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黄土介质特有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发育性质,使黄土包气带水分入渗过程具有与其它均匀土壤的非饱和水分运动不同的特征.通过试验场黄土包气带水分入渗试验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分析,说明非饱和条件下黄土介质中的垂直节理对水分入渗几乎不起作用,而大孔隙对水分入渗起着显著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土介质特有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发育性质 ,使黄土包气带水分入渗过程具有与其它均匀土壤的非饱和水分运动不同的特征。通过试验场黄土包气带水分入渗试验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分析 ,说明非饱和条件下黄土介质中的垂直节理对水分入渗几乎不起作用 ,而大孔隙对水分入渗起着显著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3.
野外试验场黄土的理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本实验为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浅地层处置安全评价提供现场土壤的物理化学参数。采样深度在0.5-9.1m范围内,每个样品进行10项测定;矿物组成,粒度分布、密度、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渗透系数、阳离子交换容量、含水量。  相似文献   

4.
野外试验场场址土壤蒸发量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野外试验场场址由地表向地下土壤渗入的水量,必须计算场址的地表蒸发量。在野外试验场安装了环境气象自然监装置,每10分钟自动记录一次监测数据,观测历时二年多。将所获取和气象数据和有关参数用Penman法,能量平衡法,失窃代法和湍流相关法四种方法计算了土壤蒸发量,计算结果表明,试验场址的土壤年蒸发量与降水量基本一致,在400-600mm/a之间。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野外试验场场址由地表向地下土壤渗入的水量,必须计算场址的地表蒸发量.在野外试验场安装了环境气象自动监测装置,每10分钟自动记录一次监测数据,观测历时二年多.将所获取的气象数据和有关参数用Penman法、能量平衡法、迭代法和湍流相关法四种方法计算了土壤蒸发量,计算结果表明,试验场址的土壤年蒸发量与降水量基本一致,在400~600mm/a之间.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野外试验场场址由地表向地下土壤渗入的水量 ,必须计算场址的地表蒸发量。在野外试验场安装了环境气象自动监测装置 ,每 10分钟自动记录一次监测数据 ,观测历时二年多。将所获取的气象数据和有关参数用 Penman法、能量平衡法、迭代法和湍流相关法四种方法计算了土壤蒸发量 ,计算结果表明 ,试验场址的土壤年蒸发量与降水量基本一致 ,在 4 0 0~ 6 0 0 mm/ a之间。  相似文献   

7.
野外试验场包气带的土壤结构及渗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本院野外试验场包气带土壤结构和渗透性参数实验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一套简便实用的包气带土芯采样装置,针对实际采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采采装置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黄土包气带中放射性核素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二维迁移,在野外试验场的C坑和F坑进行了取样测量。将^85Sr、^134Cs和^60Co三种核素与黄土均匀混合,制成示踪源,埋置于坑底中心位置,距地表1m,两坑示踪源匀为φ5.5cm*0.6cm。  相似文献   

10.
包气带黄土介质中核素迁移的双峰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天伟  郭志明  郭谦 《核技术》2002,25(4):261-266
从理论上对引起核素在包气带迁移实验中的双峰现象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计算结果说明离子交换作用不会导致双峰现象;分别以稳定核素Sr、Nd、Ce为示踪剂,再次进行了野外现象包气带实验,最终结果表明源项介质同黄土介质的分配系数Kd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出现双峰现象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为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浅地层处置安全评价提供现场土壤的物理化学参数。采样深度在 0 .5~ 9.1m范围内 ,每个样品进行 10项测定 :矿物组成、粒度分布、密度、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渗透系数、阳离子交换容量、含水量。采样区植物根系发育良好 ,在 0 .55~ 2 m处发现洞穴。土壤颗粒的矿物组成以长石 (~ 4 0 % )和石英石 (~ 2 7% )为主。化学组成的主要成分为 Si O2 (~ 6 0 % )、Al2 O3(~ 11% )和 Fe2 O3 (~ 3.2 % )。土壤颗粒组分以 0 .2~ 0 .0 2 mm为主 (约 50~ 70 % )。该土为砂质粘壤土 ,p H=8左右 ,土壤的干容重为 1.2 7~ 1.4 8t/m3 ,总孔隙度为 50 %左右 ,渗透系数在 (0 .92~ 4 .3)× 10 -4 cm/s之间 ,阳离子交换容量为 12 .17~ 2 8.2 6 meq/10 0 g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为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浅地层处置安全评价提供现场土壤的物理化学参数.采样深度在0.5~9.1m范围内,每个样品进行10项测定:矿物组成、粒度分布、密度、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渗透系数、阳离子交换容量、含水量.采样区植物根系发育良好,在0.55~2m处发现洞穴.土壤颗粒的矿物组成以长石(~40%)和石英石(~27%)为主.化学组成的主要成分为SiO2(~60%)、AlO3(~1l%)和Fe2O3(~3.2%).土壤颗粒组分以0.2~0.02mm为主(约50~70%).该土为砂质粘壤土,pH=8左右,土壤的干容重为1.27~1.48t/m3,总孔隙度为50%左右,渗透系数在(0.92~4.3)×10-4cm/s之间,阳离子交换容量为12.17~28.26meq/100g.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本院野外试验场包气带土壤结构和渗透性参数实验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剖面的土壤不均匀程度较高,平均不均匀系数为14.7;饱水渗透系数在垂直与水平两主轴方向离心率在0.65~1.00之间,剖面各层平均离心率为0.93,故从地下水动力学角度看,该包气带土壤可认为是各向同性介质;而不同土壤层渗透系数之间有明显差异,故整个包气带为非均质.饱水渗透系数在剖面的上、下段大,中段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在核素迁移试验现场进行的黄土包气带水分运移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果。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建有一座 9.0 m深的负压计观测竖井和二个 2 8.0 m深的中子仪测管。分别采用 WM- 1型负压计系统和 IHiii型土壤中子水分仪测量黄土剖面的基质势和含水量。一组负压计和中子仪测管在天然条件下测量 ,连续观测 2年多 ,用于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另一组测量停止淹灌后的水分再分配过程 ,连续观测 7个月 ,用于非饱和渗透系数测定。结果表明 :(1)降雨入渗主要影响深度、蒸发影响深度在 1.0 m以上 ;(2 )水分运移可分为 4个带 :1.0 m深度以上为强交替带 ,含水量、水势和水势梯度随时间变化快、变幅大 ,液态水的运移比较明显 ;1.0~ 7.2 m深度上为含水量和水势随时间变化小的弱交替带 ,除黄土颗粒大小变化较大的深度处 ,一般来说 ,水势梯度方向单向向下 ,其中 :含水量和水势在 1.0~ 1.6 m深度上随时间变化较大 ,液态水的运移也比较明显 ;在 5.0~ 7.2 m深度上 ,水分变化很小 ,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液态水的运移很不明显 ,微弱的热水汽扩散显现出来 ;在 7.2~ 2 3.0 m深度上 ,含水量除在黄土 -古土壤 -钙质结核层组合交界处有变化外 ,其余则基本保持与黄土颗粒大小变化相对应的稳定状态 ,为水分运移的传递带 ;2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