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筛选沙门氏菌检验用培养基的质控菌株,为GB 4789.28—2013标准的修订和企业培养基的质控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GB 4789.28中规定的菌株及从食品中分离的9株沙门氏菌,分别为纽波特沙门氏菌、婴儿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布里丹沙门氏菌、科特布斯沙门氏菌、亚利桑那肠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阿贡纳沙门氏菌和鸭沙门氏菌,通过定量和半定量方法测试10种不同品牌的RV肉汤、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和亚硫酸铋琼脂、HE琼脂、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分离培养基的生长率和选择性的差异,以评价市场现有培养基的质量差异及GB 4789.28—2013中所用的质控菌株是否能满足沙门氏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结果结果显示用同一株菌进行检测时,不同品牌的培养基的生长率和选择性存在差异,且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和亚利桑那肠沙门氏菌(Salmonella arizona)对培养基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结论 建议培养基生产企业及微生物实验室在培养基检验过程中,使用从食品中分离出的,对培养基质量要求高的质控菌株,同时质控方法应予以高度规范化,以保障检...  相似文献   

2.
使用麦芽浸粉琼脂、木糖醇、L-赖氨酸、脱氧胆酸钠等配置一种新型琼脂培养基,并与当前常用的牛肉膏琼脂培养基、乳糖胆盐琼脂培养基进行双盲比较,统计其假阴性率、假阳性率,推算其敏感度与特异性。结果表明,在150 mg/kg的检测中,观察组可以实现100%敏感度,其他2个参照组敏感度分别为98.0%和98.5%。在5 mg/kg的检测中,观察组可以实现83.5%的敏感度,其他2个参照组敏感度分别为51.5%和73.5%。空白培养皿的合计结果中,观察组假阳性率为4.0%,参照组A假阳性率为26.0%,参照组B假阳性率为18.0%。因此木糖醇氨酸脱氧胆盐琼脂培养基具有作为新型沙门氏菌培养基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两种方法对进出口食品中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的分辨力和应用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方法采用PFGE和MLST两种方法对进出口食品中分离得到的鼠伤寒及肠炎两种血清型共30株沙门氏菌进行分型研究。结果两种血清型共30株沙门氏菌经PFGE分型可得到23种型别,DI值为0.9563;鼠伤寒和肠炎两种血清型菌分别经PFGE分型,DI值分别为1.000和0.9048。MLST对30株沙门氏菌分型得到4种ST型,DI值为0.5793;鼠伤寒和肠炎两种血清型菌分别经MLST分型,DI值分别为0.2571和0.1333。结论 在分辨力方面,PFGE更适合于同一沙门氏菌血清型的分型,MLST则适合于不同沙门氏菌血清型间的分型。MLST在替代、补充血清型分型方面有潜在的优势,PFGE在溯源研究方面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4.
用改良CHALMERS培养基方法快速检测食品中乳酸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将国外八十年代先进的改良CHALMERS培养基方法,用于发酵乳和乳酸菌饮料中乳酸菌计数,并与MRS和LAB培养基方法进行了比较。从改良CHALMERS培养基分离到的菌落选择率为100%,MRS和LAB分别为82.55%和84.95%(x~2=26.98,p<0.05),改良CHALMERS培养基具有最佳选择性。由于这种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很特殊,使乳酸菌容易识别,无需再做额外的鉴定试验,这种新技术能用于快速简便地检测任何食品中乳酸菌。当食品中受到杂菌污染时,该方法尤其适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GB 4789.4-2010沙门氏菌检验标准,比较2种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培养基、亚硫酸铋琼脂培养基(BS)、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培养基(XLD)等4种常用分离培养基对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4种分离培养基对沙门氏菌的回收率和最低检出限的影响,添加柠檬酸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分离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样品间检测效果的比较,对不同培养基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2种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和XLD培养基的检测效果无差异,BS次之。结论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样品的污染程度选择单独或联合使用分离培养基,选择不同的前增菌培养时间,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食品作为人们生活的日常所需,必须要保证安全健康。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防腐剂等添加剂的使用是有相关规范和标准的。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好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工作尤为重要,同时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如免疫学新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分析法等,使微生物的检验周期逐渐缩短,提高了检测工作的准确性,所以控制好培养基的质量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7.
