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河油区稠油及高凝油勘探开发技术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辽河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油品类型多样,其中稠油、高凝油开发在辽河油区勘探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辽河油田对稠油、高凝油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稠油、高凝油油气藏的特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形成了具有辽河油区特色的稠油和高凝油开发主导技术,在辽河油区稠油、高凝油开发中取得了明显效果。论述了稠油和高凝油勘探开发历程,对辽河油区稠油、高凝油多年勘探开发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分析,为辽河坳陷及类似地区稠油和高凝油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原油性质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的影响,对比了大庆原油、混输原油(大庆原油中混兑8%俄罗斯原油、13%-30%冀东原油)生产的HVI系列润滑油基础油的质量情况,指出优化装置操作条件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大庆原油适合生产高黏度的润滑油基础油;由于俄罗斯原油和冀东原油均为低硫中间基原油,因此导致润滑油基础油质量波动。优化操作条件后,润滑油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和黏度指数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This study seeks to propose an iterative procedure for estimating time and depth of primary oil migration and expulsion efficiency of a source rock. The procedure is based on two assumptions: (a) oil moves out of the source rock as a separate phase; and (b) oil migration does not start until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is reached. Oil saturation increases with oil generation and porosity reduction during burial. Changes in total volume, pore and oil volumes by oil generation and compaction are calculated at discrete time steps. Oil expulsion begins when oil saturation reaches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oil rises above zero. The volume of oil expulsion can also be calculated iteratively after oil migration star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il generation and residual oil gives the volume of oil expulsion at each time step. The mass ratio of oil expelled to total oil that is generated provides the expulsion efficiency of the source rock.  相似文献   

4.
张立娟  岳湘安 《油田化学》2006,23(3):243-247
水驱后的残余油膜将贴于孔隙壁面,为壁面边界层流体,处于三相界面的包围和共同作用下。目前的调研结果显示,油膜的组成及力学特性沿孔壁方向上是变化的。在化学驱过程中油膜不仅受到驱油剂的驱替作用。还受驱油剂/油界面张力、油/固体界面张力及驱油剂/固体界面张力的阻碍作用。由于油膜组成、力学特性及相间作用的复杂性.以往对油膜驱替机理的研究都是从微观实验的角度对现象作观察和定性解释。本文根据水驱后残余油膜在油藏孔隙中存在的特点,提出了油膜驱替的简化模型。基于油膜驱替的微观实验,采用数值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黏弹性驱油剂在不同的驱油剂/原油界面张力作用下对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考察了驱油剂的流变性、驱油剂/油界面张力、驱替速度等因素对驱替不同厚度油膜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探讨了驱油剂/原油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在驱替残余油中的综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驱油剂对油膜的驱替始于驱油剂/油界面,要同时克服驱油剂/油界面约束力和油膜的屈服应力。降低界面张力、增强驱油剂的黏弹性、增加驱替速度,有利于提高驱替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适当增加驱油刑的黏弹性可以放宽驱替薄油膜时对超低界面张力的要求。图13参9。  相似文献   

5.
With the frequent fluctu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s and China’s increasing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in recent years, the volatility of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China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miss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s and China’s refined oil prices for the time span from January 2011 to November 2015 by using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method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variation of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s can cause China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 to change with a weak feedback effect. Moreover,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s and China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s are affected by their lag terms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directions in different degrees. Besides, an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 shock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s while the impulse respons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 variable to the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 shock is negatively insignificant. Furthermore,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s and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s have strong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ccording to the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its own disturbance influence, and a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 shock has a slight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 changes. The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 variance is mainly caused by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 disturbance, while the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 is slightly affected by its own disturbance. Generally,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s do not immediately respond to an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 change, that is, there is a time lag.  相似文献   

