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纤蛇纹石纤维进行了化学分散。用光浊度法和流体法,测试了不同分散剂用量、分散时间、搅拌速度对纤蛇纹石纤维的分散效果。通过热水凝聚法和直接干燥法,对化学分散后的纤维浆体进行干燥。结果表明,纤蛇纹石纤维进入水中表面带有正电荷,SDBS对其具有很好的松解分散作用;分散后的纤维直径大部分在50nm左右,Zeta电位恒为负值,且随pH值的增加,Zeta电位负值越来越大。C18H29O3S-的松解作用和在纤维之间的相斥作用,及其极性端对水溶液的亲和力,致使纤维束中的单根纤维相互分离。  相似文献   

2.
以稀盐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改性剂对海泡石进行表面改性,利用分光光度计、颗粒计数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研究改性前后海泡石在水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改性剂种类影响着海泡石表面电荷和zeta电位,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粒子间斥力越大,体系越稳定.在水体系中按SDS-sep>CTAB-sep>Acid-sep>C/S-sep>Raw-sep顺序海泡石悬浊液稳定性依次变差.  相似文献   

3.
基于水介质中纳米氧化铈(CeO2)难以稳定分散的技术屏障,在分析纳米氧化铈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采用超声波-药剂分散方法,研究了碱性水介质中纳米CeO2稳定分散的条件与机理。结果表明,在颗粒浓度1 000 mg/L的纳米氧化铈母液中加入无机电解质SPP或PSPP,用去离子水稀释并调pH值为10.0,超声波分散-玻璃棒搅拌10 min,当SPP或PSPP浓度为1×10-3 mol/L时,静置30 d期间纳米CeO2的平均粒度几乎不随静置时间变化,平均粒度稳定在160 nm左右,此介质中样品具有良好的长效稳定分散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强化微细粒铁尾矿的选择性絮凝分选,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矿物颗粒的分散行为及机理.以低品位、细粒度且主要矿物为赤铁矿和石英的铁尾矿为对象,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分散剂用量对其分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快搅拌速度、延长搅拌时间、添加分散剂均有助于矿浆的分散,与其他几组分散剂相比,硅酸钠+硫酸铵组合分散剂的分...  相似文献   

5.
纳米氧化钇粉体前驱体固相法合成及其悬浮液分散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YCl3.6H2O和Na2C2O4为反应物,固相法制备氧化钇纳米粉体前驱体,用差热-热重法分析前驱体的分解过程,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产物的组成、粒度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粒度分布均匀、纯度高、立方晶系的氧化钇,其一次颗粒尺寸在15nm左右。体系ζ电位和吸光度的测定表明,介质pH和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浓度对氧化钇粉体的悬浮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在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物的水溶液中,pH在10左右,氧化钇粉体悬浮液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扩展DLVO理论的静电作用能计算中表面电位难以测定,讨论以Zeta电位代替表面电位进行静电作用能计算的可行性。计算了蒙脱石表面电位,运用扩展的DLVO理论分别用Zeta电位和表面电位计算蒙脱石悬浮液的临界硬度,并通过蒙脱石悬浮液的临界硬度试验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1)悬浮液中蒙脱石颗粒表面与滑动面之间的水和电解质离子起到屏蔽表面电位的作用,表面电位计算的静电势能并不能反映颗粒间的静电作用;用Zeta电位代替表面电位计算颗粒间静电作用能,与实验结果更相符;(2)颗粒间滑动层开始接触时,水化作用能开始增大,电解质离子不仅减小了颗粒间的静电斥力,还减小了滑动层厚度,使水化作用距离缩短,颗粒更容易接近从而发生凝聚;(3)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蒙脱石颗粒Zeta电位和表面电位的绝对值均表现为减小的趋势,且表面电位的变动幅度要远高于Zeta电位的变动;双电层与滑动层厚度均呈指数减小。  相似文献   

