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重庆地区地铁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模拟小净距隧道在软土沉积岩复合地层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模式以及环境响应的变化,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小净距隧道在复合地层施工过程中围岩及隧道的应变特征。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在复合地层中进行浅埋小净距隧道施工时,回填土层的厚度对施工过程有重要影响;薄回填土沉积岩复合地层下隧道施工的措施简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小;厚回填土沉积岩复合地层下隧道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严重。现场实际工程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对回填土的注浆能大大减少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小导管和管棚的作用对拱顶沉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砂卵石富水地层注浆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杨海鸿 《山西建筑》2007,33(7):333-334
结合工程概况,介绍了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PBA”洞桩法的施工方法,指出了砂卵石地层中进行导洞开挖的施工难点,并对超前小导管注浆的设计与施工过程进行了阐述,以达到加固地层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盾构隧道的施工会引起周边地层的沉降和位移,从而对周边建构筑物产生影响,因此在项目实施前通常要对隧道开挖的影响进行评估。依托浙江宁波某在建管廊盾构工程项目,利用MIDAS GTS商业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盾构隧道临近既有电力工作井施工过程,通过改变周边地层(等代层)刚度反映盾构施工扰动。数值分析研究表明,地层损失率对电力井的内力变形影响非常显著,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加,电力井最大沉降量、电力井壁最大应力、底板最大应力呈显著增加趋势。结合当地相关文献资料,推算盾构施工使电力工作井产生的最大沉降值为4mm,最大差异沉降为0.00032,最大应力增量为453kPa。预测结果表明,盾构隧道的掘进对电力工作井的影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在施工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监控量测方案,需要密切关注电力工作井与盾构隧道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4.
管幕工法是一种新型的筑造大断面地下空间的施工方法。以太原市迎泽大街下穿火车站通道工程为例,研究了在软土地层中小直径管幕快速施工技术——单螺旋钻出土双管顶进施工技术,着重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双钢管组装、首组钢管制作、双钢管顶进、导向、纠偏等关键技术,并对管幕施工过程中地表变形进行监测,对顶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法施工效率提高1倍;(2)对地层扰动小,地表最大变形满足了高速铁路沉降要求,管幕轴线最大施工误小,满足顶进精度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章潮德 《福建建筑》2003,(B11):34-36
以典型工程实例证明在闽西页岩残积土层中采用小截面静压预制砼桩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并针对试桩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总结出对局部深厚非坚硬地层与浅埋坚硬地层在施工配桩和终压力控制等方面应采取的预先应对措施,以便掌握设计、施工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吕科验 《建筑》2009,(5):50-52
本文介绍了复杂地层条件下的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通过认真分析地层,制订合理设计方案,加强信息化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或施工工艺,确保深基坑和周边条件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即将开工的上海苏州河段深隧地下连续墙深度达到110 m,创国内软土地层施工之最,其成槽稳定性面临极大挑战。本文采用数值计算分析软件,针对已经在宁波施工成功的77 m深地下连续墙试验槽段,建立有限差分数值模型,对比分析宁波和上海超深地下连续墙在两地不同土层下成槽过程的稳定与变形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槽壁侧向位移方面,地下连续墙泥浆护壁成槽开挖和混凝土浇筑阶段,上海宁波两种地层的槽壁侧向位移最大值基本接近,但是上海地层整体较宁波地层要小;在地表沉降方面,地下连续墙泥浆护壁阶段,上海地区地层最大沉降量较宁波地区要小。混凝土浇筑阶段,上海地层隆起则要略大于宁波地层。  相似文献   

