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介绍了75kg/m重轨的产品特点、孔型系统的选择、孔型设计特点、轧制、矫直、探伤、加工及淬火工艺。提出了减少轨底裂纹和解决不对称的方法。总结了“低速、低压、小弯曲半径、控制轨高”的矫直操作经验。制定了提高钢轨定尺率的质量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75kg/m重轨U27Mn的等温转变由线及连续冷却曲线试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将冷却速度控制在2-8℃/s之间可获得强度高、耐磨性好的珠光体。与60Kg/m重轨U74相比,在二者实物疲劳强度相近的情况下,U71Mn的承载能力较U74提高30%;在同样的冲击能量下,前者可承受的冲击次数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采用了Gleeble热模拟技术分析评定了包钢U74—60kg/m重轨钢的焊接性,结果发现无论采用铝热焊或闪光焊都可以得到从强度、疲劳、硬度和韧性等各方面都可接受的热影响区(HAZ)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在轧制60 kg/m重轨时,BD1轧制第三道次出现轧扭废钢的问题,经过现场跟踪与多方面分析,通过修改孔型尺寸,最终解决了轧扭废钢的生产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在轧制60 kg/m重轨时,BD1轧制第三道次出现轧扭废钢的问题,经过现场跟踪与多方面分析,通过修改孔型尺寸,最终解决了轧扭废钢的生产现象. 相似文献
9.
1990年1月,国家发布优质产品名单,轨梁厂生产的包钢牌60kg/m钢轨获国家金奖。 重型钢轨,是铁路的主要装备材料之一,往往决定并制约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 60kg/m钢轨,孕育于十年浩劫之中,1976年12月26日一举试轧成功。1984年4月,冶金部铁道部联合组织鉴定,同意正式转产。至1989年,产量已达101万吨。 60kg/m钢轨,除在包钢获奖外,还曾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评为内蒙 相似文献
10.
1、前言 据调查包钢轨梁厂1986年生产的60kg/m重轨探伤挑出率为3.42%(按支数),与国内重轨生产厂家相比差距很大,这不仅在经济上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重轨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降低重轨探伤挑出率是目前重轨生产中必须解决的大事。 针对这一问题,1987年我们对包钢生产 相似文献
11.
12.
13.
SiMnV低合金钢50 kg/m重轨在抚顺矿务局新屯地区小弯道(曲线半径R=140~180 m)铁路线上的铺轨试验证明,其耐磨性能良好,使用时间较长(已达37个月,仍在使用)。其寿命比中锰钢43 kg/m重轨提高4.93倍,是煤矿小弯道铁路线使用较好的重轨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包钢U_(74)钢轨的成分和性能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与国外同类碳素轨进行了对比,同时对883N/mm~2级的62Mn_2钢轨各部位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包钢U_(74)。钢轨的成分和性能均符合标准规定,强度余量较大,可适当降低碳当量以进一步改善韧、塑性。 2)与苏联和美国同级碳素轨相比,包钢U_(74)钢轨的强度和塑性稍好。 3)U_(74)和62Mn2钢轨的各个部位性能虽有一定差别,但均符合标准规定。 4)62Mn2钢轨是883N/mm~2级钢轨,其性能优于U_(74)。 相似文献
15.
16.
17.
文章概述了攀钢U71Mn75kg/m重轨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具有代表性的孔型设计、缓冷及矫直工艺特点;介绍了试生产钢轨的性能和实验室进行的性能测试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60kg/m重轨的轧制质量要求,将其轧制孔型系统由原采用5个轧形孔型系统改为6个轨形孔型系统,提高了60kg/m重轨的轧制质量,减少了断辊。 相似文献
20.
20 0 3年 10月 6日 ,攀钢利用连铸大方坯生产重轨成功。 9月 5日 ,攀钢三期工程重点项目—方坯连铸竣工投产。经过多方共同努力 ,截至 10月 7日 ,方坯连铸产量已超过 5万 t。攀钢在现有设备和工艺条件下 ,采用连铸大方坯成功轧制方、圆钢和线材后 ,一方面借鉴先前使用攀钢连铸圆坯试轧重轨的经验 ;另一方面着手打通大方坯浇铸重轨钢的生产工艺。 9月 2 5日 ,第一次利用连铸大方坯试轧重轨成功 ;10月 6日 ,利用 9炉 PD3连铸大方坯顺利轧成 6 0 kg/ m重轨。经检验 ,利用连铸大方坯轧出的这批重轨 ,基本达到了高速轨的质量要求 ,其表面质量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