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研究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品质成分动态变化规律,以广东客家小叶群体种-仙湖茶为原料,按摊青、杀青、揉捻、炒青、辉干等工艺制作炒青绿茶,对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内含物成分及香气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加工的进程,茶叶在制品含水率呈下降趋势,以“炒青”工序最为显著,含水率降至4.74%,降幅达91.63%;在“炒青”工序,茶叶生化成分含量变化最大: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值5.71%,水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小值35.85%,氨基酸含量达到最小值2.71%。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咖啡碱呈下降趋势,儿茶素总量及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茶多酚一致。香气组分以醇类物质为主,其中香叶醇、芳樟醇、二十八烷醇及叶绿醇等化合物在炒青绿茶不同阶段加工过程中占比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大。该研究揭示了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变化过程,可为优化客家炒青绿茶加工工艺与品质良好风味的形成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分析比较了炒青型和蒸青型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加工过程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在两种工艺加工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蒸青型针形茶大于炒青型针形茶;叶绿素含量在两种工艺加工过程中也呈下降趋势,但蒸青型针形茶的含量显著高于炒青型针形茶;两种工艺过程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GC/MS分析表明,两类针形名茶香气物质的组成十分接近,但香气含量炒青型针形名茶略高于蒸青型针形名茶;二者的香型相似率为0.98,香气类型相近。通过改善热风脱水和提香工艺,蒸青型针形名优绿茶可以达到炒青型针形名优绿茶的品质要求,并且色泽比炒青型针形名优绿茶更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不同海拔、不同品种"周宁高山云雾茶"绿茶为材料,通过生化成分和香气成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周宁绿茶主要水浸出物含量平均值为44.78%,黄酮含量为8.14 mg·g-1,茶多酚含量为13.66%,氨基酸含量为3.01%,咖啡碱含量为4.93%,酚氨比为4.47;检出已知香气成分172种,其中碳氢类51种,酯类48种,含氮类22种,醇类13种,酮类10种,醛类9种,杂氧类8种,含硫类5种,其他4种,酸类2种。不同海拔之间水浸出物含量均丰富,无显著差异(P>0.05);高海拔茶多酚含量极显著低于低海拔(P<0.01),中高海拔咖啡碱含量极显著低于低海拔(P<0.01),中海拔黄酮含量最高;不同海拔不同品种样品酚氨比值均适中,高海拔地区绿茶酚氨比极显著低于中低海拔(P<0.01)。中高海拔绿茶特征香气物质有茉莉酮、顺式-α法尼烯等,花果香显;低海拔绿茶特征香气物质为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反式-γ-丁香烯,带木质花香。乌龙茶品种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较高,特征香气物质为香叶醇、氧化芳樟醇,花香特征明显;菜茶品种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乌龙茶品种,特征香气物质为二甲基-壬三烯、三邻苯四烯、六甲基-十三烷、十六烷等,更具清新的嫩栗香。本文讨论了"周宁高山云雾茶"品质特征及不同海拔、品种间的特征差异,为栽培品种选择、栽培条件的改善、产品品质定位提升及标准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3个不同等级烘青绿茶的生化成分、感官品质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3种茶样中总黄酮、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利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1,1-dipheny-2-picryhydrazyl free radical, DPPH)法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 3个等级绿茶总黄酮、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显著(P<0.05),茶多酚随着茶样等级的降低而升高,咖啡碱的含量则相反,而氨基酸和黄酮是波动变化;不同等级绿茶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差异显著(P<0.05),且IC50随着等级的降低而下降;感官评价得分随着等级的降低而降低;3种茶的抗氧化活性与其茶多酚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咖啡碱的含量和感官审评得分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3个等级的炒青绿茶抗氧化性随着等级的降低而升高,且与其主要生化成分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贵州不同产区代表绿茶的品质特征及香气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贵州不同产区绿茶的品质差异及其主要香气组分,以贵州六大产茶区共12种代表性绿茶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其香气组成成分,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含量比较、香气活性值(OAV)、主成分分析共同筛选确定贵州绿茶的品质差异和主要贡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DB-17MS色谱柱与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头较为适合提取鉴定贵州绿茶的挥发性成分。12种贵州绿茶品质成分的平均含量为氨基酸4.37%、茶多酚16.81%、酚氨比3.88、水浸出物47.77%、可溶性糖3.19%、咖啡碱3.52%、总黄酮1.74%,体现贵州绿茶"嫩、鲜、浓、醇"特点。12种贵州绿茶共鉴定出75种香气物质,其中以碳氢化合物和醇类居多。结合PCA、OAV和含量比较3种方式筛选出31种香气成分是贵州绿茶显花香、果香、清香和栗香味的主要成因。