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连铸连轧低氧铜杆和上引连铸无氧铜杆由于制造工艺的不同导致在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方面不同,最终体现在下道加工性能上。本文从拉制性能、退火性能和铜材的表面质量三方面对两种铜杆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电缆行业中使用量占主导地位的铜杆是连铸连轧的低氧铜杆和上引连铸的无氧铜杆;从低氧铜杆和无氧铜杆的电性能、氧的存在状态以及可拉性等方面,阐述了它们的差异,提请用户择优选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连铸连轧低氧铜杆和上引法或浸涂法的无氧铜杆在技术上或应用上旗鼓相当,但两种杆在组织上有区别,制线工艺也有所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微量稀土对上引法无氧铜杆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稀土一方面可提高上引法无氧铜杆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提高无氧铜杆的力学性能及电导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微量稀土对上引法无氧铜杆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稀土一方面可提高上引法无氧铜杆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提高无氧铜杆的力学性能及电导率。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微量稀土对上引法无氧铜杆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稀土一方面可提高上引法无氧铜杆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提高无氧铜杆的力学性能及电导率. 相似文献
7.
介绍采用“上引法”生产的无氧铜杆的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检测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实验表明所用探头满足现场使用的要求,能对产品质量作出可靠评价。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稀土添加剂在上引铸造无氧铜杆中的工艺试验,讨论了稀土添加剂在上引无氧铜杆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无氧铜细丝拉丝中间退火工艺进行了试验,并对其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走 速度和电压分别在600~700mm/min和25~25V范围内选取可以使产品获得最大的塑性指标和一定的强度匹配,并使金相组织趋向均匀。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上引铸造无氧铜杆中气孔和夹渣缺陷形成机理,介绍了通过向紫铜中加入一定量的废旧紫铜、利用RECu脱氧及利用精炼熔剂清除废旧紫铜中有害元素,以获得符合使用要求的无氧铜杆。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连续挤压无氧铜带制造技术,采用大型连续挤压设备、高精度可逆冷轧机、光亮退火炉等设备,经熔炼-上引连铸铜杆-连续挤压铜带坯-粗轧-精轧-退火-清洗后,生产出的无氧铜带,Cu+Ag的含量不小于99.99%,氧含量不大于0.0005%,电导率不小于58.58MS/m,抗拉强度为235MPa,伸长率为50.5%。 相似文献
12.
使用BAg72Cu钎料对TU2无氧铜与稀有金属铪(Hf)进行真空钎焊。借助金相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室温剪切试验等手段,分析了钎焊工艺参数(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钎焊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钎焊后获得的焊缝组织致密而连续,焊缝区均存在三个不同形貌的区域:铪侧的黑色区、中间花纹状Ag-Cu共晶区和铜侧的峰峦状或鹅卵石状铜基固溶体区。随着钎焊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焊缝中峰峦状或鹅卵石状组织越来越大,黑色区也越来越宽,而中间共晶区则减小。黑色带状区域中的Hf元素含量均大于4%,明显超过了相图中Hf在Ag、Cu中的饱和固溶度,说明该区域中不可能仅存在铜或银与铪的二元固溶体组织,有可能存在三元固溶体或含铪金属化合物。两种工艺参数均对接头的剪切破断应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无氧铜特定清洗液的溶液配方实验、腐蚀机制测定以及清洗液浓度表征,为实现无氧铜稳定清洗提出技术方案。方法采用铬酐和浓硫酸互配进行溶液配方实验并采用扫描电镜形貌和腐蚀速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铜浓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铜浓度和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六价铬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 60~80 g/L铬酐+40~60 m L/L硫酸+余量水的溶液清洗可以获得均一稳定的表面,其中铬酐发挥着氧化剂的作用,硫酸发挥着调整酸度的作用;适当的铜离子浓度对化学反应有促进作用,随着铜离子质量浓度增大至5 g/L以上,腐蚀动力减缓,腐蚀速率减慢。结论提出了无氧铜稳定清洗的合适浓度,得出了腐蚀机制及溶液特性的具体结果。 相似文献
14.
潜流式水平连续铸造坯锭-高精冷轧工艺生产无氧铜带材的关键工序是熔铸过程,它决定着无氧铜加工材的两个内在质量指标--致密度和氧含量.对铸造工艺来说,若参数匹配不妥,铸坯内会存在晶粒粗大、显微裂纹、缩孔、缩松、偏析等组织缺陷,使致密度降低,这也是冷加工报废的主要原因.通过连铸工艺参数的正交实验,建立了铸坯致密度与主要工艺参数之间的神经网络描述,网络模型与遗传算法结合对工艺参数的组合进行了优化,改善了铸坯的组织质量,提高了铸坯致密度. 相似文献
15.
结晶器是板坯连铸机的核心部件。掌握板坯在不同冷却水量条件下其内部的温度场分布情况以及铸坯在结晶器出口处温度与冷却水量的关系,对优化工艺参数、提高铸坯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以某铜加工厂连铸机为研究对象,通过ESI PROCAST专业铸造软件对其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究冷却水量大小对温度场及凝固场的影响,得出冷却水量越大,温度降低越快,凝固越快的结论;通过MATLAB拟合函数,找出铸坯在结晶器出口处温度与冷却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某铜加工厂无氧铜水平连铸机列实验结果为依据,利用PROCAST对无氧铜薄铸坯水平连铸过程二冷区位置及冷却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低结晶器冷却水量,加入二冷区有利于在减小热应力的同时满足该铜加工厂对铸坯出结晶器后的温度要求;二冷区的冷却水量越大,铸坯最终趋于稳定时的温度越低;因出结晶器后为空冷,二冷区位置不同对铸坯出结晶器后温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As-annealed, 2.47 mm ETP copper wire was drawn in five passes to 1.45 mm using carbide dies with nominal included angles of 8, 16 and 24 degrees. A single die, low speed drawing block was used, and the lubricant was fat-based and water soluble. Annealing was undertaken in a box furnace, for six minutes at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185 to 230°C. Annealing response and texture evolution were assessed by way of tensile tests, microhardness measurements and x-ray diffraction. Redundant strain accumulation was projected by way of deformation zone geometry, or Δ, analysis. The as-drawn wire reveals volumes of (111) and (200) fiber texture,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volume of essentially randomly oriented grain structure. The ratio of (111) to (200) texture decreases as die angle increases. Increases in die angle and related redundant strai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andom orientation and reduce the sharpness of the (111) and (200) texture components. Increases in die angle and related redundant strain also lower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 range and cause non-uniform recrystallization, presumably due to redundant strain and texture gradients. The as-annealed 1.45 mm wire displays a large volume of randomly oriented grain structure for all three die angles. In the case of the as-annealed wire, increases in die angle are associable with a decrease in the volume percent of (111) fiber texture, a decrease in the sharpness of the (200) fiber texture, and an increase in randomly oriented grai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世界热加工行业中设计和生产智能化 ,产品精密化和生产过程环保化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无氧化热加工车间的构想 ,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