8.
基于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电力隧道上穿地铁10号线国贸站—金台夕照站区间工程进行了施工阶段计算分析,着重分析了浅埋暗挖法施工过程中采用地表深层注浆和超前小导管注浆组合加固措施时,上穿施工对地表沉降和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建电力隧道上穿施工过程中,地表发生沉降,下部既有隧道以上浮变形为主。采用组合地层加固措施后,地表和既有隧道产生的变形显著减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计算结果和现场实测数据吻合程度较好,说明设计的组合地层加固方案可以有效控制浅埋暗挖法隧道上穿施工过程中的地层沉降和既有隧道变形,对实际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光耀 《山西建筑》2005,31(19):125-126
结合北京地铁某站小导管注浆施工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小导管加工及安装工艺流程,并提出了在富水大粒径砂卵石地层中设计和施工小导管应注意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夏常远 《建筑机械》2022,(4):70-72+77
伴随城市地铁的快速建设,隧道盾构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刀具作为隧道掘进的执行部件,其使用寿命对掘进效率具有直接影响。本文结合某地铁施工,综合复合地层的地层分布及地层条件,确定硬质地层对掘进面物理特性的影响。基于不同的单一地层条件下刀盘的合理转速,提出了复合地层隧道施工中刀盘转速的确定方法。通过对掘进机工作中刀盘扭矩变化情况的监测,提前调节刀盘转速。该方法可有效降低盾构在复合地层施工过程中的刀盘磨损速度,延长刀盘使用寿命,提高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铁苏州街站为暗挖洞室,跨度大、地质条件差(穿越地层粘结力弱、地层自稳力差,承载力低、开挖后变形快,稍有不慎极易产生坍塌或出现大的下沉),同时在车站施工影响范围内有多座重要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增加了施工难度。为确保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线及施工本身安全,及时掌握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和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需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  相似文献   

12.
渝怀铁路彭水隧道出口大跨段施工方案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雷升祥  周晓军 《地下空间》2002,22(3):191-196
对渝怀铁路彭水隧道出口段大跨度隧道,采用中壁法和下导坑超前台阶法两种不同施工方法开挖过程的二维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了两种开挖方式下引起的地层沉降、隧道围岩塑性区、隧道衬砌内力以及拱顶下沉的变化特点,结果得出采用下导坑超前台阶法施工要比中壁法安全,因此该大垮度隧道宜采用下导坑超前台阶法施工。  相似文献   

13.
PBA工法利用小导洞洞群技术,施工快捷、灵活、安全。小导洞施工对周边环境干扰小,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相对较小,施工技术成熟,安全性高。本文结合北京地铁7号线磁器口站工程实例,对小导洞开挖施工进行计算机模拟,以期为PBA工法提供地层沉降分析方面的理论支撑。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施工过程中合理选择小导洞的开挖顺序,先跳作上层导洞,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层沉降,保障施工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实际工程背景,对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施工过程中采用水平旋喷桩加固地层的施工方案进行了设计,该方案中包含了对施工过程中对水平旋喷桩成桩直径的预测方法,为旋喷桩施工过程中控制和调整桩体直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中采用FLAC3D软件对不加固和水平旋喷桩加固后地层竖向变形、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化和地层塑性区进行了数值计算。对比不加固和加固后地层变形结果发现,采用文中的水平旋喷桩加固措施能大幅度提高高铁铁路下方地层的承载能力,并能有效的控制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过程中的地层沉降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姗姗 《建筑知识》2014,(2):486-487
本文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12标施工环境出发,提出了盾构施工同步注浆厚浆的应用,通过配比、比重、流动性的试验和施工过程中对地层变形、管线变形和周围房屋沉降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在铜川路站施工中,采用深基坑疏干降水和减压降水施工技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建筑技术开发》2012,(7):86-86
由中铁二局一公司在风积沙隧道施工过程中,系统研究了风积沙隧道围岩力学特性、地层动态施工力学行为、支护及施工控制技术、施工风险识别、评估技术,最终揭示了风积沙地层隧道的开挖变形机理,构建了风积沙隧道完整的施工技术体系,即在以水平旋喷咬合桩、竖直旋喷桩和小导管相结合的综合超前支护体系下,采用预留大核心土台阶法的开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隧道在开挖过程中会扰动地层,对建筑物产生沉降等影响。文中基于重庆市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穿越某建筑物的实际问题,采用Midas-GTS软件建立模型,研究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位移和内力变化问题,发现采用小导管注浆可有效控制地表变形和建筑物沉降。  相似文献   

18.
由于城市环境较为复杂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地层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盾构施工带来了新的要求。为了让隧道施工能够顺畅进行就需要保证盾构可匹配复杂地质环境,同时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对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供以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桩基施工过程,结合工程地质勘察,建立地层三维地质模型,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对每根桩所穿过的地层和进入持力层厚度进行可视化的信息查询、管理,以保证桩基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铁施工将是未来地下工程的发展趋势。在遍布各种既有建筑的地层中实施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是决定地铁施工质量的关键。对城市已有建筑物下地铁施工的质量控制和变形规律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应用价值。本文以西安地铁工程二号线小寨区间隧道下穿人行天桥工程为背景,通过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了既有建筑在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及运营安全。同时对相关地层的沉降规律的研究也为城市地铁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