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水生态保护补偿是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方式,建立流域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现阶段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尤其是跨界流域上下游横向水生态保护补偿有助于提升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能力、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保护补偿主要包括水生态保护补偿和水生态损害赔偿两个方面。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是指为平衡流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恢复、维持和增强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由流域水资源的受益者、污染者对贡献者、受害者进行补偿和赔偿,以达到保护和改善流域水生态目的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黄河流域跨省生态保护治理成效,运用演化博弈模型研究流域上下游政府协同治理的动态演化过程,分析影响主体策略选择的因素。基于成本分担模型结合河南、山东两省签订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简称《补偿协议》)进行实证分析,评估该模型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性与下游地区生态保护收益及奖惩比例无关,上下游政府参与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核心在于政府的最大奖励金额是否足以弥补其治理成本;(2)当政府的激励约束金额大于上游地区生态保护成本两倍时更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决策;(3)以河南、山东两省为例测算出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成本和补偿金额,对照《补偿协议》可知当前补偿金额对于两省经济体量及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性而言相对较少,据此提出加大奖惩力度、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推进生态补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失衡,从根本上说是相关利益主体基于个体理性的博弈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以闽江流域为例,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指出,建立激励和约束融合机制是促使横向、纵向政府间由非合作博弈转向合作博弈的关键,也是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虚拟水战略视角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虚拟水战略实施过程中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基于经济学角度建立流域内各方利益主体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模型表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矛盾的存在将会导致"囚徒困境"与"智猪博弈"现象,从而造成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缺失,不利于虚拟水战略的顺利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生产模式及农业用水模式,在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与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同时,需要配套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会造成流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非合作博弈,通过设计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模式,有助于保障我国流域内虚拟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流域上下游之间利益博弈是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之一。流域上下游利益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保护博弈,从而使流域生态补偿陷入集体理性的矛盾。利用前景理论对上下游的收益和支出进行分析,考虑到上下游保护和补偿时的心理状态,从补偿时机、补偿方式等方面对补偿机制的构建提出建议,以促进流域上下游的共同发展。流域上下游的利益主体是有限理性个体,除了采用传统的经济补偿外,还应当注意补偿时机的选择、不同阶段补偿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通过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实践,结合流域自然地理、区域特征、上下游产业结构等特点以及利益相关方诉求,构建永定河流域横向水生态补偿框架,明确补偿要素、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综合考虑补偿事项特点、补偿资金利用效率等因素,提出以流域四省(直辖市)为补偿主体"量质并重""双向动态"补偿机制,并建议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为其他流域跨区域横向水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7.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导致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应遵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责权利相统一、分类解决、公平合理、政府主导原则。国家作为对其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补偿主体,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该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自然形成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区治理、因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区域发展机会损失等进行生态补偿。流域上下游之间可通过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途径进行生态补偿。开发建设项目作为对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应对其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等给予全额补偿。  相似文献   

8.
正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发改委、环保厅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流域上下游市级政府按照"谁获益,谁补偿""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推进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方案,自治区财政将通过积极对接中央财政支持、本级财政整合资金给予引导支持,建立长效机制。2020年全区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9.
刘丹  赵亮  张锐  张挺东 《人民长江》2019,50(1):35-38
流域生态补偿是一项以经济手段来调动各方治水积极性、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创新水环境管理方式,在全省实行跨界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对促进全省水环境改善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梳理、总结山西省2009年以来实施的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政策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中对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方面的要求,同时借鉴辽宁、江苏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坚持"区际公平、权责对等"的原则,进一步围绕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标准、方式等关键要素开展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全省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方向和实施要求,优化建立了"上下游双向"横向生态补偿的山西省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以期能够为进一步提升山西省水环境管理水平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补偿型水权交易,培育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开展生态补偿型水权交易,通过水权交易方式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是建立市场化方式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落实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水环境治理体系,有助于调动流域上下游地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在深入研究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历程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观点,紧密结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需要,构建生态补偿型水权交易的实施框架,提出生态补偿型水权交易的实践路径,对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一种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的3种类型,即跨界流域生态补偿、跨界流域污染赔偿与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总结为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生态补偿和水源地保护的生态补偿2种方法。通过对已有实践和研究方法的总结,分析各种核算方法的内涵和特征,认为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适用于水体污染严重和跨界影响问题突出、上下游经济发展差距不大的流域,水源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适用于上下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水源地区域。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月18日,由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等四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建立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这标志着浙江省已率先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意见》的出台旨在贯彻落实财政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和《浙  相似文献   

