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留后浇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短暂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工期间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时变体系。通过预应力等效荷载分析和梁板柱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阶段受力分析,计算作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上的荷载。将留后浇带预应力混凝土梁模拟为弹性支座梁,研究了留后浇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预应力等效荷载和施工荷载直接影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
由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承担新浇筑的楼层混凝土的重力荷载和旌工荷载,模板支架将荷载传给己浇筑好的数层楼板。而这些施工荷载又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有时甚至会超过成熟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所承担的设计荷载。由此造成现浇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增加,严重的会使模板支架临时结构以及现浇混凝土结构倒塌。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地下室模板工程施工时的施工要点做出了简单的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澄浪桥主桥是一大跨度坦拱桥,其主桥钢结构安装施工采用少支架方案。由于施工期间通航净空等要求,临时支架轨道梁的梁高受到限制。在分析其承受主拱结构安装荷载时,必须考虑已安装钢桥面结构的共同受力。利用MIDAS结构分析软件,建立主桥结构与临时支架结构共同作用的计算模型,分析施工过程整个结构体系受力情况。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主桥结构和临时支架结构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崔福秀 《山西建筑》2010,36(32):127-128
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施工电梯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梁板上的应用,对支承施工电梯车库顶板加固方案、荷载计算以及顶板下钢管构架结构验算作了说明,并对施工管理要点进行了归纳,最后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砼现浇梁板柱模安装方法,对于多层连续支模应在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才可承受全荷载,提前折模应计算确定。理想的支模是几层共同承担施工荷载各层的重量,各屋承提相等荷载。而多层连续支模的不正确设计在广泛应用。通过计算可知连续支模的梁在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不能承受最大的施工荷载,改用二次支撑的支模方案可使施工荷载降低到不超过最大施工荷载而达到安全可靠。改进现浇砼支模采用拉片条固定模板,可减少支撑保证结构质量。  相似文献   

6.
内框架箱型混凝土结构施工活荷载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工期早龄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模板支撑系统组成临时承载体系为时变结构,其承担的荷载主要有新浇筑混凝土自重与包括施工人员和设备荷载以及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冲击和振捣荷载在内的施工活荷载。将多层连续施工时变结构体系模拟成一组弹性支撑连续板,根据该模型分析了施工期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性。根据现场实测数据,以构件有效承载面积为统计对象,计算了混凝土施工荷载的统计参量,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以95%的置信度对施工期活荷载标准值进行反演,建议施工活荷载标准值取2.5kN/m~2。  相似文献   

7.
李宏庆 《山西建筑》2011,37(25):101-102
通过对长沙地铁2号线火车站主体结构模板支架荷载分析,分别进行主体结构板、墙、梁等结构部位模板支撑体系的强度及稳定性验算,使其满足模板支架设计计算正常的使用要求,为现场施工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指导性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8.
4 科学规范施工支架的荷载计算规定 施工支架的设计计算包括荷载计算和结构验算.其标准规定的制订,应当符合支架工程的实际情况,符合安全的控制与保证要求和便于执行的要求,且相关标准规定应当一致或协调.  相似文献   

