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冻藏板栗中多酚氧化酶(PPO)的活力及热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低糖板栗果脯灭酶预处理及其对后续渗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板栗中影响褐变的酶主要有PPO和POD,其中PPO较POD热稳定性略高。冻藏后的板栗中PPO最适温度及pH分别为20℃和6.5。板栗加工中应以板栗PPO活力降至8%以下作为是否灭酶充分的标准。通过与热水烫漂灭酶、蒸汽灭酶比较发现,微波热烫处理可抑制低糖板栗果脯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并有助于提高渗糖效率。微波灭酶的最佳条件是:功率密度4W/g,处理6min。   相似文献   

2.
莲藕酶促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莲藕的酶促褐变,包括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莲藕中酚类物质的分布以及不同贮存条件PPO和POD的活性,总酚含量和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酶促褐变抑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果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会发生酶促褐变现象,主要表现为果蔬颜色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营养的损失,对口感、质地也有所影响。果蔬的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对于褐变抑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苹果汁酶促褐变定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迄今还没有人提出食品的酶促褐变定量指标。由于绿原酸是多酚氧化酶在苹果汁中的主要作用底物,因此本文通过测定酶促褐变程度不同的苹果汁中的绿原酸残余虽,提出了一项能够定量地确定苹果汁的酶促褐变指标系统;并将苹果汁的酶促褐变,按其程度不同分为四个等级;同时也提出了在不同的绿原酸残余量下,苹果汁中的多酚氧化酶的底物选择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酶促褐变对果蔬在加工保鲜过程中的品质有重大影响,有关酶促褐变机理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整理归纳了国内外围绕褐变机理进行的多酚氧化酶和酚类底物的相关研究,包括对多酚氧化酶种类、催化位点、提取、分离、纯化、活性测定方法的介绍;酚类化合物种类、含量变化及其变化原因的阐述;酚类酶促氧化反应、醌的生成途径、次级代谢过程、氧化...  相似文献   

6.
鲜切甘薯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鲜切甘薯中的酚类物质以游离酚(FP)为主,占总酚(TP)的90%左右。贮藏过程中FP和TP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且其比值(FP/TP)稍有增加。鲜切甘薯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切分后有所增加至第3d达最大而后下降直到贮藏结束,与TP和FP的变化呈同步性,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则基本保持不变。鲜切甘薯PPO的最适反应温度为15.2℃,且在该温度下较为稳定,另在50℃处有一肩峰。PPO的最适pH值为4.4,pH4.0以下或者8.5以上PPO活性迅速下降。NaHSO3、CA、EDTA-2Na和VC对鲜切甘薯PPO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甘薯PPO对不同底物的酚类物质亲和力依次为儿茶酚>焦性没食子酸>绿原酸>酪氨酸>苯酚>愈创木酚。鲜切甘薯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和酶促褐变底物为绿原酸。  相似文献   

7.
王可 《中国酿造》1991,(2):12-14
果蔬褐变是指水果和蔬菜加工及其制品在贮藏过程中,产生果蔬组织颜色变得晦暗或变成褐色的现象。褐变不仅影响果蔬食品原有的色泽,而且影响其风味和营养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食品的感官标准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大多数情况下,褐变是不希望出现的变化,由此,褐变的产生与抑制受到食品加工行业的重视。 果蔬褐变的产生,有因酶的作用而变褐的  相似文献   

8.
枇杷果实在贮藏及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酶促褐变。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几种因素对枇杷果实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的最适 pH 为 6.3,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柠檬酸、草酸、柠檬酸-抗坏血酸混合物可明显抑制该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板栗在熟化加工过程中易产生非酶褐变,本文针对板栗自身原料有关成分及部分加工条件对板栗熟化后褐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影响熟化板栗褐变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板栗非酶褐变前后蛋白质平均减少了30.34%、还原糖平均减少了38.44%、维生素C平均减少了85.81%;表明美拉德反应和抗坏血酸氧化是板栗熟化过程发生非酶褐变的主要原因.另外,在pH,NaCl,蔗糖三个加工条件研究中,pH对板栗褐变影响较大,pH为3.0、4.0、5.0的溶液对熟化板栗有较好的抑制褐变的效果,而NaCl,蔗糖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抑制剂控制橄榄汁酶促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秋  覃海元  林君 《食品科技》2011,(6):54-56,65
研究抑制剂PVPP、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对橄榄汁护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一定浓度的PVPP、异抗坏血酸钠、L-半胱氨酸对橄榄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PVPP抑制效果最为明显,最佳条件是:PVPP浓度40mg/L,温度30℃,时间80min,pH为6。  相似文献   

11.
微波灭菌技术应用于锥栗的灭菌,以灭菌后的褐变度和灭菌效果为指标,对锥栗的微波灭菌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得到微波灭菌最佳组合为A2B2C2,即微波330W,灭菌时间60 s,温度80℃.  相似文献   