13.
国内流域生态补偿已在我国部分地区试点,并取得良好成效。但目前仅适用于上下游结构的流域,在大部分左右岸分布的流域推行还有较大困难。通过智慧水环境平台强大的功能支撑,进一步厘清左右岸分布河道污染组成与分布情况,打破了生态补偿机制只能在流域上下游推行的桎梏,让生态补偿机制在上述地区得以推广,有效解决了类似区域内水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制度困局。  相似文献   

14.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应遵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责权利相统一、分类解决、公平合理、政府主导原则。国家作为对其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补偿主体,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该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自然形成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区治理、因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区域发展机会损失等进行生态补偿。开发建设项目作为对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应对其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等给予全额补偿。流域上下游之间可通过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途径进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5.
综述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进展,研究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中的生态补偿问题,设计跨界河湖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体系,包括生态补偿依据、补偿范围、补偿主体和客体、补偿模式、补偿标的和标准,提出跨界河湖治理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即,加快生态补偿立法和规划工作;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和生态补偿方式;完善生态补偿行政管理系统,健全生态补偿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以流域生态补偿实施框架与补偿模式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四种国内典型政府主导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并根据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分别探析四种模式在赤水河流域的适用性,以此构建赤水河流域最佳生态补偿模式。分析指出应当在赤水河流域内同时推行上下游政府间共同出资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流域稳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矛盾冲突及保障生态安全的有效办法。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背景下,基于强互惠主体理论,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了水资源生态开发利用时中央政府、当地政府、地方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诉求以及补偿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以存在复杂利益博弈关系的重庆市万州区水资源开发为案例开展实证分析,对三者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与影响因素进行了SD仿真模拟和深入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央与当地政府的博弈中,中央通过提高生态补偿资金与政策支持水平,会使得博弈更快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在当地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博弈中,政府征收较少的资源环境税会促使污染企业积极治理,减少排污量;(3)运用系统动力学验证了万州区水资源各利益主体行为规律与演化结果的一致性。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补偿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长效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上下游生存权与发展权矛盾、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目前,全国首个跨界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进入到第三轮,仍面临着如何向长效机制转化的难题.通过对生态补偿的理论框架、实践过程与效益的研究,分析了生态补偿的运转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基于共享共建理论的流...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跨区域政府协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协同治理成为实施该战略的关键抓手.在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征、治理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普遍存在"跨界治理"权限不清、第三方治理参与度低、自然因素复杂、经济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流域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黄河流域跨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及发展路径,即...  相似文献   

20.
张栋 《人民黄河》2022,44(1):10-14
为了完善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明确理论定位以指导制度实践,以相关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从法律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制度基础及其理论特性,基于横向生态补偿的市场性、多元性特征对相关制度安排进行综合对照评价。结果表明:相较于具有补偿性、规制性等公法特征的纵向生态补偿,横向生态补偿主要体现出交易性、市场性等私法特征。现行制度安排对横向生态补偿的真实生态价值衡量机制有待完善,多元化、市场化导向缺乏制度补充,横向生态补偿法律关系尚待清晰合理地界定。因此,针对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应进一步还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价值内涵,以市场机制为导向,调整公法与私法在横向生态补偿中的介入范围,明确法律保障机制,形成去中心化和协同化、多元主体参与的契约式流域生态治理法律结构与包容性制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