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当前我国水电开发速度很快,较好的电源站点在20年内将开发殆尽,会影响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因此水利水电要与其他资源一道和谐相处、共谋发展。水利水电的蓄能运行是在电网中利用非峰荷剩余电能抽水蓄能,以供峰荷时再次发电或供水灌溉,形成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资源的相互转换、相互支持、以丰补歉、循环再生利用,必将在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河流域由于经济发展,水资源(包括水电在内)供求矛盾日趋严重。由于流域内水利水电资源缺乏,且其开发条件又相对不利,如今好的点子已开发迨尽,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似已进入步履艰难地步。在此情况下要特别重视各种型式的水利水电开发,在继续搞好水利水电工程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同时,搞好跨流域引水,跨地区送电,并积极利用流域内电网中的低谷电能以发展抽水、抽水蓄能和混合式抽水蓄能,以促进本流域水利水电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抽水蓄能电站在黑龙江电网中解决缺少峰荷电量、满足电网调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兴建公别拉河西沟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及基本条件更加优越。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支持西沟抽水蓄能的开发建议,永续利用公别拉河水能资源。  相似文献   

4.
淮河在大江大河中水资源开发程度最高且高出甚多,其进一步发展对我国江河开发有重要的参考和示范意义。今流域水资源及水能资源极其贫乏或已开发殆尽,考虑多种形式的抽水蓄能作为常规水电的补充,可使低谷剩余电能转变为尖峰电能。这种引入电网的参与和跨行业的开发模式使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水利水电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继续修建(包括扩建和改建)水电工程以及因地制宜地发展风电等可再生新能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辽宁电网电源优化配置分析,得出辽宁电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需求空间较大,且省内可供开发的抽水蓄能电站站点较多。今后电网在建设高温高压大容量燃煤火电机组、积极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省内抽水蓄能电站等调峰电源的开发建设,形成以供热机组和大容量燃煤火电机组承担系统基荷和腰荷,以抽水蓄能电站和水电为主的调峰电源,承担系统峰荷的较为合理的电源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某些地区水资源极其贫乏或已开发殆尽,再修建新的水利或水电枢纽就受到限制,着重从国内外已建抽水蓄能电站的经验,提出了修建多种类型的抽水蓄能作为常规水电的补充,有利于我国水利水电和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融水利、水电、抽水蓄能于一体,并结合当地电力系统的综合开发模式,给水利水电和电力工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建议今后视各地区,各河段水利和水电发展情况,按上述模式对新建及改扩建工程进行动态规划和设计,同时,还对我国各种类型抽水蓄能的建设分别提高了改进建设。为我国水利水电(含抽水蓄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开发思路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我国某些地区水资源极其贫乏或已殆尽,再修建新的水利或水电 枢纽就受到限制。本文着重根据国内外已建抽水蓄能电站的经验,提出了修建多种类型的抽水蓄能作为常规水电的补充,有利于我国水利和水电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融水利、水电、抽水蓄能于一体,并结合当地电力系统的综合开发模式 水电带来了新的动力。建议今后视各载我中段水利和水电发展情况按上述模式对新建及扩借鉴和设计,为我国水利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高成海 《河北水利》2012,(10):42-42
抽水蓄能电站是为了解决电网高峰、低谷之间供需矛盾而产生的一种间接储存电能的方式。它利用下半夜过剩的电力驱动水泵,将水从下库抽到上库储存起来,然后在次日白天或上半夜将水放出发电,并流入下库。虽然整个过程会有一定的能量损失,但相比为满足高峰用电增设电厂、低谷时压荷、关机更加经济有效。实践证明,抽水蓄能电站是当今能量储存有效且经济的技术手段之一。它用于向电网提供峰荷电量和中度电量,并起到优化整个电网系统  相似文献   

9.
电网中的电厂各自承担着相应的任务,即基荷、腰荷和峰荷等,在火电(尤其是褐煤)机组占很高比例并承担绝大部分负荷的情况下,调峰调频的水电站(尤其是抽水蓄能电站)对电网有不可缺少的调节作用。此文主要阐述德国VEAG公司的水电站建设情况、它们的作用、及为适应电网变化需要进行的技术改造工作和新建装有异步发电机的抽水蓄能电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践证明抽水蓄能电站是当今能量储存最有效最经济的技术手段。它用于向电网提供峰荷电量和中度电量,并能起到优化整个电网系统性能的作用。由于日益加剧的环境及管理上的限制,可供选择的站址越来越少,项目审批时间和建设周期较长以及巨大的资金保证等原因,实际上已很难在现有河道上建造装机容量100万kW或以上的常规型抽水蓄能电站。可供选择的方法峰荷电力公司(PPC)独创了标准化抽水蓄能电站,其装机容量一般在5万k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资源丰富,尤其是中小河流。但是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却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启动了对中小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以期为其开发、利用提供指导,使中小河流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合理的利用,以造福人民。本文从水能开发(水电站)的优势、结构型式以及发电与防洪、灌溉、生态景观、航运等的结合两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范 《中国水利》2005,(18):34-36
"跑马圈水"既有企业追逐利润的经济动因,也有电力体制改革及国家资源占用制度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经济动因分析,指出其可能造成的无序开发的危害,进而提出清除不利影响的制度措施,以防止和避免因水电开发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管理对西部环境和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维护水能资源利用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环境保护与优先发展清洁能源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任务,而对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的中国来说,清洁能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更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水力资源丰富,作为清洁能源的水电产业必将迎来规模化发展。本文以中国水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模态为研究目的,从资源、市场、人才与技术、资本和市场机制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我国水电产业的优势。并对我国现阶段发展水电产业的相关要素进行了系统评价和展望:推演出本世纪前叶我国水电产业需经过三大发展阶段--合理规划利用、重点开发集约经营、步入国际水电市场的发展进程。这三个发展阶段承前启后,相辅相成,将对中国水电产业(行业)的发展以及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博庭 《中国水利》2007,(6):20-21,24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且分布集中、便于开发。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发展水电事业能够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减轻我国的能源压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但是要处理好水电开发和生态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水电开发过程中注意保护水质、地质,丰富景观,维护移民的利益,做到在保护生态与环境基础上的有序开发。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水电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彭程  钱钢粮 《水力发电》2006,32(2):6-10,16
进入21世纪,国家制定了优先开发水电的方针,水电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介绍我国水力资源总量及其分布情况、水力资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水电开发现状,对2020年我国常规水电、抽水蓄能发展目标,以及2020年至2050年水电开发前景、“藏电外送”和新世纪水电科学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实现我国水电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国内外水能资源数据和研究成果的持续追踪,对主要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开发、储水设施建设的分析比较,从国际角度定位我国水电开发利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一,水电年发电量也位居世界前列,2013年我国水电经济开发度为52%,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水电经济开发度(70%以上);我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于人类发展指数介于0.7~0.8的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水能资源开发程度。我国水能资源方面的多项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开发利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程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西电东送与西部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及总体布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国家电力“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中有关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有关内容、根据西部地区及水电开发现状、以及全国联网发慌和西电东送的总体格局,认为西部地区的水电将以南、中、北三条“西电东送”大通道为主轴线进行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建设,以此对有关的主要河流进行规划布局及其西电东送能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简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小水电出现的“水电失和”现象。提出合理选择电站设计方案、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益、保障河流环境与生态用水等工程措施来避免河流脱水。强调以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理念指导河流水资源开发,协调各行业用水规划以实现多方受益;加强水电开发中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减少工程建设对河流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通过河流水资源流域生态补偿来恢复水源地的环境与生态系统。在小水电开发中,辅助以水利旅游开发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