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城区下垫面类型与格局的改变,进而影响着城市环境健康与微气候,这在中国夏季高温干燥的京津冀地区尤为突出。研究以河北省隆尧县为例,基于CFD软件对城区景观不同下垫面对夏季微气候的影响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景观下垫面的类型、布局方案及绿地率等因素都对夏季微气候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在景观下垫面类型选择、布局方式与绿量方面的设计优化策略,以期对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范围内下垫面条件,进而影响城市微气候变化,城市的空气温湿度受下垫面的影响较大。为研究和分析不同下垫面的城市近地面温度与体感温度的不同变化,选择江西理工大学红旗大道校区中5种差异较大的下垫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不同下垫面在周边有无树木遮挡条件、不同高度下温湿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研究,得到了不同类型下垫面的温度、相对湿度变化差异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差异,从而对城市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分布及其占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广场空间特征对微气候的影响,在春、秋季对半干旱地区城市广场——包头市银河广场4种下垫面微气候要素进行实测,并利用ENVI-met软件建立不同围合条件及下垫面配置比例的模拟模型对其微气候调控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微气候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值拟合度高、误差小,能精确反映实验结果;2)实测结果显示,春季以密林、秋季以疏林保温效果最优,春秋季密林的增湿、降风作用明显;3)城市广场围合度、围合方向及下垫面配比直接影响过渡季保温、增湿、降风效果及人体舒适度改善指数值的大小,保温、降风效果较强的绿地-硬质比为11:9、9:11,增湿、人体舒适度改善指数效果较好的绿地-硬质比为15:5。研究结果对半干旱区城市广场设计及环境改善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对小尺度公园微气候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下垫面类型对微气候的影响。从温度、湿度、风速3个方面对公园水域、硬质铺地、乔灌草、乔草、草坪5种下垫面进行测量分析,并设置公园外城市环境下的参照点,分析比较不同下垫面类型对微气候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差异。研究表明乔灌草、水域以及硬质铺地对微气候营造有很大的影响。该研究对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时下垫面的选择和合理的配置,以营造舒适的绿地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热岛效应是目前北京夏季突出的气候问题,绿地空间对小气候具有可调节功能,其中景观下垫面对小气候温湿因子具有显著影响作用,优化绿地空间景观下垫面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调节途径之一。该文以分析夏季绿地景观下垫面与小气候温湿因子的关联特性为研究目的,以北京城市街头绿地为研究对象,以1000~100000m2为研究尺度。对砖、石、木、草等6种最常见街头绿地景观下垫面的相对湿度、地表温度及热应力指数等小气候要素进行实测,分析测试数据,研究城市街头绿地下垫面种类与小气候温湿度之间的量化关系,进一步提出以调节改善小气候温湿舒适度为导向的城市街头绿地景观下垫面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既有研究显示,不同下垫面材料对微气候环境具有不同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校园冬季室外气温普遍较低,迄今为止,不同材质下垫面对该地区校园冬季微气候有何具体影响,依然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文中选取西北某高校校园内三种常见的下垫面类型——硬质铺地、植被和水面,针对其在不同日照条件下对周边温度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本研究于...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东莞南社村村落民居室外的树荫、池塘、瓷砖铺地与砖铺地4种下垫面的垂直温度梯度进行连续采集,分析了不同下垫面的温度梯度分布的变化规律与差异。研究表明:太阳辐射是影响空气温度的重要因素;不同下垫面上方的温度在0.5 m以下发生明显的波动,且气温近似在0.5 m处达到最大值;冷巷可以有效地降低下垫面的表面温度,表面温度可比气温低5.3℃。测试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岭南民居微气候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地下空间、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微气候相关研究的梳理,将地下空间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归纳为地上因素与地下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地下空间及其要素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机理。地下因素指地下空间进行内部环境控制而直接对地面微气候造成的影响;地上因素指由于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形成新的城市形态,进而对城市微气候形成影响。首先,理清影响城市微气候的地下空间的要素,并界定地下空间与城市形态研究的切入点,梳理和明确各项外部空间环境的指标;其次,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待解决的两方面关键问题以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框架与路线。  相似文献   

9.
