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从水量、水温等方面对新集一矿111311工作面异常突水和突水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工作面突水水源主要为17#煤层顶板砂岩水、F038断层和附近裂隙充水以及少量13#煤层顶板砂岩水。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矿井水的涌(突)水水源和机理认识不清,直接影响新庄煤矿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这一问题,通过水质分析和计算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判定新庄矿井8号煤层顶板涌(突)水水源;同时在含水层的厚度、单位涌水量、物探含水层富水异常区、钻孔消耗量、岩芯采取率、地层脆塑性比6个主控因素的含水层富水性分析和综放开采条件下冒裂安全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多结果叠合对首采区8号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矿井顶板涌(突)水水源为下白垩统志丹群洛河组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和中侏罗统直罗组、延安组上、中部(煤8层顶板以上)砂岩复合承压含水层,其中下白垩统志丹群洛河组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是主要致灾水源。首采区内8号煤层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均能沟通洛河组砂岩含水层,首采区全区域为冒裂危险区。8号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区中Ⅰ区主要分布在首采区的北部及中西部,Ⅱ区主要分布在首采区的中部及中西部,Ⅲ区主要分布在首采区的中东部及南部,Ⅳ区主要分布在首采区的东部及南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双龙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历年突水水源、突水规律的分析和研究,基本掌握了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的赋存特征,在顶板水较为丰富和容易积聚老塘水的向斜槽部开采煤层,采用“单面双机”防治水。基本能消除顶板水患和老塘水害,有效地保障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4.
济宁三号井田矿井突水的水化学特征和水源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三井田,尤其是一采区在开采3煤过程中受到上覆3煤顶板砂岩、侏罗纪红层和第四系下组等含水层的突水威胁。本文基于水化学方法,利用水质测试资料,结合聚类分析法描述了一采区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分析了突水水源。目前,进入一采区工作面的的水源主要为红层水和3煤顶板砂岩水,3煤顶板砂岩水所占比例随着采空面积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工作面涌水量资料验证了水化学法判定突水水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张利标 《采矿技术》2006,6(1):50-51
通过对矿井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历年突水水源、突水规律的分析和研究,对有顶板水患的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开采,"井点"疏放等技术防治煤层顶板水,消除顶板水害.详细介绍了"井点"治理煤层顶板水的基本原理和工作面采掘工艺,该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保障了矿井的安全和生产.  相似文献   

6.
对新庄矿三2煤多个采掘工作面顶板砂岩裂隙水突水及其防治进行分析总结,特别是对三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的赋存、突水机理、突水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从设计着手,采取物探、钻探等防排水措施,在顶板砂岩水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姬中奎 《煤矿安全》2014,(8):188-191
为了分析柠条塔矿S1210工作面突水的原因,阐述了周边矿井及柠条塔矿以往采掘中的水害情况,总结了S1210工作面的突水特征,叙述了突水后进行的勘探工作,研究了造成突水的突水通道、突水水源、突水补给条件及突水的差异性。分析认为,本次突水的通道为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直接突水水源为延安组砂岩水及直罗组砂岩水,其中直罗组砂岩水为主要直接充水水源,间接突水水源为第四系松散层水及烧变岩水;突水的补给条件好与地表风积沙地貌入渗系数大有关;研究认为,本次突水与周边矿井差异性较大与突水位置为直罗期古河流冲刷带有关。  相似文献   

8.
《煤矿开采》2017,(2):10-14
阐述了矿井突水水源的判别方法,针对水化学背景值特征相近的水源,提出了通过量化计算实现精确判别水源层的方法。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为例,对袁店二矿F14断层突水水源进行了量化判别,并采用水化学玫瑰花图和水样柱状图的图形化分析方法对突水水源量化判别的准确性进行了辅助判别,综合分析认为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通过断层带进入了采掘空间。定量化地学方法和图形化分析方法有效解决了矿井突水水源判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王长征 《山西焦煤科技》2012,36(5):15-16,21
斜沟煤矿二水平21采区辅运大巷上山掘进遇特厚煤层垂直导水裂隙带,沟通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水,造成工作面钻孔突水,累计突水量26 511 m3,影响大巷施工2个月。通过本次钻孔突水,对煤层浅埋薄基岩区顶板砂岩裂隙水影响矿井安全生产有了进一步认识,为今后斜沟煤矿及相似地质条件矿井防治顶板砂岩裂隙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辉县市吴村煤矿一水平东翼煤柱试采工作面顶板突水的经过,分析突水水源及突水机理,阐述了治理方案和堵水技术,为矿井顶板突水的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常村煤矿主采二1煤层开采条件和L7灰岩巷掘进条件等,分析了该矿底板突水条件,并结合历史突水案例,从突水水源、突水通道和隔水层厚度等方面总结了该矿底板突水致灾的规律,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水建议。  相似文献   