黔南和黔中绿茶呈浓郁花果香的主要贡献成分有苄醇、茉莉酮、苯乙醇;金合欢烯等为黔北绿茶增添清甜香气特征;3-蒈烯使黔东南绿茶带松木香特征;2-哌啶酮、D-毕澄茄烯、水杨酸甲酯等使黔西南和黔西绿茶呈现香樟味、冬青油味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夏季日照绿茶的整体品质,采用循环滚炒(加工30 min)和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60 min和90 min)对夏季日照绿茶进行干燥,分别从感官审评、主要品质成分以及香气组成等方面对茶叶品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炒干条件下的夏季日照绿茶品质差异明显,其中采用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后的绿茶外形更紧结、色泽更润、汤色更绿,滋味无明显水闷气;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保留量更高(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是44.70%、16.00%、2.20%),且对叶绿素总量(0.27%)破坏程度低,具有高火香气的杂环化合物相对含量(1.61%)大幅减少。4种炒干处理的夏季日照绿茶被检测到38种共有香气成分,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的绿茶香气组分以酯类为主,其他3种炒制条件下的绿茶则以酸类为主。因此,在130 ℃的温度条件下,采用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可有效解决传统夏季日照绿茶存在的色香味形欠佳的品质问题。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复干技术在日照绿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用‘陕茶1号’春季一芽二叶新梢为原料,分别按照扁形茶、卷曲形茶、针形茶、兰花形茶和炒青工艺加工成绿茶,所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内含成分分析、香气组分分析和抗氧化能力分析,以确定‘陕茶1号’春季鲜叶原料加工绿茶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兰花形茶各内含成分适中协调,水浸出物含量为46.24%,氨基酸含量最高达4.22%,咖啡碱含量为4.54%,茶多酚含量为21.52%,酚氨比最低,叶绿素含量最高达2.15 mg/g,绿茶主要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达21.69%,感官品质最佳,其加工工艺是加工‘陕茶1号’春季一芽二叶新梢的最佳工艺;扁形茶感官品质及其主要香气物质含量仅次于兰花形茶,多酚类保留量最高,各内含成分也较协调,且抗氧化能力最强,其加工工艺也适合‘陕茶1号’春季一芽二叶新梢的加工。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明确襄阳绿茶品质特征,在感官审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香气的17种绿茶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色谱联用法及多元分析法,系统测定分析其滋味成分、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香型襄阳绿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总量是有显著差异的(P<0.05),氨基酸、咖啡碱、没食子酸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同时水浸出物、茶多酚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栗香型 > 嫩香型 > 清香型,而氨基酸含量,栗香型 < 嫩香型 < 清香型;不同香型绿茶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65种香气物质成分,包括醛类9种,酮类5种,醇类13种,烯类11种,芳香烃7种,酯类16种和其他类4种,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酯类化合物含量其次,含量较高的成分有芳樟醇、己酸顺式-3-己烯酯和香叶醇;进一步进行差异分析,发现顺-氧化芳樟醇、反-丁酸-3-己烯酯、顺-3-己烯异戊酸酯可作为嫩香型的特征挥发性性组分,6-十一酮、反-香叶基丙酮、δ-杜松烯可作为清香型的特征挥发性性组分,苯乙醇、桉树醇、α-法尼烯可作为栗香型的特征挥发性性组分。  相似文献   

9.
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从浙江省引进四川茶区的茶树良种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和制茶品质,以四川茶区主栽品种福选9号为对照,研究3 个引进品种春梢(1 芽1 叶) 所制绿茶的主要成分含量、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 3 个引进品种所制绿茶内含物质较丰富, 水浸出物含量范围为(41.96±1.65)%~(43.94±0.93)%;咖啡碱含量范围在(3.92±0.06)%~(4.47±0.12)%。氨基酸含量为(4.78±0.16)%~(5.71±0.30)%,均显著高于福选9号;茶多酚含量为(19.89±0.68)%~(23.95±1.73)%,儿茶素含量为(8.38±0.08)%~(13.25±0.18)%,均显著低于福选9号;酚氨比值范围在3.48~5.01,也低于福选9号,因此,3 个供试品种具有适制绿茶,且茶汤滋味鲜爽、苦涩味低的物质基础。在中茶108、中茶302茶样中,检出香气成分37 种,中茶102中检出香气成分38 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中茶108、中茶302所制的绿茶品质明显优于福选9号,中茶102则与福选9号品质相近。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名优绿茶理化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品种名优绿茶各理化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通过各组分与绿茶品种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不同绿茶品种的代表性成分,本文以安吉白茶、碧螺春、龙井三种不同品种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福林酚比色法、茚三酮比色法和GC-MS联用测定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以及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通过相对含量对三种名优绿茶进行识别。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绿茶理化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其中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对三种绿茶感官品质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酚氨比(r=-0.942)、抗坏血酸的相关性最为显著(r=0.955)。茶叶中的香气物质成分繁多复杂,且不同成分对茶叶的香气有不同的香气贡献。实验提取了20种共同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酮类和醛类化合物大部分具有花香和清香等香型特征,在绿茶成分中含量较高。因此,确定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和20种共同挥发性成分种物质作为与绿茶品质密切相关的"标识因子"。  相似文献   

11.
