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猛  姚梅  李瑞 《治淮》2024,(3):74-75+82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农业涝渍灾害频发的地区。根据区域降水特点、土壤特性、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分析淮北地区农田涝渍形成的原因,回顾多年来的农田涝渍治理历史,总结治理工作经验,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涝渍灾害是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地面水过多,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就产生涝灾;当地下水位过高,上升毛管水达到根系吸水层的范围,就产生渍害。黑龙江省涝渍灾害次数频繁.受灾面积大且分布广,减产幅度大.因此.研究涝渍灾害发生的规律及成因,做好水利合理规划.开展防涝防演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保证农业高产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1998年我省嫩江、松花江中上游发生特大洪灾,使广 大地区发生严重涝渍灾害,为此,涝渍耕地治理成为我省“救灾重建”一项重大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科技攻关,提出灾区涝渍耕地治理应治渍为标准,因地制宜组装“沟管洞缝”,分步实施,并注意除害与兴利结合。在有条件地区再组装“池闸井机”,终成“挡引、排灌、降蓄、采补、水补、水早、种养”一体化工程,使这个“救灾重建”有新起点,达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涝渍地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江平原沼泽化土地的涝渍现象,在试验区采取以“旱、稻、草”三元结构模式,实施明沟及暗管结合排水,进行以稻治涝,对草原涝渍地治理,效果明显.排出地表积水,降低了地下水位,改良了草原植被群落,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国营垦区治涝效益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江平原国营垦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多年来涝渍灾害给垦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偏低和土地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垦区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科研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各种有效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对涝渍灾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扩大了规模效益,创造了生态效益,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垦区涝渍治理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分析宿州市沱河流域涝渍灾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治理涝渍灾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的涝渍灾害发生在排水欠佳的五大盆地中的低洼地区,受降水、沥水或洪水侵袭,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长期处于水分过多状态,造成作物减产,具有旱中有涝,先旱后涝,旱涝交错和局地性涝渍的特点。全省有易渍面积655.48k(hm ̄2),在万亩以上自流灌区中受涝渍危害的耕地面积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31%,1949年以来,全省受涝渍灾害面积1814.93k(hm ̄2)。干旱是山西省工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在防治涝渍灾害中,必须从治旱着眼,不能片面强调洼地排水,要从加强水土保持,减轻洪水突发性着手,以井灌井排为核心,建立排水系统,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涝渍盐碱下湿地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灾区涝渍耕地 ,主要有低湿耕地 (江河谷地、漫滩及三江平原 )、坡湿地 (北安、九三等丘陵、漫岗、高平原 )、盐碱地 (大庆等一带 )。灾后重建 ,进行涝渍治理 ,是灾区恢复生产至关重要的大事。按国家要求 ,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 ,如何进行涝渍治理 ,根据从“六五”至今的国家科技三江平原低湿耕地综合治理的“攻关技术”和工作经验 ,现从水利角度提出以下观点 ,仅供参考。首先 ,灾区涝渍耕地治理 ,也要遵循一般治理原则 ,即应采取工程、农业、生物措施综合治理。工程治理一般坚持四大原则 ,做到内外分开、高低分开、水旱分开、地上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分析总结益阳市2004年7月18日涝渍灾害着手,对当前湖区垸内涝渍灾害的防治进行探索思考,提出了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淮北平原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 损失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淮北平原除涝减灾综合治理与规划中缺乏主要农作物受涝损失调查与评估基础资料的实 际问题,于2010年9月初区域降雨成灾之际,对受涝区进行主要农作物受涝经济损失调查。依据实 地调研成果,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推求了不同耕地类型不同暴雨强度下的受涝损失率,在此基础上实现 了对淮北平原受涝经济损失的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11.