12.
恒源公司矿井4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突水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尚令  孙本魁  洪荒 《矿业快报》2005,21(11):32-34
对恒源公司4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的赋存状况、突水机理、突水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掌握其特征并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3.
顶板突水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4煤层开采顶板突水水源的基础上, 揭示了矿山压力、冲击地压同顶板突水之间的关系, 探讨了煤层开采过程中顶板突水对促进冲击地压形成的影响作用机理; 基于物理流变学和断裂力学理论, 提出了砾岩粒间隙中的水流失导致砾岩粒界面附近多层次应力局部集中, 造成砾岩产生新的断裂, 形成多层次冲击地压, 促进顶板斑裂线扩展的机制, 阐明了冲击地压和顶板突水互为影响的因果关系, 从理论研究和现场监测2个方面得出了华丰煤矿4煤层开采深度大于520 m时容易形成冲击地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孟巴矿突水事故原因与快速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简称孟巴矿)突水淹井治理实例,据各阶段勘探结果、大井水位降升试验及大型水文观测结果,分析研究了该矿井底车场突水发生的水文地质结构和突水原因与机理,判断突水水源主要来自于煤层顶板砂岩和特厚Ⅵ煤层弱一偏中等含水层,由UDT强含水层北部天窗区顺层补给.对帷幕封堵+突水点注浆、突水点注浆、强排复矿+挡水墙3种治水复矿技术方案进行了优缺点比较,提出了强力排水、突水点附近建立挡水墙、井下钻孔注浆封堵突水点的优选水害治理方案.通过治水工程的有效实施,在4个月内快速恢复了被淹矿井.  相似文献   

15.
"大井"法防治煤层顶板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标 《采矿技术》2003,3(3):37-38
通过对张庄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历年突水水源、突水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提出采用“大井”法防治煤层顶板水;详细介绍了“大井”疏放煤层顶板水的基本原理和采掘工艺。该方法在实践中两年共疏放16万m^3煤层顶板水,基本消除了采掘生产中的顶板水害,有效地保障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对相似的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开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夹河煤矿2煤顶板砂岩突水点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突水点与褶曲,突水点与断层,突水点与深度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2煤顶板砂岩突水的治理方法,为2煤采掘工作面顶板砂岩水的预测预报及水害防治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CRISR)自主开发的F-RFPA^20渗流与应力耦合分析系统,对煤层顶板随着开采的逐步进行,采动裂隙逐渐向上发展并最终与含水层连通,进而导致煤层顶板突水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直观地显示了煤层顶板的变形、破坏过程以及突水前后渗流场的变化情况,阐明了煤矿顶板突水事故通常由采动裂隙引起的突水机理.当垮落带与裂隙高度没有达到含水层高度时发生顶板突水的可能性较小,反之亦然.因此准确确定煤层顶板垮落带和断裂带高度,对于进一步确定煤层开采深度上限,合理留设防水煤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葛长民 《煤》2006,15(5):30-30,43
通过对淮北双龙矿业集团公司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历年突水水源、突水规律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设计工作面具体地质特征,提出在向斜轴部开采煤层时,采用双机联运防治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详细介绍了向斜轴部双机联运的采掘工艺,该方法在实践中能有效消除回采过程中的顶板水害,保障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9.
王永龙 《煤矿开采》2006,11(1):66-67
通过对朱庄煤矿3622综采工作面底板突水灾害分析,查出突水水源和导水通道,并针对突水水源和导水通道分别采取了用碎石、黄砂充填砌筑砂岩墙;开掘专门的注浆巷和泄水池;对直接出水水源L1灰、L2灰进行封堵等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义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观测孔水位观测、工作面突水水质化验分析比对及工程验证,认为新义煤矿12011工作面突水水源主要为顶板砂岩水,有少量奥陶系灰岩水有少量参与;其导水通道为工作面回采形成的顶板导水裂缝带及底板隐伏构造带。通过采用以疏为主,其他为辅的治理措施,保证了高承压水上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