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丛式井在胜利油田稠油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使丛式井平台所构成的稠油集输系统投资费用最少,对设计工作者来说却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本文介绍了用网络优化,动态规划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手段,对稠油丛式井平台集输系统进行分析,优化的方法,提高了方案的优化速度,优化结果彻底,1992年在乐安油田南区,金家油田等集输管网设计中采用本文介绍的方法,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稠油集输系统评价与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降低塔河油田的稠油集输系统运行费用和操作成本,开展了塔河油田稠油集输技术优化研究,以促进塔河油田高效经济开发.对塔河一号联站外集输管网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站外管线的管输效率普遍较高,在85%以上,有些管线管输效率偏低是因为流量偏低,温降较大;影响站外能耗的主要因素是管线的热力损失.稠油集输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加热、掺水和掺稀油,这三种方式中,输送的能耗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掺水、掺稀油、加热.  相似文献   

3.
4.
稠油集输系统加热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实测试数据计算了一些稠油加热炉的运行效率,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加热炉低效运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加热炉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技改措施,可为稠油集输系统加热炉节能技改措施依据。  相似文献   

5.
吉7井区稠油为新疆油田采用掺热水双管集输工艺的示范区,回掺热水工艺有效解决了稠油集输问题,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回掺系统沿程温降大、能耗高、相变炉严重结垢等问题;为此,根据不同原油黏度区域范围优化了掺水量和掺水温度等措施:掺水量由1940 m~3/d降为1476 m~3/d;回掺水出站温度夏季由60℃降为45℃,冬季由65℃降为50℃,年节约天然气费用180.7万元;通过优化相变炉工艺,出站回掺水温度降低15℃;采用油水界面调节技术后,原油脱出水温度由55℃降至35℃,油出口温度由55℃升至65℃,年节约天然气费用173万元,降低了系统能耗,减缓了管线及设备结垢趋势,实现吉7稠油集输及处理低成本、高效率运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稠油集输过程耗能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对筒油集输系统建立能量分析模型,并制定评价准则,并依据此方法对辽河油田曙四联进行测算,通过测算结果分析出了造成系统能源利用率偏低的各方面原因,并相对制定一系列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河南石油勘探局井楼油田浅丛式井具有油层埋藏深度浅、井斜、油稠及粘度大的特点,给常规有杆泵采油带来较大的困难。但经研究改进的普遍游梁式抽油机——抽油泵装置及其配套技术,可以实现浅层丛式井的稠油开采需要。其配套工具主要有:稠油斜井泵、热力采油封隔器、抽油杆滚轮接箍、抽油杆减震器和抽油杆防脱器等。现场试验证明,新研究改进的采油工艺配套技术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减少抽油杆柱的摩擦力,保证下冲程时光杆与驴头的同步运动;实现了不动管柱转抽和注汽的要求;设计的斜井泵可用于井斜45°以上的丛式井开采,泵效较高。  相似文献   

8.
河南石油勘探局井楼油田浅丛式井具有油层埋藏深度浅、井斜、油稠及粘度大的特点,给常规有杆泵采油带来较大的困难。但经研究改进的普遍游梁式抽油机——抽油泵装置及其配套技术,可以实现浅层丛式井的稠油开采需要。其配套工具主要有:稠油斜井泵、热力采油封隔器、抽油杆滚轮接箍、抽油杆减震器和抽油杆防脱器等。现场试验证明,新研究改进的采油工艺配套技术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减少抽油杆柱的摩擦力,保证下冲程时光杆与驴头的同步运动;实现了不动管柱转抽和注汽的要求;设计的斜井泵可用于井斜45°以上的丛式井开采,泵效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吉7井区因采出稠油黏度高、集输能耗大引起的集输困难,有必要分析稠油集输系统方案.通过结合吉7井区稠油特性,筛选出两套可行的集输方案:掺热水集输方案和乳化降黏集输方案.利用实验数据和PIPEPHASE模拟软件分别对这两套集输方案进行集输距离及能耗的模拟分析.通过论证,乳化降黏集输方案更适合吉7井区的开发,其集输安全距离达2 216 m,与掺热水集输方案相比可节约集输能耗72.3%.因此,选择乳化降黏集输方案,为吉7井区高效节能开发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永8断块油藏含油面积1.3km~2,地质储量1267×10~4t,油藏类型为泥质胶结粉砂质细砂岩,层状、块状稠油油藏。地面原油粘度875~4660mPa·s,地面原油密度0.929-0.9621g/cm~3。永8断块地层胶结疏松,是典型的稠油出砂油藏。一直采用稠油冷采方式开发,井口含沙量0.3%~2%,油气比10~25。该断块实施管网密闭集输后,生产的油、砂、水、气混合  相似文献   