12.
锥栗和茅栗淀粉糊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偏光显微镜、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现代分析仪器,对锥栗和茅栗淀粉糊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锥栗和茅栗淀粉的糊化温度分别为63.5℃~74.5℃和64.0℃~73.5℃;锥栗和茅栗淀粉糊具有酶解率较高、透明度低、凝沉稳定性强、冻融稳定性很差的特性;在pH值6.0~8.0范围内锥栗和茅栗淀粉糊粘度较高,温度和转速对糊粘度有一定影响,浓度对糊粘度有较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介绍膨化技术生产板栗晶的方法,工艺简单,所得产品香味浓,口感好,同时可根据不同人群调配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4.
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结构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自制锥栗直链淀粉为原料,利用DMSO水溶法在3种不同结晶温度下(30、60、90℃)制备己酸、葵酸、硬脂酸的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并对其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锥栗直链淀粉比较,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吸水率、碘亲合力、蓝值、微晶比例与结晶度都下降;就己酸、葵酸、硬脂酸而言,较长的链长或较高的温度均有利于复合物的形成与稳定;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属于典型的V型晶体,且它们的微晶比例、结晶度与脂肪酸性质有关,同一温度下制备的不同脂肪酸复合物,其微晶比例与结晶度均随脂肪酸碳链增长而降低;同种脂肪酸与锥栗直链淀粉形成的复合物,其微晶比例与结晶度则随复合物形成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板栗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板栗中分离纯化得到多糖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沸水提取、Sevag法除蛋白、80%乙醇沉淀的方法从板栗中提取得到板栗多糖CPS.CPS经DEAE-纤维素柱分离纯化后,于蒸馏水洗脱液中得到一个纯化多糖组分CPS1.以VC为对照,试验了CPS与CPS1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结果表明,CPS与CPS1均具有一定的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的能力及还原能力,而且与多糖的浓度成正相关性.其中,CPS对过氧化氢的清除作用效果与VC相当.另外,经纯化精制后的CPS1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的清除作用及还原能力均低于CPS.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闪式提取栗叶蛋白的工艺。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栗叶蛋白得率为实验指标,研究料液比、pH、闪提温度以及闪提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栗叶蛋白得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栗叶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7(g/mL),pH11,闪提温度50℃,闪提时间3.6min。在本实验中4个因素对栗叶蛋白提取得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pH>闪提时间>闪提温度>料液比。在此条件下,栗叶蛋白提取得率达到11.89%。   相似文献   

17.
超微粉碎锥栗淀粉的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超微粉碎对锥栗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锥栗淀粉颗粒的粒径、结晶度、膨胀度、糊化温度范围、糊化焓减小,溶解度与酶解率增加;当超微粉碎达到60 min后,淀粉颗粒粉碎达到极限,其结晶结构全部被破坏成为无定形结构,从35℃左右开始糊化,至62℃左右时已完全糊化,溶解度将近60%,α-淀粉酶的酶解率超过70%。当超微粉碎达到75 min时,更多的细微粒子发生团聚,粒径为0~5μm的细微颗粒明显减少,而粒径大于25μm的大颗粒增加。超微粉碎既破坏了淀粉颗粒的表观结构,也破坏了其结晶结构,使之变成了无定型态,大大改善了其糖化、酒精发酵特性;锥栗淀粉经60 min超微粉碎处理后,其免蒸煮的液化-糖化发酵工艺发酵96 h的酒精产量达到13.64%,而直接糖化发酵工艺发酵108 h后酒精产量也可达12.32%。  相似文献   

18.
绿色服装洗涤机械产品不仅要求产品本身是环保型的,而且要求产品的生产过程等生命周期全过程均是环保型的。文章介绍了绿色产品的评价标准以及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绿色服装洗涤机械产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微波提取板栗花中黄酮类物质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微波萃取、超声波提取、常规加热回流等方法提取板栗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并对其提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波萃取法具有高效、短时的优势,对板栗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板栗花粉碎度100~120目,固液重量比1∶140,微波功率800W,处理时间3min,在此条件下,板栗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为71.9%。  相似文献   

20.
瓜尔豆胶对锥栗淀粉糊化和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鲜锥栗为原料,考察了瓜尔豆胶对锥栗淀粉的糊化特性和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向锥栗淀粉中添加瓜尔豆胶后,锥栗淀粉糊化溶液的峰值黏度和终值黏度增大,且随瓜尔豆胶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添加瓜尔豆胶增大了锥栗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和峰值糊化温度,提高了锥栗淀粉的吸热焓,使得糊化过程更长,吸热更多。添加瓜尔豆胶后的锥栗淀粉溶液显示为假塑性流体,剪切变稀现象更为明显,具有更大的黏弹性。添加瓜尔豆胶后,混合物形成的凝胶表面空隙中填充物增多,空隙数量减少,且空隙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