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伟东 《机电信息》2022,(20):52-54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简述了作为建筑行业能耗较高的暖通空调可以大力推广应用的几种常见的节能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我国未来四十年的重要发展方向,由于实现“双碳”目标和污染防治两者的源头治理高度一致,协同性很强,为此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减少污染防治和同步减少温室气体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相关标准在结构、数量、水平上都还不能满足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本文重点介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保装备标准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制造发展分析,系统探讨低碳制造内涵、低碳制造理论体系,从碳排放核算与碳足迹评估、产品低碳设计与开发、低碳制造工艺与装备、数据驱动的碳排放动态监测、制造系统低碳优化运行、制造过程碳效率优化与精益管控以及低碳制造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低碳制造技术创新现状,进而针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提出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碳核算、碳诊断、碳减排”低碳制造技术路径,建立了工业双碳大数据平台。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人类命运与共。中国向全球做出了“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宣示了以绿色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内燃机作为道路交通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主导动力装备,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也迎来了技术创新的最佳窗口期。本文以全产业链视角,分析了内燃机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行业应用等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进而提出内燃机低碳零碳发展框架,最后展望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博弈背景下,中国内燃机工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智能建筑在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及采用高效的新科技设备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降低用电需量并实现低碳建筑,使得电气设备高效的运行,是摆在建设者和运营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构建建筑内外部数据沟通,进而搭建楼宇智能控制平台,还通过对用电需求端的智能控制与算法优化,为实现智能建筑碳中和提出合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新能源技术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新能源技术创新与颠覆性能源技术突破已经成为持续改变世界能源格局、 开启全球各国碳中和行动的关键手段." 4 月 12 日, 在 《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发布会上,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指出.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下,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加速进人到前所未有的产业重构新时代。截至202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72亿辆,其中乘用车2.81亿辆,至205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保持增长态势,而汽车尾气排放为温室效应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因此汽车产业面临较高的碳减排压力,汽车产业的去碳化将在碳中和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传统汽车的绿色转型,对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主要分析“双碳目标”下传统汽车主机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坚持绿色发展引领,以企业绿色工厂建设为有效抓手,精细对标,建立标准,智慧管控,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精细、智慧的绿色发展之路。本文对中国中车以绿色工厂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和经验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规划了中国中车绿色制造体系发展路径,期望为我国其他制造型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埃克森美孚受邀出席“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讨暨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发布会”,与能源行业产学研各界嘉宾深入探讨“双碳”目标下,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如何应用新技术、新应用为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大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隆重揭晓。美孚绿色润滑行动有幸入选,埃克森美孚也荣膺“2021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供应商”称号。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中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以减少碳排放并保护环境。在暖通空调领域,高效节能技术和可持续材料的使用,以及考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减少策略,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这些策略的采用不仅能够实现能源的最大利用和节能减排,还能够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品质,同时也能够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采用这些策略,为暖通空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公共充电站的运营是保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充电站交易市场的相关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在国家2060年前要实现碳中和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充电桩的建设和市场管理,从而带动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目前充电桩的市场运营往往面临:充电站建设低且商业模式单一成本高且收费标准低,导致运营商难以收回成本,且回报周期长;公共充电站布局不均衡及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大;充电站市场不规范及各运营商恶性竞争激烈;公共充电桩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以上难题,该文提出相应解决方案:(1)在商业模式上一方面要降低充电站的建设成本以及拓展运营渠道来增加盈利;(2)重视运营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和行为特征,提供多样化的充电服务和增值服务;(3)优化公共充电站布局及降低车桩比;(4)规范公共充电站市场并营造良性运营环境;(5)政企合力,改善充电桩质量。该方案能有力地推动新能源公共充电站行业管理规范化,实现碳中和,达到绿色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此举将助力中国所承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加速实现.若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仅剩不到10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十四五"和"十五五"将成为碳达峰的关键时期. 推动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是我国兑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积极有效的举措之一.机加工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之一,也需...  相似文献   

13.
面向再制造的小型内燃机连杆设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运用面向再制造的产品设计基本概念,在对小型内燃机连杆进行正常失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小型内燃机连杆进行面向再制造的设计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的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4.
乙醇燃料能够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降低碳烟的生成和排放,降低热负荷,降低维护费用,因而能够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内燃机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祝文 《机电信息》2022,(15):83-86
当前,我国钢铁烧结领域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以及我国和国际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要求日趋严苛,针对烧结烟气治理广泛使用的SCR脱硝技术,通过对比脱硝系统现有的氨水蒸发、氨水喷射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更适用于烧结烟气SCR脱硝的氨水蒸发及喷射一体化技术,该技术可以在满足系统稳定运行、NOx超低排放、减少氨逃逸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脱硝系统的高效、节能、低碳运行。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生活中,内燃机的应用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推动内燃机的未来发展,需要实现余热气化甲醇燃料在其中的有效应用。由于传统技术的限制,现有的余热气化甲醇燃料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分析甲醇燃料的应用现状,对其余热气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内燃机的发展现状,对应用于余热气化甲醇燃料的内燃机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同时,本文结合时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对余热气化甲醇燃料的热力过程和燃烧模型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内燃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这些研究对余热气化甲醇燃料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很好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运用面向再制造的产品设计基本概念,在对小型内燃机曲轴进行正常失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和提出了对小型内燃机曲轴进行面向再制造的设计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的设计技术.提出了应权衡内燃机寿命长短对内燃机再制造价值的综合影响,使产品主要零部件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着重论述了国内外内燃机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并对发展我国内燃机测试技术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汽车领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与内燃机汽车方面。但随之带来了些许问题,如汽车噪音很影响行人安全等。为解决该问题的出现,本文以新能源汽车、内燃机汽车等在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问题为研究对象。先简单概述了内燃机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接着对4种不同类型的车辆行驶所产生的噪声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速度变化对造成汽车噪声可能存在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不同类型汽车之间所产生的噪声差异。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各行各业也焕发出了崭新的面貌。不仅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始终保持着飞速的发展态势,这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而在行业与经济均呈现出良好发展面貌的整体情况下,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及水平亦有着显著提升。而如今,在电子自动化技术的帮助下,更是为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当然,身处好时代的我们亦不能就此停步不前,而是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寻求创新与突破,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的工业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内燃机电子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意义,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内燃机电子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途径,分析当前内燃机电子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后面深入研究内燃机电子控制自动化技术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