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系统回顾各种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综述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及进展。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免疫学技术近年来以其敏感、快速、特异性等特点在沙门氏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PCR与ELISA技术已应用于实际检测中。此外,本文还展望了今后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及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制均匀稳定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标准物质。方法 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含量为1.5-2.0×103 CFU /样品的菌球, 参照CNAS—GL29: 2010《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 随机抽取22件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将样品分别于-20、4、25、37 ℃条件下保藏, 对其储藏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进行评价, 并组织3家实验室进行协同标定, 再使用45件食品作为基质, 按照国标法检验鼠伤寒沙门氏菌标准物质的适用性。结果 对22件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F=1.986, 符合标准物质的要求。标准物质在?20 ℃保藏28 d, 复苏率为103.1%; 在4 ℃保藏28 d, 复苏率为102.0%; 在25 ℃保藏14 d或者37℃保藏7 d, 样品中菌含量仍保持在103 CFU/样品的水平, 说明样品的短期储藏稳定性、长期储藏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都符合要求。经3家实验室协同标定, 样品活菌含量均在103 CFU/样品水平, 生化鉴定结果均符合沙门氏菌的特征; 标准物质加入到45种食品基质中, 均可以检出沙门氏菌。结论 本研究所制备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储藏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均符合要求, 适用性良好, 可用于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结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其对于相关食品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食品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如果食品存在有关问题,会直接导致人们出现身体疾病,因此,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卫生。目前的食品检测中沙门氏菌是较为严重的致病细菌之一,所以,需要对食品进行沙门氏菌检测,检测方法主要为传统方法、ELISA法、免疫荧光标记法、PCR法、电阻抗测定法以及生物发光法等,全面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可为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近年来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的进行了综述,详细的介绍了目前常用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认为.传统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做出鉴定,但需要4~7 d的时间;以抗体为基础的ELISA方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将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且灵敏性高和特异性强: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技术由于灵敏、简单、快速和特异已被广泛用于沙门氏菌检测.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关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市2009-2011年旺兹沃斯沙门菌的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进行10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采用CLSI 2010年版标准判断结果;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中只有1株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甲氧苄啶和四环素耐药,其他菌株对这10种抗生素均敏感;6株旺兹沃斯沙门菌共产生5种PFGE带型,其中2株表现为同一PFGE型别.结论 2009-2011年旺兹沃斯沙门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部分菌株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药膳食疗养生文化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膳食疗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且在不断地得以丰富与发展。药膳食疗"未病先防"的思想与现代医学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契合,其"动态平衡"与"食饮有节"等原则,与现代营养学的膳食平衡原则相一致,对药膳食疗的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饮食文化和食品科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广昌 《食品科学》2009,30(3):11-20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也创造了最古老的农耕饮食文化。从神农尝百草开始,我国祖先以大无畏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尝遍各种生物,观察和研究了它们属性,并通过对饮食人群的健康和寿命等情况的广泛调查、分析和总结,终于于春秋战国时期就撰写成《黄帝内经》这部以饮食与
健康为主题的光辉巨著,这不仅奠定了我国辉煌的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必将成为“以人为本”的食品科学研究的光辉巨著。本文将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品科学研究的起源、现代科学基础及其对现代食品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介绍了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意义、核心内容及食品生产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必要性和程序。阐述了食品企业迎接生产必备条件的现场审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The “all‐natural” label is used extensive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many point‐of‐purchase locations, employed servers provide food samples and call out specific label information to influence consumers’ purchase decisions. Despite these ubiquitous practices, it is unclear what information is conveyed to consumers by the all‐natural label or how it impacts judgments of perceived food quality, nutritional content, and acceptance. We used a novel approach incorporating immersive technology to simulate a virtual in‐store sampling scenario where consumers were asked by a server to evaluate identical products with only one being labeled all‐natural. Another condition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the in‐store server additionally emphasizing the all‐natural status of one sample. Results indicated the all‐natural label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product quality and nutritional content, but not liking or willingness to pay, when compared to the regular sample. With the simple emphasis of the all‐natural claim by the in‐store server, these differences in quality and nutritional content became even more pronounced, and willingness to pa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an average of 8%.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a virtual setting consistent with making food purchases, an all‐natural front‐of‐pack label improves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oduct quality and nutritional content. In addition, information conveyed to consumers by employed servers has a further, substantial impact on these variables suggesting that consumer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social influence at the point of purchase.  相似文献   

17.
乳制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纷纷采取立法、行政、司法以及提高检验技术等多种措施,以提高乳及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近年来,我国进口乳及乳制品的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但由于国内外法规与标准检测指标差异,导致进口乳制品“安全风险难以发现”、出口乳制品“遭受贸易技术壁垒”事件频发。为维护我国进出口乳制品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亟需明确国内外乳制品法规与标准在检测指标方面的差异,提升检测方法的针对性和准确度。本文对我国乳制品的标准现状、我国与主要贸易国在乳制品质量与安全方面主要检测指标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中外乳制品法规、检测指标和限量值的不同,并对我国乳制品法规、检测指标及限量值等标准的改进给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全面科学地优化进出口乳及乳制品法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