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对国家的放逐”是关切大学特有的生存空间与一流大学秩序的形成、确立合理大学立场的一个新命题。面对既有国家体制笼罩下的异化的大学场合,大学需要一种“放逐国家”的积极心态,以构建作为主体的大学与一流大学生成的“第三空间”,获取一种真正的大学发展理念,有效凸显大学之民族与国家的轴心地位。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形成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与国家举办大学的逻辑之间具备内在同质性。它所坚守的是一种彻底的大学立场,追求的是引领社会发展,力求的是大学知识分子群体生存合宜性的铸建,旨在培育具备优良心性秩序与和谐人格的现代公民,最终创建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2.
从组织方式看。大学教师发展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融合”三种基本模式。“自上而下”模式指令性强,其基础是大学管理层的职能分化;“自下而上”模式自发性强,其基础是教师视角的发展动力。长期以来,这两条路径并行不悖。而_上下融合”模式弥补了双轨制下重复作业的缺陷。对三种模式的流程、特点及案例进行分析。可发现大学教师发展正从“自上而下”为主向后两种模式转变。且将更凸显服务功能、合作导向和民主特色。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对现实的观念表达,在大学成为“超级市场”后,大学管理面临着一些新挑战。随着大学管理观念的转变,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的管理权力,大学管理要民主化和科学化,建立咨询和协调机构,服务教育顾客。  相似文献   

4.
民族图形符号具有灵活的可塑性和机动的可变性,对于产品造型的功能价值可以起到有效地表达与展现,其暗示性的功能隐喻作用既满足审美观念又体现了实际的产品功能取向。从民族图形符号功能隐喻的创新选择出发,强调更深层次的审美效应。通过探寻产品中三种功能隐喻与生活方式结合应用的研究,了解民族图形符号作为一种结合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的文化形态参与到自然、社会和人们生存、生活中。隐喻作为一种感性修辞与产品功能的理性结合,可以打通人们的更多想象层面,阐释更多对美的感受和对艺术形式的体验,扩展审美功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功利化趋向的愈演愈烈是当前摆在中国大学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国大学“特色”之一.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在大学里同时运行,使其不知不觉地社会化、政治化与市场化了。虽然制订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但无论政府还是大学自身,都尚未厘清一流大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重点讨论“语义理据”中的隐喻、借代与提喻和类比等三个方面的技巧。通过这些构词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构词之技巧不仅可以极大地增加词汇量,而且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的含义和用法,以便能更准确地、更自然地运用其语言。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是一个不同于其它文化的与“教育”、“培养”有关的概念。大学以关心人类的心灵幸福为宗旨。具有特定内涵的博雅与通达、修养与高贵、责任与勇气是大学文化的精华养分。大学对人类心灵的责任,除了要传承和创造高深知识,还对知识的后果负责。具有创造天分的人,在自然分布上有一定的概率。知识创新作为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涵,需要大学为他们提供学术自由的保护。让他们的创造天性得以良好地成长。而不是去刻意地发起创新工程,试图通过“培养”创新人才而制造出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高云  尚利  彭易欢 《机械》2016,(2):22-25
隐喻的本质是"相似性"的视觉传达,以服务人的需求为核心,通过人性化、情感化的体验使产品使用自己的语言与用户交流,不仅降低了用户的认知负担,更提供了情感引导。通过引用银杉户外APP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案例,分析了隐喻设计中拟物化设计、线索式引导与构筑隐喻环境这三种隐喻形态的使用原理和图形隐喻设计的三原则:符合设计的功能与目的、隐喻的一致性、跨文化认同性在设计中的具体运用,综合表现了隐喻设计在实际运用中所达到的引导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9.