11.
塔河12区油田原油属高含硫、高粘度、高凝点的重质稠油,属于特超稠油系列,原油物性比较差。针对塔河12区油田的这一特点,经过优化分析认为,稠油集输系统推荐采用将乳化降粘和掺稀降粘2种集输工艺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原油脱水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的方法,解决了稠油脱水问题;同时为协助塔河12区的处理工艺提供了一种高粘稠油计量技术作为优化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稠油单井集输流程管道模拟试验,对能量数学模型、掺水系统进行多因素分析,经管道工艺校核和伴热管线掺水现场试验,对热采注采合一系统进行了改造。利用试验确定了稠油粘温不敏感临界点;通过研究优化掺水量,直接利用已有小直径(DN15)伴热管改作掺水管线,避免新建掺水管线;各计量站设一套总掺水计量表,两套单井掺水计量电磁流量计,通过掺水阀组优化实现单井掺水稳定计量。  相似文献   

13.
在稠油集输工艺设计参数的选取中,当稠油乳状液为牛顿流体时,可按达西公式计算水力损失,其粘度可由粘度比法求出;非牛顿流体乳状液紊流态水力计算,应通过实验确定摩擦系数,再按过西公式计算压降;对纯稠油、含地层水稠油、稠稀混合油和掺破乳剂溶液稠油的停输启动压力.采用剪切力公式推算。在稠油的油气分离工艺设计中,对计量分离器,应尽量简化分离器的结构;对生产分离器.可适当增加分离元件,使油气分高效果相对提高;终端油气分离器或气体除油器,应设计较完善的油气分离结构;此外,应慎用丝网除雾器。在稠油脱水工艺设计中,应注意脱水措施及脱水方法的选择。在稠油集输中应多采用低级数、低转数的容积式转子泵。但在选用泵型时,应根据设计工作条件对泵的流量、扬程、轴功率及高效率区间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14.
稠油开发是世界性的大难题。在我国能源紧缺的今天,稠油资源无疑是我国不可忽视的能源之一。我国的大部分稠油油藏基本上都是小断块稠油油藏。这类油藏发球低品位石油资源,原油物性差,开发、采油、地面集输与处理难度大。那么,稠油油田开发在产能建设中,其地面工艺技术如何优化,应采用什么技术与方法,才能提高整体开发效益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超稠油集输的伴热技术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稠油集输的关键技术是寻求一种经济可靠高效节能的伴热技术。提出了采用热媒技术应用于超稠油开发中的集输伴热,并与最有可能实施的电伴热技术进行了比较、优化、最终确定在超稠油集输中应用的实施中,合理选择热媒参数,取得了成功,比采用电伴热技术每天少耗能14077kg标煤,节省能耗费用34323元/d,全年累计节省费用1002.15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实践证明,热媒伴热技术为稠油油田的开发开拓了一个 技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新疆稠油生产的特点,系统地介绍了整个稠油集输系统的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设备和主要工艺特点,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稠油集输工艺流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复杂小断块稠油油田地面集输工程设计与技术研究 河南油田某复杂小断块油田在产能建设设计中,从地面方案规划到施工图设计,积极探索适合复杂小断块油田滚动建设的设计模式,包括优化地面工程总体布局,优化集输、处理工艺技术,优化布站方案,并对配套系统工程进行优化。稠油一是输送困难,二是脱水困难。为解决稠油的输送和脱水两大难题,提出了多种输送和脱水方案,从理论上进行了数千组数据的计算,又深入现已开发的稠油油田进行实际生产运行参数的考察,将理论计算与实际生产进行对比,提出合理的原油外输与脱水方案,从而避免了因滚动开发所造成的地面系统能力过剩,引起工程投资增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塔河油田稠油集输系统能耗分析及节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集输系统进行效率测试,研究系统能耗规律,进而提出节能降耗方案,对提高稠油生产的经济性和后续区块地面集输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塔河油田稠油集输系统工艺流程及能耗过程,提出了塔河油田稠油集输系统能流模型和能耗分析模型,按流程将集输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测算了塔河二号联稠油集输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能耗和能量利用率;根据测算结果,确定系统的能量损失主要是联合站和输油管道的散热损失。从运行工况分析炉泵等设备的效率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节能方案。  相似文献   

20.
辽河油田稠油集输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河油田稠油地面集输工艺,在“七五”期间取得了很大进展,稠油生产的工艺和设备实现了配套,其中稠油掺稀油降粘集输工艺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已在油田广泛应用,基本实现了稠油密闭集输。本文就辽河油田稠油地面集输工艺的设计原则、掺稀油阵粘集输工艺的特点等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