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拉伸、冲击试验研究了10Ni5CrMoV钢热成型工艺,结果表明,10Ni5CrMoV钢900~920℃热成型后,进行调质处理,可以实现材料性能的恢复,满足材料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
测试了系列板厚10Ni5CrMoV钢的Z向的冲击功,对其断口形貌进行了SEM观察,采用TEM对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板厚的增加,钢板心部的M_(23)C_6析出相增大增多,导致Z向冲击功降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采用现有10Ni5CrMoV钢成分试制的100mm厚10Ni5CrMoV钢厚板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现有10Ni5CrMoV钢的成分完全能够保证其厚板的淬透性,厚板调质后可以获得均匀、细小的回火马氏体及贝氏体回火组织,其各项力学性能完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现有10Ni5CrMoV钢的成分完全适用于其厚板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针对屈服强度为785 MPa级别的调质态10Ni5Cr Mo V钢开展了系列应变幅的循环加载试验,并分析了循环应力应变特性,结果表明:循环塑性变形条件下表观弹性模量随应变幅的增大呈线性降低特点;循环塑性应变显著降低屈服强度,且屈服强度随应变幅的增大呈线性降低特点;塑性变形段的真应力和真应变塑性分量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描述循环应力应变关系的单对数强化弹塑性本构关系模型σ=σp+χ·lgεp,并建立了10Ni5Cr Mo V钢循环应力应变本构方程。  相似文献   

5.
从 3种不同厚度规格 (36mm ,5 0mm ,80mm )的 9Ni3CrMoV钢板中不同部位及不同方向取样 ,用圆试样测定了拉伸应力 应变曲线 ,计算了该钢的形变强化指数n值 ,研究了取样部位和取样方向对n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 ,试样取样部位和取样方向对n值的影响不大 ,9Ni3CrMoV钢的n值与屈强比σs/σb 及屈服强度σs 呈明显线性关系。在最大载荷下 ,9Ni3CrMoV钢的真应变εb 低于其形变强化指数n值 ,两者相差约 10 %。  相似文献   

6.
对低温韧性严重偏低的10CrNiCu钢板的成分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低的w(Mn)/w(C)比值、过多的非金属夹杂物、严重的混晶现象以及细小弥散的铜析出相是导致钢材低温脆性断裂的综合原因。  相似文献   

7.
X70管线钢焊接热影响区的局部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勇  刘敏 《材料工程》1999,(10):14-16,20
研究了热循环对X70管线钢焊接的热影响区低温脆性的影响及其断口特征,重点探讨了二次热循环对粗晶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峰温的提高,低温冲击韧性下降,峰温950℃时韧性最好,断口形貌为韧窝状;峰温1200℃和1360℃时韧性低于母材,发生脆化,断口形貌为解理状。粗晶区再经峰温950℃第二次热循环作用韧性提高,断口形貌转变为准解理状;再经780℃第二次热循环作用产生严重脆化,断口形貌为解理状,再经  相似文献   

8.
采用焊接热模拟试验方法,模拟980 MPa级10Ni8Cr Mo V高强钢焊接接头热影响区的不同区域,通过对不同线能量条件下不同区域的拉伸、冲击试验及各个区域的组织分析,研究了该钢模拟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该钢模拟热影响区粗晶区强度、塑性较基体显著降低;各区域低温冲击韧性随线能量的增大变化不明显,临界区韧性最低、为焊接接头的薄弱区域,粗晶区存在较多连续分布的奥氏体薄膜,是粗晶区低温冲击韧性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三轴疲劳加载试验后带有裂纹的10Ni5CrMoV钢T型焊接节点试样进行金相、硬度、断口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低合金高强钢10Ni5CrMoV的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有限元方法研究其对疲劳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0Ni5CrMoV钢的组织主要为回火索氏体,焊接接头有明显的分区界限,各区的硬度不同,断口呈现韧性断裂的形貌。进一步研究表明,热影响区硬度高于母材区和焊缝区,断口含有孔洞、夹杂等缺陷,裂纹扩展路径受组织和外力影响较大,疲劳寿命对应力集中比较敏感。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计算得到焊趾根部弯曲疲劳寿命,分析结果与试验有较好的吻合程度。因此,改善热处理工艺,改进结构设计,可以提高低合金高强钢10Ni5CrMoV的疲劳特性。  相似文献   

