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反思教育现代性的思想先驱。他从反思“一战”的教育根源入手,批判现代教育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道德人格教育、批判爱国主义教育的工具化,认为人格教育的缺失和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是“一战”发生的教育根源。与现代教育相比,辜氏认为儒家传统教育的优点在于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是一种“大人之学”。在中西教育比较视域中,辜氏认为教育应以探寻合乎道德的人生之道为宗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四次教育思想创新都经历了由现实批判到理论反思到提出新的人性论再到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全面创新的过程。创新首先是对现实的否定,现实批判是思想创新的生命源泉。现实批判往往出于一种正义感、一种激情,激情不能代替思考。创新的逻辑起点是理论反思,是对已有理论的重新认识,特剐是要发现已有理论所存在的闯题和缺陷。教育所面对的是人,全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思考之上,人性论是一个教育发展周期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创新总是出现在衰乱之世,衰乱之世人心惟危,使得深刻的教育思想往往隐藏于隐喻中,并且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色彩。要改变总是在乱世中刨薪的周期性循环,克服理想主义的弊端,就要为自由的刨造提供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教育的启蒙任务还是教育的救亡任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则有着不同的理解。救亡范式下的教育变革把人理解为器物之材,仅仅关注人作为手段的工具性价值,把人培育成为民族救亡之“材”料。随着启蒙精神的深化。教育变革开始关注到人本身作为一种自足性的目的而存在。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也逐渐从培养“器物技艺”层面上的救亡“造材”转换到“思想文化”层面上的觉醒“立人”。教育要以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为己任,要“使人成人”.而不能“使其成为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混乱与专制统治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的启蒙立人之理想一次又一次停留于观念层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3年以来逐步形成了研究热潮,但尚处于以介绍和借鉴国外高校分类法及制度为主的起步阶段。研究对象上侧重于高校分类,研究内容集中于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研究成果集中于对现有分类法及分类政策的介绍、评述、反思和批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一方面要将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的视野从高校层面提升到高等教育层面,加强专题研究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原创性研究和应用研究,集中力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含高校)的依据、标准、指标及配套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并进行分类的应用性试验和试点。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已经在多所高校开展,北京某高校加入了这一调查,但在调查结果反馈教学院系过程中,出现了对有关调查指标的严重误读.认真分析进而努力避免这些误读,不仅对该校自身有效利用调查结果,切实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及其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正在开展这一调查及准备开展这一调查的高校,特别是类似地方高校,也会提供有益的借鉴或启迪.  相似文献   

6.
约翰迪尔1997年开始在中国生产农业机械,在中国的每一天,约翰迪尔都经历着变化。而在变化中,一直贯穿其中,却始终不变的是迪尔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诚实、优质、守信、创新。诚实做事正直,即讲真话,履行诺言,公平、敬重地对待他人,这一直是约翰迪尔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迪  相似文献   

7.
人种学作为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根源,已被证明为教育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而扎根理论被誉为自然主义研究范式下最具有科学逻辑的方法论,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所重视。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扎根理论最彻底地坚持了人种学所倡导的深入生活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革命史”和“内部史”两种研究范式都遇到了学术发展的瓶颈,要摆脱困境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研究范式。现代化理论为近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可能路径。在现代化视域下。近代教育史的主要线索从革命斗争走向教育实践,断限分期从外部观察走向内在观照。研究视角从宏观立论走向微观叙事。历史评价从他者立场走向主体关怀。这些探索将成为创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1978年以来,中国高教研究经历了两次范式转换。新世纪的中国高教研究范式将发生新的变革,通过建立开放、多元的研究范式,使中国高教研究全面走向开放。同时,高等教育学科并不会因此终结,而将在开放、多元的高教研究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并不断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体现出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速度快和时效高等特点。数据由简单的使用对象开始转变为一种基础性资源,而大数据的规模效应给数据库存储数据和数据分析带来了很大挑战,更好地从数量级很多的数据中得到所需数据并展示已经成为关注焦点。顺应数据管理方式的变革,首先对大数据的基本概念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模拟了一个二手车大数据文本作为初始数据,然后把大数据数据仓库框架与数据库分表相结合,从而找出所需要的精细数据,最后利用了前端框架把得到的数据展示出来,让大数据能够真正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内容,但起点公平不等于教育过程、结果的公平。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差异,往往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平等享有教育教学资源、学业成绩获得公正评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本文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通过对北京地区高校教育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检视,分析上述诸因素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自我认同、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揭示高校教育环境中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公平的因素,并就如何在高校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消除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偏见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目标追求,是“人人平等”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展。目前,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无可讳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面对不同社会阶层共存的现状,绝对的机会均等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联系国情来理性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力求达到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基本平衡状态,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平等、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英闺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妇女教育史到妇女——社会性别教育史的嬗变过程。教育史学家围绕妇女教育问题及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展开激烈的争论.涌现出一大批女性教育史研究的作品,修正了传统教育史学.扩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空间和深度。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家还以解放妇女、两性教育平等及社会公正为教育史研究的价值诉求.这些对于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平等观念于15~19世纪形成于西方,它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以人权为核心,以法律为保障,以公共义务教育制度为依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教育权的内涵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发展为需要政府保障的权利,由消极的人权转为积极的人权;教育机会平等由初等教育延伸为中等教育。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教育平等观念逐渐强调教育过程和结果平等,并提出为不利人群提供补偿以实现结果平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过去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单边治理模式已造成诸多弊端,需要推行新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发展,考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背景是必须的。在深入探讨市民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政府、社会和大学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创造条件。具体路径是:加强政府主导,积极营造大学组织自主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联动,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加强大学自治,推进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立高校的治理机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特征,较少社会参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新形势,都要求高等学校治理中必须要有社会参与。为此,政府应转变职能,改变角色定位;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决策及管理;大力发展和完善各种教育中介组织,发挥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中介及协调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决策、管理的新形式,加强高校与企业、行业部门的合作关系;高等学校应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统考作为联系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承载了教育、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功能。实践表明,统考的理念全面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平等意识与公平竞争精神;统考扩大了农村学生和弱势群体学生进入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机会;统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跨地区流动。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俄罗斯统考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缩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8.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我国大学校训使用的高频词语。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校训,继承了岳麓书院务实求是的教育传统,彰显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核心特质,接引了西方文明讲求实证的科学精神,适应了党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要求,其特质和内涵在学校建设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提升,成为湖南大学最根本的文化基因。这一校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精神高度契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当前大学校训文化建设和校训教育活动,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切实增强育人功能,始终坚持特色引领,不断赋予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对教育公正的认识不同,前者捍卫个人的自由,教育就在于个人基于能力的选择,注重精英的培养;后者要求教育向社会大众开放,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现实中的教育公正永远是在二者之间摇摆,谋求以减少极端为方向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发展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十年“文革”结束,是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产生、形成、发展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是我国对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进行改革与探索的历史时期。在两个不同的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应在投资决策上做到事权与财权统一;建立健全教育投资法律体系;规范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行为,加强经费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