9.
对某电厂吸收塔出口烟道钢支架结构出现过大变形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结构施工过程与设计计算模型的差异以及构件较大的初始安装变形,导致了结构受载后的过大变形.根据实际施工过程计算钢支架各支座承担的荷载,并对变形后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及加固验算,对不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构件进行了加固,以使该结构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简单介绍双导梁架梁机架设预应力板梁的施工步骤,分析计算梁板架设不同工况架对梁板承载能力的要求,利用结构分析的方法计算板梁允许使用的最大荷载,以及梁板混凝土的边缘应力,介绍架梁机“过孔”形成的荷载超过梁板允许使用荷载的解决方法,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施工期钢筋混凝土结构特性的实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现场实测 ,力图全面准确地把握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的基本特征。特别介绍在施工现场采用多种量测手段较全面地对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荷载、材料、内力、变形等特征进行的全周期量测 ,以及捕捉到的重要现象。通过对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和讨论 ,获得了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以及荷载传递的规律。发现楼板随着新浇混凝土强度和刚度的增长 ,在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早期徐变等作用下 ,将逐渐承担其结构自重 ,从而使整个结构的荷载不断地进行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12.
梅力彪  周云  阴毅 《钢结构》2007,22(2):57-60,61
钢管混凝土柱与梁的节点构造和受力分析是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推广应用的关键技术所在。提出一种新型钢管混凝土柱环板节点,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该新型钢管混凝土柱环板节点进行空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垂直对称荷载作用下该新型构造节点内的应力分布情况和内力传递机理,并与穿心节点和不穿心的环梁节点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型钢管混凝土柱环板节点能有效地传递梁端内力,且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可为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的设计提供参考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通过框架柱上预留抗剪钢筋(或植筋)及环梁与柱之间的摩擦力承受结构荷载。即在增设楼板的梁高范围内增设环梁柱箍节点,其截面尺寸与配筋经设计计算后确定,柱箍的高度宜与新增主梁的高度一致。新增主梁钢筋锚入环粱柱箍内,柱箍的钢筋、模板制安,混凝土浇筑与新增的梁板结构同步施工,达到结构受力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弹性地基梁理论为基础,提出密肋复合墙体在轴压作用下的简化力学模型,总结出求解此力学模型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该复合墙体组件(外框柱、内肋柱和填充砌块)力分配关系的因素,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该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精确度,适合作为密肋复合墙体在轴压作用下的计算模型,为密肋复合墙体结构在轴压及抗剪作用下力学分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各组件分配竖向荷载比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边框梁抗弯刚度和肋柱间距的影响最大,边框柱刚度变化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确定大型车辆荷载的各种计算方法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在板、梁、柱及基础设计时大型车辆荷载的取值可分别采用的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高层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弹塑性分析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通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 (2005r2)为平台,建立了纤维梁单元和分层壳单元的混合有限元模型,用于完全剪力连接多高层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在竖向荷载和单调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弹塑性分析,并得到试验和算例验证。给出了钢梁、钢柱以及混凝土楼板的有限元建模方法以及相关参数的取值建议,并就楼板和钢梁的协同工作以及半刚性梁柱节点在模型中的实现展开讨论。算例表明:节点半刚性和楼板的空间作用是影响结构性能的关键因素,而已有的相关模型并未同时解决这一问题。建议的模型忽略了钢梁与混凝土楼板之间的滑移效应,算例表明滑移效应对结构体系的整体计算结果影响不大,但能有效简化建模,提高计算效率。图23表2参31  相似文献   

17.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a set of fullscale specimens of a non-conven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a concrete column and a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beam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a number of requirements. The proposed connection, conceived in the ambit of semirigid joints, is aimed at combining general ease of construction with a highly simplified assembly procedure with a satisfying transmission of hogging moment at supports in continuous beams. For this purpose, the traditional shear studs used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teel beam and the upper concrete slab, are also employed at the ends of the steel profiles welded horizontally to the end plates. The test i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hogging moment response of the connection under incremental loads until failure.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现浇混凝土双向板肋梁楼盖梁板的相互作用,对柱支承混凝土双向板肋梁楼盖中的中区格板和边区格板模型进行了竖向加载试验,观测了这两种区格板模型中板、梁及柱的裂缝发展及破坏过程;分析了梁、板的荷载-挠度曲线以及板、梁和柱的荷载-钢筋应变曲线;采用线弹性理论、塑性理论和等效框架法分别计算了板控制截面的弯矩值并与试验值进行比较。根据试验与分析,对楼盖结构中梁与板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区格板肋梁楼盖模型均发生梁 板破坏模式;按线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板破坏模式,不考虑梁板相互作用)所得板控制截面弯矩值与试验值差别较大,而按等效框架法和塑性理论(梁-板破坏模式,考虑梁板相互作用)所得弯矩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按塑性理论的梁 板破坏模式,分析了这两种区格板楼盖的极限荷载,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混凝土板组合效应对蜂窝梁柱连接抗震性能的影响,对无混凝土板和有混凝土板的正六边形蜂窝梁柱连接、普通组合梁柱连接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混凝土板组合效应对不同开孔率的蜂窝梁柱连接的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蜂窝梁柱连接可以有效地控制塑性铰在近柱端第一个蜂窝孔处形成,实现塑性铰外移,降低在梁柱连接焊缝处发生脆性破坏的可能性;混凝土板的组合效应可以减小蜂窝梁剪切变形的影响,与无混凝土板的蜂窝梁柱连接相比,有混凝土板的蜂窝梁柱连接的滞回曲线更饱满;混凝土板的组合效应能够提高蜂窝梁柱连接的承载能力、延性、刚度及耗能性能,开孔率越大,组合效应越显著;混凝土板组合效应降低了塑性铰区的转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