7.
张晋霞  牛福生  陈淼 《中国矿业》2014,23(5):120-125
通过不同力场中微细粒赤铁矿及石英颗粒的沉降及受力特性研究,得出分散-选择性絮凝是微细颗粒有效分选的途径。采用沉降实验考查了不同分散剂的种类、pH值、搅拌速度对赤铁矿、石英的分散行为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种分散剂对赤铁矿分散效果由强至弱的顺序为: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碳酸钠。通过Zeta电位测定和DLVO理论计算,分析了六偏磷酸钠提高赤铁矿分散行为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钙镁对微细矿粒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钙镁离子对微细粒石英、赤铁矿悬浮体的分散稳定性影响显著,它们可使矿粒发生聚沉,这而且这种聚沉毫无选择性,钙锌浓度越高,对微粒悬浮体分散稳定性破坏作用越大。体系的溶液化学特性、矿粒表面动电位、钙镁吸附量和吸附形式以及粒间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钙锌在矿粒上主要以表面沉淀的形式吸附,矿粒间的非选择性聚集不符合经典的DLVO理论,可能是通过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形成的“静电桥”,即表面沉淀的桥聚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以六偏磷酸钠作为分散剂,利用沉降实验研究了分散剂用量,pH值及超声处理时间对纳米莫来石在水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7、超声时间为10min(功率140W)、六偏磷酸钠的浓度为0.5%(wt)时,可以获得较稳定的分散。分散后纳米粒子团聚现象减小,粒子平均粒径从5μm减小为300nm,对纳米莫来石在水基涂料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纳米莫来石在水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六偏磷酸钠作为分散剂,利用沉降实验研究了分散剂用量,pH值及超声处理时间对纳米莫来石在水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7、超声时间为10min(功率140w)、六偏磷酸钠的浓度为0.5%(wt)时,可以获得较稳定的分散.分散后纳米粒子团聚现象减小,粒子平均粒径从5μm减小为300nm,对纳米莫来石在水基涂料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可可托海矿地下水通过边坡岩体向露天采场渗透补给方式及数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分析了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测定地下水弥散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检测灵敏度高,在染色和盐类示踪剂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放射性示踪剂都能得到成功。本次试验采用放射性示踪剂测定地下水含水层弥散系数,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徐继润 《矿冶工程》1987,7(4):20-23
微细粒悬浮液的稳定性对细粒选矿工艺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稳定性判据应满足的边界条件入手,导出稳定性判据与时间及表面电位的函数关系式为: S=1-1/k_B[1-exp(-k_tt~n)]exp(-k(?)~(2m))对上述关系式进行了简略讨论,并阐述了这一关系式的意义及其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尹升华  吴爱祥 《矿冶》2008,17(1):21-25,44
溶质迁移为微生物浸出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反应剂、生成物和营养物在固相、液相和气相之间的传递为相间传质,是溶质迁移的主要形式。化学反应及细菌生长所需的O2和CO2是靠气体的溶解和扩散提供,细菌在矿石表面的吸附可分为初级吸附和二级吸附,研究表明矿物表面疏水性愈强,愈有利于细菌的吸附。分析认为溶质迁移方式主要包括渗流迁移、分子扩散迁移和渗流弥散迁移。将影响溶质迁移的因素分为矿堆因素和溶液因素,矿石颗粒尺寸和级配、矿堆孔裂隙率、矿堆高度、偏析和密实现象等均属于矿堆因素;喷淋强度、溶液温度、饱和率、渗流特性、酸碱度、氧化剂氧化能力等属于溶液因素。  相似文献   

15.
根据边坡稳定性各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一露天边坡,对影响其稳定性的各因素与边坡安全系数进行分析,得到各因素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程度的关联序,从而为加强边坡稳定性所采取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城市、城镇、农村作为一个区域整体来研究,并从自然、社会、经济、人为4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为驱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形、气候和环境,社会因素包括城市化和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技术水平和区位条件,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和地价,人为因素包括政策制度、宏观调控和文化习俗等。研究认为,自然因素是限制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促进性因素,人为因素是控制性因素,各因素必须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促使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某大型露采钨矿边坡为例,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和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矿山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考虑采场边坡岩体由于结构面分布广泛且形态各异呈现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采用平面滑动破坏、楔形体破坏、圆弧形破坏和倾倒破坏4种评价方法分别建立了矿山高边坡的地质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岩体结构面的性质、分布及其与坡面的组合关系是露天采场边坡稳定的主要控制因素;露天采场边坡具有危岩崩塌、平面滑动、楔形体破坏、倾倒破坏和圆弧滑动破坏等多种失稳模式,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分区评价。研究成果可为露天矿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治理设计和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志强  潘岳 《中国矿业》2003,12(7):57-60
本文对裂纹顶板系统的稳定性运用突变理论分析,其失稳模式可归结为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型,并由该模型的分叉集方程导得顶板大面积冒落的临界条件。对照分叉集方程的图形,从几何上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形象地观察到顶板岩体的流变特性和裂纹顶板应力集中部位的局部破碎累积量是导致顶板冒落的主要因素。在文中图2所示锚拉支架的补强充分的条件下,由系统参数决定的控制点路径无法达到分叉集右分枝,顶板冒落的临界条件得不到满足,相应顶板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数值模拟软件Geo-studio、ANSYS和FLAC3D建立了考虑降雨入渗和地震力的三维计算模型,研究了基于降雨—地震耦合作用的土质边坡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边坡安全系数随水位线的上升而下降;2)相比降雨工况,降雨—地震耦合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较差;3)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坡脚产生的位移大于坡顶的位移,位移增加的速率大于坡顶。  相似文献   

20.
《矿冶》2013,(2)
通过对磷灰石和石英表面电位的测量、磷灰石溶解出Ca2+含量的测定及六偏磷酸钠络合Ca2+作用的试验等,认为选择性絮凝分离磷灰石和石英人工混合矿时,絮凝选择性消失的主要原因为:悬浮液中部分微细磷灰石颗粒罩盖在石英颗粒表面,由于石英颗粒表面覆盖有吸附了絮凝剂的磷灰石颗粒,使得石英颗粒与磷灰石颗粒间产生了间接的"架桥"作用而发生了强烈的杂絮凝现象;此外,磷灰石絮体在沉降过程中对石英颗粒的凝聚、网捕作用也导致了絮凝选择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