介绍江西竹宜春城区暴雨洪涝灾害,分析了宜春城区洪涝灾害的成因,对宜春城区防洪排涝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主要生态类型耗水分析和水分盈亏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SEBAL模型并集成MODIS卫星数据,计算了三江平原2006年生长季5—10月的地表蒸散量,结合降水量数据,借助GIS技术对主要生态类型的耗水和水分盈亏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森林、湿地、旱田和水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的耗水量分别为697.14、562.21、486.17和523.52mm,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量大于其他生态系统;从2006年生长季总体来看,三江平原北部和中部区域耗水量要小于降水量,东部、南部和西部则相反。森林、湿地、水田和旱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水分盈亏量平均值分别为-193.46、-23.38、-1.86和37.59mm;从湿地、水田和旱田的水分盈亏情况对比来看,湿地开垦为水田比湿地开垦为旱田更适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对于农作物来说,从整个生长季来看三江平原降雨量可以基本满足地表蒸散的需求,但是时空不匹配,在特定的月份上,会出现干旱。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河池山区厍年的洪涝灾害情况,总结洪涝灾害的特点,分析形成洪涝灾害的成因,提出防御洪涝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个农场(地区)只要通过一条或几条地下水动态曲线分析,就可以掌握农场地下水开发是否合理,水资源开发是否可持续及开发利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说明对地下水位长期观测及资料积累与整理分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江汉平原人类活动与洪涝灾害的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与洪涝灾害易损度指标体系,以江汉平原19个县(市)为统计单元,运用数学模型对各单元的人类活动强度及洪涝灾害易损度进行定量评估,然后利用ArcGIS对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洪涝灾害易损度进行空间耦合分析并划分等级,结果表明:二者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江汉平原人类活动的致灾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SEBAL模型和MODIS的MOD11A1、MOD13A2、MOD43B3产品计算了2006年生长季5-9月三江平原地表蒸散量,并且结合降水量数据,借助GIS技术对主要生态类型的耗水和水分盈亏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湿地、旱田和水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的耗水量分别为697.14、562.21、486.17和523.52mm,在本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量大于其他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总体来看,三江平原北部和中部区域耗水量要小于降水量;东部、南部和西部则相反。森林、湿地、水田和旱田生态系统在06年生长季水分盈亏量平均值分别为-193.46、-23.38、-1.86和37.59mm;从湿地、水田和旱田的水分盈亏情况对比来看,湿地开垦为水田比湿地开垦为旱田更适应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对于农作物来说,从整个生长季来看三江平原降雨量可以基本满足地表蒸散的需求,但是时空不匹配,在特定的月份上,会出现干旱。  相似文献   

17.
东苕溪流域“08·11”洪水成因分析及减灾防御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中国水利》2010,(3):50-52
余杭区在防御东苕溪"8·11"洪水过程中采取了非常规的爆破方法,取得了成功,也引起了国家防总和各界媒体的关注。通过对此次洪水的成因、过程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主要还是运用非工程措施,更多地关注防汛制度、预案的完善落实,更大程度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因素,不断提高东苕溪流域的防洪防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估与分析研究对于区域水利规划和水资源管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三江平原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为了定量研究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态势,运用基于变异系数和相对熵改进的TOPSIS方法,对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1984-2011年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东北部地区较高,西南部地区较低;2001年是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变化的时间节点,2001-2011年十年间三江平原一半以上分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发展至中等水平;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灌溉是三江平原及其大部分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鹤岗市、双鸭山市和佳木斯市是推动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演变的主要分区;相比2011年,2017年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关键驱动因素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可为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储备基地,地下水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灌溉水源,其动态备受关注。选取三江平原典型区1980、1990、2000、2010及2018年五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和城市化进程、耕地面积变化对流域水均衡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水田与城镇用地的面积和周长存在显著的分形特征,稳定性指数由强—弱—强,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在近40年内发生明显迁移且迁移方向主要为西南—东北—西南,其直接影响流域水均衡状态。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得部分地区地下水补给恢复较慢,造成地下水位埋深不同程度地增大。城市化发展对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影响相对较小,耕地面积变化对灌溉回归补给量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构建更准确的三江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数值模型提供科学依据,为三江平原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