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堰生辉     
湖南省武冈市头堂乡的代古水利工程——青安堰,已历600余年不衰,而今古堰生辉:宽阔的河面上,昔日参差的木桩堆石坝换成了一字型平展的砼坝,大坝闸门,启闭自如:潇洒长堤,柳色如烟。灌溉、航运、供水、发电、加工、旅游,多方利用,工程水利转化环境水利,面向社会服务。古堰座落在资水上游,距武冈城区2.5公里,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 394),为木桩堆石坝,壅资水灌田3 000亩。年深日久,木桩腐朽,到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3),里民捐资复修,维护原状。以后问或补修,一直沿用下来,汩汩的流水让干旱的  相似文献   

2.
古堰沉思录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相似文献   

3.
刘玉枢 《四川水利》2007,28(3):57-58
前进渠,原名朱李火堰,沱江水系,在其支流石亭江,即今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处引水。因系古堰,渠首无控制设施,长期以平梁分水至南北干渠。1982年冬至1983年春,人民渠管理处在平梁以下1+460m处修建跨河倒虹管,以南干渠上段为总干渠,将水直接引至北干各支渠分水总口,废除原北干渠。前进渠全长3.03km,比降1‰,渠首最大可引进流量50m^3/s。  相似文献   

4.
5.
城固五门堰,垃于城固县城北30里许家庙,居湑水河之西岸,是陕西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因渠首开列五洞进水,故代名门堰。五门堰水利工程创建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七年),有着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拦河坝长374米,干渠长8.9公里,引水量2.5立方  相似文献   

6.
一到都江堰灌区,感到阵阵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古老灌区正释放出新的能量.从1996年开始,都江堰实施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同时,在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提高了用水效率,增强了水利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7.
彭述明 《中国水利》2001,(Z1):109-110
一、灌区建设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在中央、地方和灌区人民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都江堰灌区实施了27个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并投入运行,共整治渠道长度286.99km,建筑物1793处,完成总投资21952.78万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通济堰,位于浙江丽水市区西南25km的瓯江与松阴溪汇合口附近的堰头村.拦水大坝长275m,宽25m,高2.5m.上游集雨面积约2150km2,引水流量为3m3/秒,每天能拦入堰渠水量约为20万m3.通济堰灌区渠系完善,有上、中、下三源干渠,蜿蜒穿越;42km2碧湖平原,疏为48条支渠,呈树状分布,置有72座分水闸.历史上最大时曾达到灌溉农田3万亩,目前仍在为1万多亩农田提供着灌溉服务.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已经运行2 270年,作为世界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蕴含的科学哲理对当代水利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在挖掘与归纳"千年古堰"启示的基础上,提出实现都江堰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七位一体"构架,并对今后一段时期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谋划。  相似文献   

10.
彭述明 《中国水利》2000,(11):31-32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都江堰水利资源、资产优势和规模效益,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四川省水利电力厅批准,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于1999年10月28日以依法管理的全部水利国有经营性净资产设立了都江堰水利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公司的成立,体现了都江堰水利人在管理理念上、在管理手段上、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自强不息、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磊 《中国水利》2007,(22):I0002-I0003
通济堰,位于浙江丽水市区西南25Km的瓯江与松阴溪汇合口附近的堰头村。拦水大坝长275m,宽25m,高2.5m。上游集雨面积约2150Km^2,引水流量为3m^3/秒,每天能拦入堰渠水量约为20万m^3。通济堰灌区渠系宪誉,有上、中、下三源千渠,蜿蜒穿越42km^2碧湖平原,疏为48条支渠,呈树状分布,置有72座分水闸。历史上最大时曾达到灌溉农田3万亩,目前仍在为1万多亩农田提供着灌溉服务。  相似文献   

12.
13.
<正>2019年12月12日,都江堰建堰2275周年纪念大会暨生态水利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以都江堰为范本,围绕"保护灌溉工程遗产、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主题,交流生态水利研究进展、分享研究成果,为千年古堰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治水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蕴含的智慧之光穿越漫长的历  相似文献   

14.
~~古堰迎宾 专家会聚 探讨发展 畅想未来@邓淑珍!本刊记者 @杨勤!本刊记者 @李翊!通讯员  相似文献   

15.
《四川水利》2006,27(3):I0003-I0003
通济堰开创于西汉末年(公元25年),是仅次于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的大型引水工程,灌区幅员772.8平方公里,灌溉成都、眉山两市的新津、彭山、东坡、青神四县(区)的52万亩农田,属大(三)型灌区。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县城南,引岷江支流南河水入渠灌溉,系灌排兼容工程。进水闸设计引水流量48m。/s,灌区有3条干渠,总长98.47公里,支渠65条,总长363.43公里。其中万亩以上支渠14条长164.67公里;斗渠304条长493.81公里。灌区支渠以上的各类渠系建筑物3786座,是一个具有灌溉、防洪、工业及生活、发电、水产等多功能相结合具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16.
对浙江省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的古堰坝分布研究发现,堰坝平均灌溉面积约233.33 hm2(3500多亩),金衢盆地堰坝数量最多,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在堰坝数量、建设长度、灌溉面积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堰坝高度在各地区间无显著差异,但在各朝代间存在显著差异。浙江的古堰坝选址科学、堰形设计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浙江农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都江堰灌区,中华民族智慧文明、科学创造的结晶,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公元前256年,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这项彪炳史册的世界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并以历史悠久、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经久不衰而闻名于世。发展至今的都江堰灌区,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以及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构成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枢纽  相似文献   

18.
瓯江流域松阴溪水系现存古堰多达数十座,这些古堰是古代水利设施遗存的代表,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治水智慧。从古堰工程的建设、灌区管理及民俗文化等角度深入挖掘松阴溪水系古堰群的水文化价值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古堰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都江堰是个传奇。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这座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水利工程,这座象征着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千年古堰,这座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典范的传世之作,究竟有何神奇?2019年12月,记者与参加都江堰建堰2275周年研讨活动的专家们一起"拜水"都江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