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划分出楔状前积、楔状乱岗或杂乱、丘状乱岗或杂乱、帚状发散前积、下切充填、空白及席状平行、席状亚平行及席状乱岗变振幅等8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经过地震解释,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结果表明:该区下白垩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河道、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及火山岩体。进而预测了有利相带,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钻井岩屑、取心、薄片观察、结合岩石类型、测井分析与地震解释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涪陵地区长兴组可划分为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蒸发台地亚相等,其中以台地边缘礁滩相为主要特征。再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地震异常的反射特征,划分了平行席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丘状、叠瓦状地震相。再结合沉积相和地震相分析为综合评价及有利目标区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阿瓦提凹陷三叠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根据地震相参数,从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出发,结合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频率等,在地震剖面上共识别出高振高连平行席状地震相、中振中连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中低振低连亚平行地震相、杂乱反射地震相、前积地震相等5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这些地震相在平面上分布部位明确,纵向上具有差异性和继承性,与凹陷结构及构造演化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Muglad盆地Nugara坳陷东凹Darfur群地震层序格架和地震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Nugara坳陷东凹勘探面积大,地质条件复杂,钻井数量过少而地震资料丰富。通过优选主干地震剖面,识别特殊的地震反射波终止型式与波阻特征、井一震标定的合成记录以及三维空间的交叉闭合验证结果,建立起Nugara坳陷东凹Darfur群S1和S2两套三级地震层序格架。以地震剖面上可识别出的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特征、顶底接触关系和地震物理属性等构形要素,并结合已有的钻井、测井资料在研究区内识别和划分出5类13种地震相。其中,席状平行相和席状波状相、充填平行相、楔状前积相是凹陷中的优势地震相类型,分别代表了滨浅湖、半深湖和三角洲沉积,且垂向上具有显著的继承性。从层序S1到层序s2,在沉积环境上反映为湖域的缓慢收缩和三角洲砂体的不断进积。  相似文献   

5.
银-额盆地岩浆岩地震反射特征及与油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额盆地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和火山岩极为发育。通过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形成、产出条件、分布特点、岩石类型和岩相特征分析,从地震资料入手,以地震相分析的方法,将岩浆岩的地震反射特征分为侵入岩和火山岩,进而将火山 岩的地震相归纳为板状反射地震相、丘状或弧状反射地震相、楔状反射地震相、舌状反射地震相和蘑菇状反射地震相5种,解释了它们的地层涵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岩浆岩与油气的关系,分析岩浆岩的地震反射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麦盖提斜坡西段群苦恰克地区钻井揭示石炭系小海子组发育高能滩沉积,并在群苦恰克以南地区发现大规模的异常地震响应特征。为了探索这些异常地震响应特征的地质属性,根据钻井、地震及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小海子高能滩发育时期的沉积环境,指出斜坡西段小海子组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模式,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和外缓坡相。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各沉积相带的地震相特征,并对异常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综合描述和解释,有效预测了高能滩的空间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能滩具有反射时间厚度异常增厚和振幅减弱2大典型反射特征,形成了叠瓦状反射、透镜状反射、低频弱反射和波状—串珠状反射4种地震响应,高能滩沿着中缓坡厚度变化带呈NEE向带状展布,具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和规模。  相似文献   

7.