秦川机床厂遵照毛主席关于“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的指示,一九七○年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第一期工人学员已于一九七二年毕业,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朝气蓬勃,勇于实践,尊重科学,敢破敢立,在生产和设计革命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重锤分度机构就是该厂第一期工人学员的一项突出的创造性革新成果。这一机构破除了旧机床把分度运动和展成运动机械地分割开来的形式,合理地运用了展成运动作动力源,结构简单,精度稳定,达到了机床设计要求。事实教育我们,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这一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成果的创造是对“洋奴哲学”、“上智下愚”的有力批判,也再次说明了“卑贱者最聪明”是一条真理。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培养双重能力、引进兼职教师、实施入职认证三种思路,相应地有“双师素质培养”、“双师结构构建”和“双师资格认证”三种建设模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把握这三种建设模式的实施要点,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实施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制度”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制度”成为了中国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然而,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及当前“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现代”精神,“现代大学制度”应当特指在大学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础上的“现代制度”,以区别于常规的大学制度变革问题。这样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有助于规范学术用语、明确学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欧洲大学史研究相关成果的梳理,本文把欧洲大学史的研究史划分为萌芽和起步、初步发展和专门的学科领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特征分别为:描述记录式研究、理性批判式研究和多维阐释性研究。我们应该借鉴欧洲大学史的研究,加强我国大学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相关史料建设,广泛吸取各学科史、专门史的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大学史和高等教育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时坚敏  盛伯湛 《衡器》2014,(8):9-13
本文针对我国所存在的关于计量器具的"国家标准"、"型式评价大纲"、"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等不同关联技术法规,在采用国际标准时如何避免它们内容雷同作了探讨,并以皮带秤为例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航天企业库存管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出一种物资采购辅助决策方法。瞄准"进度拖延"、"物料报废"、"库存占用"3种代价类型,分析其代价评价模式,并以此定义了采购代价函数。以寻找代价函数最小的订货日期为主要目标策划了决策流程,开发了原型系统并对决策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本科人才培养应当坚持走自己的路,走特色办学之路。其招生要兼顾“双基”: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其培养要锚定“两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其教学要推行“两化”:课程教学实践化和实践教学课程化。  相似文献   

16.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治理理论为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公立高校治理所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权力分配制度能有效保证大学目标和理念得以实现。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公立高校的三大权力存在形式,通过从权力资源配置的角度切入,形成公立高校“三权”三维研究空间,解构和构建中国公立高校权力整合机制,提出公立高校内部权力中心下移,三权分立及“三A”的优化重组原则,以及三权权力资源重新配置整合的路径和框架。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完成了高教学会理事会换届选举,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当选为省高教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围绕“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集中对几个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强调教学质量工作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中心地位;教学过程各主体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教学改革是完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秦汉前后的早期中国从不同路径形成了自己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从把教育看做是一种模仿、仿效活动,形成了教育与政治关系的问题;从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心灵的超越,形成了“教育应该注重内心还是注重外在规范”的问题;从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人为的改变。形成了“是否应该尊重人的积极的一面”的问题;从把教育作为一种交流活动,形成了“教育应该遵循事物的道理来做交流,还是注重目的”的问题;此外还对教育过程提出“启”、“喻”两个概念,并在教育内容中形成了注重经典、注重伦理规范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由于经济与理性的复苏,中世纪大学作为人类最黑暗时代萌生的"智慧之花",开始闪烁"一些非常耀眼的光芒":首先,作为西方文明最具原初性的中世纪大学组织从"与上帝事业融为一体"趋于"主动依附于国家",并在课程、考试、学位与管理诸方面呈现民主化倾向;其次,随着中世纪大学自我"封闭"与贵族化进程,兼具自治、自由、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从中诞生;最后,中世纪大学是由全体教员、学院、课程、考试、毕业典礼和学位构成的完整教育体系。这表明,人类与生俱来的知识与理性精神继续顽强生长在中世纪共同的宗教范式内,并渐渐趋向中世纪大学内部统一的理性原则,从而为19世纪大学"理性共同体"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制度基础。可以说,中世纪大学是学术知识与理性复苏的产物,开始重视理性的学术研究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精神;中世纪大学通过自身理智力部分满足了教会对知识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最终获得了适合自身功能与定位的生存空间与合法地位;中世纪大学是大学理性的萌芽与逐渐制度化时期,并由此深深打下了基于学术与知识的"理性共同体"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