6.
一种定量描述储层剩余油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余油描述是剩余油研究的核心和难点,多数剩余油描述的方法都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对于定量描述剩余油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引入参数“剩余油量”来定量描述剩余油,给出了单井控制剩余油量的计算公式及其解法。通过计算某区块的剩余油量,描述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对单井控制的剩余油量作等值线图,并将剩余油量直观地展现在平面图上。研究认为:“剩余油量”不仅能够描述剩余油的详细分布情况,还能够获得不同区块剩余量大小,为油田剩余油挖潜和生产调整提供参考意见。“剩余油量”在剩余油研究中将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咏 《润滑油》2010,25(3):43-46
介绍了利用石油产品闭口闪点测定仪测定润滑油中所含轻质油料含量的一种试验方法。根据润滑油闭口闪点温度的不同判断润滑油中是否混入轻质油料以及轻质油料在润滑油中所占的比例。试验证明:在油品使用过程中,从闪点的下降程度可以判断混入轻质油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以及未来页岩油、油砂油、重(稠)油、超重油、深层石油、沥青、煤焦油等非常规劣质重油的大量生产,从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车用燃料体系结构、质量标准和需求以及轻型乘用车电动化等多方面探讨,提出重油轻质化的目标产品将从以车用汽油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煤油和柴油的运输燃料为主、煤油和柴油低硫低芳烃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劣质重油加工技术开发方向,着重指出流态化热解工艺、流态化热解气化耦合工艺、高温短接触催化裂化工艺、重油悬浮床加氢裂解工艺和煤柴油饱和裂解工艺等将是今后劣质重油轻质化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和热点。  相似文献   

9.
付广  冯赫青 《岩性油气藏》2012,24(3):11-14,60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中的不同油层组对接,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的不同油层组中;断裂错断阶数越多,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油层组的层位越深,反之则越浅。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对其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有利部位;②扶一油层组是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主要层位。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勘探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民屯凹陷高凝油低凝油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凝油为高含石蜡、地蜡的石蜡基原油,含蜡量>30%,凝固点高达40—69℃,为成熟的原生未氧化原油,低凝油为负凝固点原油,具“四高三低”特征,最低凝固点可达-40℃,属次生细菌降解原油,高凝油分布受沙四源岩和早期断裂所控制;低凝油受沙三源岩和稀油原油所控制,东营期断裂活动为其聚集和降解提供了良好前提。   相似文献   

11.
发动机油压直接表征了发动机摩擦副的润滑供油状况,是从宏观上衡量发动机油润滑情况的重要参数,通过在德国BBC台架和桑塔纳化油器发动机实际行车试验中对发动机油油压特性的系统定量研究,考察了在各种发动机工况下不同粘度和质量等级发动机油的油压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发动机油油度等级是影响油压的主要因素;质量等级对油压影响不大;同一粘度等级发动机油的添加剂剂量和类型对油压贡献不大;单级油和多级油油压特性相近;同一粘度等级发动机油,其发动机转速是影响油压的主要因素,实际行车试验数据表明:各种发动机油的油压一般大于发动机厂商规定的下限值,在怠速偏低和苛刻行驶后油温偏高的共同作用下,低粘度等级发动机油会出出现油压偏低的情况,从理论上回归所得的结果表明,发动机油温度过高会大大降低循环油路发动机油粘度,从而影响油压保持和润滑性能  相似文献   