严寒地区城市冬季活力低下,基于微气候的视角,研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与微气候的关联性,可以为提升公共空间冬季活力寻找途径。选取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广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场微气候和人群行为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探究微气候对空间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条件是限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的重要因素。(1)不同活动主题的广场中,微气候对广场活动参与人次的影响不同;(2)微气候对不同类型活动人群的影响不同;(3)太阳辐射是人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此研究结果可为严寒地区城市广场冬季活力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快速建设造成城市中心区的高度密集,从而影响了城市微气候。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选取了西安市张家堡中心区4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月测定其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微气候指标。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西安市中心区的微气候特征,并分析空间形态要素对微气候的影响情况,对高密度城市微气候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目前城市中心区高度密集,而高密度城市空间的微气候影响着其生活品质。该文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明确城市空间设计与城市微气候的相互关系,并以大连市青泥洼商业区为例进行空间优化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及理论分析对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微气候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以此得出高密度城市空间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前微气候变化引起的城市街区外部空间环境质量的恶化,本文有针对性地将胶东滨海城市街区形态的和谐循环发展与微气候的制约因素结合在一起,总结胶东滨海城市街区的微气候环境特征,挖掘和提炼胶东滨海城市街区的地形特征、空间结构、建筑布局及开放空间等空间形态要素与微气候风环境的关联因子,并加以分类、梳理、分析、归纳。在尊重、顺应、改善、优化微气候的前提下研究城市滨海街区空间形态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和分析不同下垫面的城市近地面温度与体感温度的不同变化,本文选择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中4种不同的下垫面材质为主要研究对象,下垫面均满足周边无树木遮挡充分受阳光直射的条件,对相同高度下温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的测量及分析,得出不同类型下垫面的温度变化差异。再通过PHOENICS软件进行相应的环境热岛模拟,对比实际测量数据与模拟数据之间的差异,对城市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分布及其占比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树冠荫蔽度指乔木树冠郁闭顶空间的程度,借用天空视域因子(SVF)量化树冠荫蔽度,量值范围为0~100%。植物围合度指立面空间灌木围合的程度,采用立面灌木面积占比来量化植物围合度,量值范围为0~100%。本研究采用树冠荫蔽度和植物围合度两个核心指标,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实地观测近地面温度、风速、风向、湿度,研究不同植物群落类型与微气候效应的相关性,以期为优化场地微气候设计策略、植物群落微气候营造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莫高窟区室外微气候为对象,选取五种典型下垫面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五种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及相对湿度对比分析得出,绿化类及窟前广场下垫面测点温度波动幅度比戈壁及沙地下垫面测点小,由此说明植被对窟区温度环境具有一定的过渡缓冲作用。而相对湿度波动变化绿化类及窟前广场比戈壁及沙地下垫面大,因此建议将窟区植物替换种植为本土沙地灌木来使降低相对湿度波动,使窟区微环境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6.
住区风景园林空间是城市人群出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使用者对微气候的感受直接影响其空间使用的频次和整体体验。以3个上海中心城区的住宅小区为实验对象,运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在广场、滨水、亭廊和庭园4类风景园林空间内进行了为期9天的冬季测试。研究运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进行风景园林空间人体感受的量化计算,对人体在微气候(即热、风、湿因子)环境内的理论感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因子是影响冬季人体感受的最关键因子,其中微气候子因子太阳辐射是影响人体舒适感受的根源。各实验空间中,广场区的理论体感最佳,亭廊区其次,这2类空间共有的微气候特征为:太阳辐射强、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较低、风力微弱且不持续。实验证明大面积开敞硬地形成的热量场、匀质的立面围合形式和开敞的顶面可满足上海冬季体感舒适要求。结论中对风景园林空间顶面、立面、底面的建议可作为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冬季微气候适宜性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居住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高层高密度小区逐渐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城市居住模式。由于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开放街区"成为现今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研究选取上海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街区类型设计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式研究建筑布局和绿化形式对开放街区的微气候影响,为优化高密度住宅小区的布局提供参考,并为实际规划方案的评估过程提供优选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围合式开放街区的室外热舒适度高于点式开放街区;建筑垂直绿化对围合式布局的影响程度大于半围合式和点式布局;南立面绿化和东立面绿化在行人高度处会带来更高的热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建筑布局形式会显著影响住宅小区的微环境。以青岛市居住区最常采用的3种建筑布局形式(行列式、围合式、点群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建筑布局居住区的室外微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建筑布局的微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围合式和行列式建筑布局比点群式更易产生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城市微气候对于城市外部空间舒适度、空气品质以及建筑空调采暖能耗均有重要影响。在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研究高密度化城市空间形态与微气候优化的关系对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回顾城市气候与城市形态关联性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的发展。对于成为主流的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 F D)的微气候模拟评价方法的前沿进展以及行业规范做了简要介绍。此外,介绍了基于空间分析和实证模型的参数化城市形态空间分析和微气候图谱方法。对上述方法进行比较,提出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展望。  相似文献   

20.
山地城市通常因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使得街区环境中的人体舒适度指标及污染物分布规律很可能与平原城市有较大区别。该文主要对重庆市主城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多个住宅街区空间进行了微气候实测,并分析了山地城市不同海拔高度的建筑形态对街区空间的温湿度、人体舒适度及PM2.5浓度的影响特点。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地城市夏季不同海拔高度的街区微气候整体特征不同;(2)山地城市夏季对处于同等海拔高度的建筑群的不同街区形态呈现出不同的微气候特征;(3)海拔高度对于街区PM2.5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不太显著,但是街区人群活动对污染物的浓度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对山地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研究,旨在引导合理的山地城市设计,提高山地城市的居民生活舒适度,降低污染,从而为营造健康的城市生活空间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