从感官审评、理化成分、香气成分等方面对4个规格的CTC红碎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红碎茶干茶色泽以棕褐、茶汤以红亮为主,滋味以浓、强、鲜为突出特点,香气类型为甜香,碎茶3号感官品质评分最高。各类理化成分含量在不同规格红碎茶中有显著差异,水浸出物、茶碱和儿茶素总量随颗粒减小而降低;碎茶3号茶多酚(25.68 mg/g)、咖啡碱(43.67 mg/g)和儿茶素总量(96.93 mg/g)含量最高,碎茶5号黄酮总量(20.30 mg/g)最高。GC-MS从4个规格红碎茶中检测到醇类(44.11%~51.84%)、酯类(15.31%~18.96%)、醛类(5.99%~11.56%)等9类共100种香气物质,共有香气成分21种;碎茶3号香气成分与其他规格差异最大,香气物质种类最为丰富;碎茶2号和末茶香气成分最接近,碎茶5号香气物质种类最少。通过分析,不同规格CTC红碎茶在感官审评、化学成分和香气成分方面各有差别,初步探明不同规格CTC红碎茶的品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季节红叶1号、红叶2号、丹妃三个红紫芽品种(系)为供试原料制成绿茶、白茶和红茶,通过茶叶品质分析及感官审评方法综合评价了红紫芽茶树品种(系)的茶类适制性。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系)制成的绿茶和白茶理化成分含量高于对应的红茶。绿茶中各理化成分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三季平均为4.24%~4.69%,而红茶则为3.54%~3.96%。氨基酸含量在白茶中高于绿茶和红茶,白茶中含量达3.40%以上,而红茶和绿茶中含量在3%左右。红紫芽绿茶中花青素含量夏季>秋季>春季,夏季含量为0.086%~0.115%;除了春季白茶检出痕量的花青素外,其余不同季节的白茶和红茶均未检出花青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白茶普遍具有优雅、浓郁的花香或果香,滋味甜醇鲜爽的特点;红茶普遍具有甜香浓郁、滋味甜醇鲜爽的特点;绿茶品质成分丰富,汤色呈红紫色。研究认为,红紫芽茶更适合制作红茶和白茶,而制成的绿茶则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特异茶饮进行推广。本研究为红紫芽茶的深入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中国工夫红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特征,建立茶汤滋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对17 个国内主产茶区工夫红茶的多酚类、氨基酸、茶色素类、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工夫红茶的品质成分组成与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是主要的品质成分,茶黄素和茶红素之和与茶褐素的比值为1.05~1.12,是其滋味鲜醇、汤色红亮的物质基础;英红、海红、信阳红、宜红、越红、黔红和祁红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均高于4%,是其茶汤甜醇滋味的重要物质基础;黄酮在大叶种红茶(滇红、英红和海红)中的质量分数较高且大于2.7%。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尤其是呈现甜香、花香的萜烯醇含量较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该预测模型对红茶滋味品质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为相似,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35;茶黄素和茶多酚含量是进行工夫红茶品质分析的重要指标。系统聚类分析显示闽红自为一类,滇红、英红和海红等大叶种红茶聚为一类,其他中小叶种红茶聚为一类。PLS-DA可将2 类不同品种工夫红茶明显区分,并获得8 种差异性指标,尤其是芳樟醇、香叶醇和己醛等,可作为区分大叶种和中小叶种工夫红茶的指标物质。该研究丰富了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基础理论,同时为红茶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重庆工夫红茶的品质特性,本实验以四川群体品种的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并按照重庆工夫红茶的制茶工艺进行加工,检测分析了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则是先升后降,最终趋于稳定,茶色素含量从萎凋至发酵结束均显著上升(p<0.05),此后也逐渐保持稳定。经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重庆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共检测到58种香气组分,其中醇类15种、酯类12种、萜烯类16种、醛类5种、酮类5种、其它组分5种,且醇类(23.52%~52.08%)和酯类(29.29%~61.73%)的相对含量均远高于其他类型组分;此外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2.87%~21.36%)、香叶醇(1.92%~15.14%)、苯乙醇(4.83%~7.11%)、脱氢芳樟醇(0.24%~5.16%)、水杨酸甲酯(11.44%~56.25%)、δ-杜松烯(0.62%~4.56%)等,且重庆工夫红茶的香型可能属于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占优势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宝庆桂丁绿茶的品质并建立其评价体系,本研究选取30份宝庆桂丁绿茶样品,对感官品质进行评定,并测定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生化成分的含量和儿茶素组成.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宝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