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办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推卸的公共责任。当前政府应基于法定的职责和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角色作如下定位:一是要真正确立“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的理念,从法理和制度上摒弃对民办教育的体制性歧视,制定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履行好支持者的角色。二要科学规划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合理有序地定位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市场分布,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规划者的作用。三是健全公共财政资助制度,减轻民办高校资金压力,承担起财政资助者的责任。四是强化对民办高校宏观调控,要创新监管制度安排,履行好教育监管者的责任。五是强化政府的服务,降低办学成本,承担起服务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发展定位与办学特色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起着方向性和全局性作用。我国民办高校定位的市场导向非常明显,力图满足市场需求,依据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人才培养结构定位于“特色+热门”,但是仍存在盲目“求大求高”、办学的营利导向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公共财政缺位等密切相关。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积极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实施民办高校三元分类管理,推动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凝练特色。深化民办高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民办高校发展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加依赖教育市场,其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受控于市场。生源市场、办学市场、就业市场的变化与不确定性,都将直接影响民办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应树立风险意识,全面认识办学风险,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完善“学校经营”机制,积极开展学校营销,防范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4.
陈文联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9,(6):F0002-F0002,73
民办高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情然兴起的一支新生的最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力量,它对于弥补政府教育财政不足、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等,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加速和规模的扩张,我国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问题也目渐凸显出来。如何防范和化解办学风险,实现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已进入实施阶段。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这“三驾马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在终身教育体系视角下,对不同高等教育类型进行科学定位、准确界定其终身教育功能,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协调发挥各类高等教育类型自身优势。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丁·特罗提出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新形态——对入学机会的态度、高等教育功能等九个方面人手,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之结构准备的回顾与审视,指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敏感性与美国特质。日本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也将走一条特殊之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担者——私立部门仍然可以承担起普及化的重任,但其前提是,政府要在规划指导以及财政资助下,在私立部门内部“创造”低成本、开放、弹性化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并通过入学方式、课程设置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吸纳非传统学生和“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7.
面向弱势群体需求的智能产品人性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分析了人性化产品设计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提出智能产品人性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以家庭安保机器人为例,研究了弱势群体在方便性、经济性、情感上的需求,并将其运用在智能安保机器人的设计中,通过实例验证了基于弱势群体需求的智能产品人性化设计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国际经验已充分证明,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与政府资助多寡高度正相关。以私立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为例,三国政府均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私立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政策,以扶植、规范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政府资助已逐渐成为保障私立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工具。反观我国,尽管近些年来民办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经费筹措问题仍旧是民办院校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一。因此,为充分发挥民办高等教育的主体作用,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资助力度,建立基于质量评估结果的政府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效率。  相似文献   

9.
钟清  吴杰 《装备制造技术》2023,(11):104-107
针对多样化高职生源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从适应生源基础能力特长为出发点,以岗位为导向,按照“具备什么基础能力和特长,适应什么岗位职业,就培养什么岗位人才”的策略,探索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通过调研分析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按岗位职业素养、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构建岗位能力考核体系,“以岗定考”,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再按岗位考核内容重新组合,形成课程教学项目,“以考定教”,构建与岗位能力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生源多样化的现实,以“人人成才”为目标,制订满足生源多样化的人才多元化培养教学与评价机制,保障不同基础的生源均能成才,适应专业中一个以上的工作岗位。“岗、教、考”组合的岗位导向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教学过程统一,无需按生源基础分班,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考核项目和学习方向,有效解决了高职生源多样化带来的教学同步难题,同时提高了就业的针对性,为解决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带来的教学难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教界志士仁人共同努力的方向。4月30日,在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举办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专家们热议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纷纷为高等教育质量“把脉”、“号诊”,旨在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理论与评价体系。本刊上一期从“质量文化”、“教学质量”、“质量评估”等方面刊载了6篇笔谈文章,本期再从“本科教育质量”、“大学制度”、“质量的涵义及其评价”以及“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等视角刊载4篇文章组成笔谈之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需立足社会需求、办学实际,坚持“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从学生毕业“能干什么”出发,确立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考评机制,并以学校特色文化为依托,“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整合和融通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个人才培养平台,重构或创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专业教育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学制度”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制度”成为了中国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然而,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及当前“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现代”精神,“现代大学制度”应当特指在大学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础上的“现代制度”,以区别于常规的大学制度变革问题。这样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有助于规范学术用语、明确学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的进程中,其研究型大学面临社会问责、学生意识转变、大学急速"巨型化"三大危机。本文梳理了日本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构成上看,日本的研究型大学主要包括7所旧制帝国大学、11所单科性官立大学以及庆应、早稻田两所私立名校;从组织结构上看,日本的研究型大学经历了由单一的"讲座制"向"研究生院重点化"方向的转变,这个转变给其本科教育、人事制度、财政预算等方面造成了深刻影响。当前日本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维持教学科研的卓越性,这将对日本大学的制度环境、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教学资源库的应用能有效推动中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确定“能力本位、纵向递进、横向拓展”的课程衔接模式基础上,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机电数控设备与维护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中、高职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机械设计》课程先课堂理论教学,后课程设计分开进行出现的学生前面学后面忘、该用时候两茫茫,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提出了将传统集中的课程设计打散划分为不同的知识模块作为项目驱动分散到整个课堂理论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区域经济的联系,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等方面反思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成就和经验,并由此提出需要关注的问题:大学的科研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基础研究而不是技术改造上;不能过分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而忽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不能过分强调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而忽视教学工作;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投入不是简单的解决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费问题,而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国立大学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本文以"远山计划"为切入口深入分析了日本国立大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随着国立大学结构改革方针发生变化,重组与合并问题被提上日程,大学办学将引入民营理念和第三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法人化改革中将面临挑战并呈现自身特征。这些改革措施会对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来,随着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政治挂帅"到"政-经主导"两大阶段,尽管也不乏个人价值关怀的端倪,然整体来说形变而神未变,依然是建立在社会发展需求之上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本位"的特点。我国"重人伦"、"重群体"之传统文化观、"乐之教化在于道德"之传统音乐文化观及"圣人君子"之传统教育目的观是潜藏于其后的文化根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关注文化土壤的更新、建设现代文化;重构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注重课程实践,树立培养目标与课程实践相统一的政策执行理念,以实现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