12.
原油碳源微生物自动寻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贵成  郭尚平  俞理 《石油学报》2006,27(6):84-88,92
应用可视化实验观测方法,对3种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进行的研究发现,原油碳源微生物有向原油定向运移并直接接触原油的“自动寻的”功能,并使原油碳源处菌群高度富集。这种自动寻的运移是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础。实验发现,在任何时候,原油碳源处的菌浓度比其他各处高出5~6个数量级。距原油碳源越远,菌浓度越低,其代谢产物浓度分布规律与菌浓度分布规律相符。微观模拟实验表明,高浓度的菌群及其大量代谢产物协同作用于原油碳源有利于剩余油启动。依据所得规律,对应用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生产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油田原油的分类与生物降解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原油的物性、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生物降解特征,将达尔其油田原油分为5种类型。(1)第一类为稀油。原油粘度和密度低,族组成以饱和烃组分为主,非烃和沥青组分含量低,甾烷异构化指标高,未遭受生物降解,成熟度较高。(2)第二类为原生未熟特稠油。原油粘度特大,密度相对较高,族组成以非烃和沥青质组分为主,饱和烃含量低。甾烷异构化指标低,未遭受生物降解。(3)第三类为第一类与第二类原油的混合产物,且以第一类为主。(4)第四类属普通稠油,原油密度、粘度相对较高,为第一类原油生物降解而形成的。(5)第五类原油是第三类原油生物降解的产物,原油密度和粘度与第四类原油相近,但甾烷异构化指标相对较低。除了第二类原油(未熟特稠油)来源于浅部都红木组一段未熟烃源岩外,其他四类原油都来源于(或主要来源于)深部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二段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油气相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发育两套含油气层系:深层的E31油气藏和浅层的N22-N1油气藏。7个样品的油、气高压物性实验结果揭示了凝析油气藏的相态特征和相态分布规律。浅层油气藏属于饱和烃类体系,油气藏类型包括油藏、油环凝析气藏、凝析气顶油藏和凝析气藏;深层油气藏属于未饱和烃类体系,油气藏类型包括湿气藏、凝析气藏和油藏。研究表明,由于深、浅气藏流体组分及温度、压力条件不同,烃类相态也就不同。深入了解地下流体相态特征并确定油气藏类型对于高效合理地开发油气藏、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界原油正在变重变劣;新疆稠油资源丰富,大部分北疆稠油是生产低凝柴油、环烷基润滑油和高等级道路沥青的优质原料;随着国内外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变重变劣和轻质油、中间馏分油需求量不断增加,稠油加工更加重要和迫切。本文在对世界石油资源、北疆原油资源、北疆稠油性质分析及稠油加工形势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疆稠油进行了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利娟  何胜林  谢乐训 《海洋石油》2015,35(2):82-86,106
RPM饱和度测井技术是高含水油田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增产挖潜、划分水淹级别的主要技术之一。南海西部海域的在生产油田大量进行了RPM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实际应用表明,其已成为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油层水淹状态和油水动态变化、寻找潜力部位、指示动用与未动用层的主要技术手段,对制定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增产挖潜、三次采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磨损和腐蚀是造成油管失效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油管内壁进行离子渗氮,以提高油管的使用寿命。介绍了离子渗氮油管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利用大型油管离子渗氮专用设备对油管内壁进行离子渗氮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将经离子渗氮后的油管在万能磨损机上进行磨损试验,测定其耐磨性能;在盐雾腐蚀试验箱中进行中性盐雾腐蚀试验,以测定离子渗氮油管的耐腐蚀性能。通过对渗氮油管与未经离子渗氮油管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离子渗氮油管不仅耐磨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其耐腐蚀能力也明显提高。离子渗氮油管在油井中使用结果表明,其使用寿命比其它类型的耐磨油管提高了3倍,延长了油井的免修期,并且离子渗氮油管的性能和价格均优于其它类型油管。  相似文献   

18.
吉木萨尔凹陷斜坡区存在一个稠油环带,稠油的常规物性具有密度高、粘度高、初馏点高和凝固点降低、含蜡量降低的特点,属于普通稠油。稠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成熟度低,γ胡萝卜烷、β胡萝卜烷保存完好,以规则甾烷为主,三环萜烷含量低,藿烷含量变化大。成熟度较低的重质油易成为稠油,地质综合因素控制稠油的分布;在原油稠化的诸多因素中,生物降解是最主要的因素。稠油属于近距离成藏,油源位于凹陷深部。油气有2期成藏,稠油是由第一期成藏的低成熟原油经生物降解稠变而成。  相似文献   

19.
侯吉瑞  陈宇光  吴璇  方舟 《油田化学》2020,37(2):292-296
为从微观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果,采用微观刻蚀仿真模型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微观驱油实验中,水驱后微观模型中产生6种类型残余油,而聚表剂驱后对盲端残余油的驱替效果不明显;聚表剂的驱油机理主要是通过其增黏作用、黏弹性作用和乳化作用来扩大波及体积,降低渗流阻力",拉""、拽"残余油,将大油滴乳化分散成小油滴,从而将残余油有效驱出;不同浓度的聚表剂在微观模型和岩心驱替实验中的驱油效果基本相符,聚表剂浓度越大,残余油启动能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聚表剂质量浓度为2000 mg/L时的驱油效果最好,采收率增幅为19.69%。图27表1参15。  相似文献   

20.
冯彦辉  崔鹤 《润滑油》2020,35(1):25-28
随着发动机技术的进步,对发动机油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用FMEA指导发动机油的失效分析。对于潜在的故障分析及预防故障发生,要分析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机制、润滑油对发动机的保护机制、换油方式的影响,关注润滑系工作的有效性。从润滑油的功能、发动机油失效的危害、发动机油的适用性等方面分析发动机油对发动机的保护机制。从发动机油的质量变化原因、发动机油失效模式、发动机油失效原因等方面分析发动机油的失效。综合判断发动机油的有效性,运用因果关系图分析发动机油失效模式,全面分析发动机油失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