10.
10Ni2CrMoV钢焊接接头腐蚀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挂片和电化学测试试验,结合微观分析,比较了手工焊和埋弧焊工艺制备的10N i2CrMoV钢焊接接头的腐蚀特征,讨论了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工艺的焊接接头均以焊缝金属的耐蚀性最差,热影响区的耐蚀性最好;接头各区中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组织的差别,是导致接头各区耐蚀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埋弧焊接头的耐蚀性优于手工焊接头的,焊接过程中输入的线能量较高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对14Ni3CrMoV锻钢的回火脆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回火脆性可以通过对冲击试样断口观察、晶界腐蚀、透射电镜分析和俄歇电子能谱分析等方法来判断,该锻钢的回火脆性与磷在晶界的偏聚和连续第二相在晶界的析出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透射电镜 (TEM)研究了 1 4Ni3CrMoV锻钢正火 +回火后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 ,该钢在正火过程中形成的以贝氏体为主的组织在高温回火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碳化物大量析出 ,分布均匀 ,大部分仍保持一定的方向性 ,显示原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的位向。局部存在铁素体 +球化碳化物类组织。回火后没有发现块状残余奥氏体  相似文献   

13.
10Ni5CrMoV钢奥氏体焊缝接头熔合区马氏体带的显微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A507填充10Ni5CrMoV钢接头熔合区马氏体带的显微组织。"原位取样"TEM分析表明熔合区存在板条马氏体、孪晶马氏体、奥氏体、贝氏体和部分分解的板条马氏体混合组织;彩色金相显示熔合区存在马氏体和奥氏体混合组织;结合Schaeffler图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这种混合组织位于OM下熔合区后续熔化滞留层的马氏体带。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al change and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arse-grained heat-affected zones (CGHAZs) of the newly developed quenching, lamellarizing and tempering (QLT)-processed 9% Ni steel. The microscopic fracture behaviors of the various sub-zones within the HAZs including local brittle zone (LBZ) were estimated using simulated HAZ specimens. Both results of Charpy impact tests and in situ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observations on simulated CGHAZ specimens show that the inter-critically reheated coarse-grained HAZ (IC CGHAZ) is a primary LBZ of this steel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 but not at room temperature.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unlike in other studies, the cryogenic LBZ phenomenon of the IC CGHAZs cannot be explained simply by the amount of martensite–austenite (M–A) constituents, but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carbon contents in them. From all results obtained, a mechanism for microscopic toughness change among the CGHAZs is propos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10Ni5CrMoV钢低温冲击断裂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示波冲击试验方法,研究了10Ni5CrMoV钢在冲击断裂过程中各部分能量与温度的关系。在20℃~-100℃温度范围内,裂纹形成功(Ei)基本不变,裂纹扩展功(Ep)显示与总冲击功相一致的转变特征。在上平台,10Ni5CrMoV钢具有高的裂纹扩展功,Ep>100J;在转折区,钢的韧脆转变平缓。试验结果表明,Ep=Ei对应的温度可作为韧脆转折温度。本试验钢的韧脆转折温度低达-85℃,具有优良的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热模拟技术研究了液化天然气储罐用9Ni钢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转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9Ni钢经历热循环后的显微组织类型包括贝氏体和马氏体两种。低冷却速度条件下,9Ni钢经历热循环后的主要转变产物为贝氏体(包括粒状贝氏体和上贝氏体两种类型);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组织类型由粒状贝氏体向上贝氏体转化。高冷却速度条件下,经历热循环后的转变产物为马氏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