的选择性 ;而铁、钴、镍的添加主要使CO发生甲烷化反应。 相似文献
19.
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异丙基氧锆为锆源、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EABr)为模板剂,采用原位合成法在强酸性条件下合成出具有立方相结构的 SBA-1和Zr-SBA-1。采用共浸渍法制备出 SBA-1和 Zr-SBA-1负载 Pt-H3PW12O40催化剂2%Pt-30%HPA/SBA-1和2%Pt-30%HPA/Zr-SBA-1。利用 XRD、FT-IR 和 N2吸附-脱附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在微型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对正戊烷的异构化催化性能。并对3种不同结构的 SiO2载体(SBA-1、MCM-41、SiO2)负载 Pt-HPA 催化剂的异构化催化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Pt-30%HPA/SBA-1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异构化催化活性,正戊烷异构化反应终点(120 min)时,正戊烷转化率和异戊烷选择性分别为65%和96%。当向 SBA-1骨架中掺杂 Zr 元素以后,2%Pt-30%HPA/Zr-SBA-1催化剂的异构化催化活性急剧下降,且 Zr 的掺杂量对催化剂活性没有显著影响。3种不同结构 SiO2载体的比表面积大小与其相应的负载 Pt-HPA 催化剂异构化催化活性高低顺序一致,载体比表面积大小是影响催化剂异构化催化活性高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Munib Shahda Yan Dengchao Wang Zhihe Wen Huixin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2006,(1):49-55
Conversion of Methanol to Olefins (MTO) under different reaction conditions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over different catalysts, and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SAPO-34 and GOR-MLC catalysts. Optimization of reaction conditions has been explored. Conversion of methanol to olefins over these catalysts under different reaction temperatures was experimentally studied. In a fixed bed micro-reactor,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be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For both catalysts the olefins yield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water was added to the methanol feed. A temperature range of 460 480℃ appeared to be the optimum range suitable for methanol conversion with appropriate catalyst activity and C2-C3 olefins yield. Some other hydrocarbons appeared during the MTO rea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he SAPO-34 catalyst, while a lot of dimethylether was formed when the GOR-MLC catalyst was used. In the course of the MTO reaction, the GOR-MLC catalyst was found to have a faster catalyst deactivation rate compared to the SAPO-34 catalys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