地震层序引自“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扇的沉积历史、相态与层序地层学”一文,根据该文建立的层序模型,对岐南断阶带明下段进行了曲流河地震层序分析,将该区明下段划分为6个层序,每个层序都以平行连续的强反射不整合面为界。层序内又可分为“V”字型、透镜状叠瓦型、丘状反射型、波状反射型、平行强反射型地震微相;建立了河道相、侧积相、天然堤相、河漫相、泛滥平原相等河流微相。这些地震相与钻井资料确定的沉积相是一致的。利用地震资料对这些微相分层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受地形构造控制,而地层沉积则是地形、构造、沉积微相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局部的勘探实践表明北塘凹陷沙河街组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但大面积地区,尤其是深凹区钻井很少,故开展地震相分析十分必要。依据北塘凹陷沙河街组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形态,结合振幅、连续性、频率等地震反射参数,对凹陷内地震相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出6种地震相,即:席状地震相、丘形地震相、下切充填地震相、透镜状地震相、楔形地震相和前积地震相。结合钻井资料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并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结果表明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浊积扇相,为该区的砂体展布及其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层序引自“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扇的沉积历史、相态与层序地层学”一文,根据该文建立的层序模型,对歧南断阶带明下段进行了曲流河地震层序分析,将该区明下段划分为6个层序,每个层序都以平行连续的强反射不整合面为界.层序内又可分为“V”字型、透镜状叠瓦型、丘状反射型、波状反射型、平行强反射型地震微相;建立了河道相、侧积相、天然堤相、河漫相、泛滥平原相等河流微相.这些地震相与钻井资料确定的沉积相是一致的.利用地震资料对这些微相分层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受地形构造控制,而地层沉积则是地形、构造、沉积微相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始新统恩平组辫状河三角洲类型、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钻井、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研究表明,陆丰凹陷恩平组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ESQ1、ESQ2、ESQ3和ESQ4),发育了S型前积、斜交前积、叠瓦前积和隐性前积4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其具体特征如下:①S型前积型三角洲具有典型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层结构,岩性以粗砂岩-细砂岩为主,含砂率为35%~65%,地震地貌响应表现为面积小于100 km2的朵叶状,主要发育于ESQ1和ESQ2时期;②斜交前积型三角洲仅包括前积层和底积层两层结构,岩性以砾岩和粗砂岩为主(偶含火山碎屑岩),含砂率为55%~75%,在地震地貌上表现为伸长状的朵叶体,面积可达200 km2,发育于ESQ1和ESQ2时期;③叠瓦前积型三角洲在地震剖面显示为低角度的叠瓦前积反射结构,岩性以粗砂岩为主,含砂率为50%~72%,地震地貌响应为面积大的朵状和树枝状(面积为250~700 km2),主要分布于ESQ3层序;④隐性前积型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亚平行结构或不明显的叠瓦状前积,岩性为中-细砂岩夹薄层的煤层或杂色泥岩,含砂率为30%~58%,地震地貌以振幅分带的河道状为特征,展布面积可达900 km2,仅识别于ESQ4层序。从S型前积到隐性前积三角洲,湖盆水体逐渐变浅(由120~180 m到10~30 m),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值(A/S)逐步趋近于0。研究区发育的4种类型的三角洲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特征和地震地貌响应变化,是湖盆由鼎盛到消亡演变过程中水体变化和A/S比值的综合反映。该研究成果为陆相湖盆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分布演化提供了新的实例,也可为其他湖盆三角洲研究提供类比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柴达木盆地第三纪的地质背景,可以将该盆地古近系与新近系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再辅之以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在研究区的古近系与新近系地震反射剖面上可以识别出7种地震相,分别是平行席状地震相、亚平行波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充填地震相、丘状地震相、透镜状地震相和发散地震相。地震相的分布和演化受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在测井和钻井资料约束下的地震相解释能够重现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体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三叠-侏罗系储层主要是各类三角洲的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及河道砂、滨浅湖砂坝等沉积环境的砂体。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合成记录分析的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沉积表现为强振幅连续平行相(A相)反射;辫状三角洲(夹扇二角洲)前缘、滨浅湖、曲流河沉积表现为弱振幅不连续发散相(B相)反射。在此基础上分析全区地震反射特征,‘可预测沉积环境和有利储层的展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湖盆的北部(YM1井至LN1井附近地区),三叠系辫状三角洲前缘沉积较厚,该区以东的B地震相等时差的高值区代表了滨浅湖砂坝沉积厚度较大的区块,是良好储层的分布区;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分布有多块等时差高值区,表明这些区块的砂体沉积厚度较大,是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3.
依据松辽盆地南部地下区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总结划分出10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分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在各断陷盆地中圈定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三扇、三角洲、三角洲、河道及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秦皇岛32—6构造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质量取决于野外采集,现场处理,勘探工区的地质条件等诸多。本文从资料品质分析入手,对不同海域地层高频衰减进行了对比,发现秦皇同地区河流相地层比南海LD地区海相地层反能量弱4-6dB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5.
德阳-安岳裂陷槽东侧台缘发育大型丘滩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在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中发现大量台内前积反射结构,前积方向大致沿台缘带展布方向,与常规的碳酸盐岩台地前积方向存在差异,鲜见前人的研究文献。为此,利用磨溪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标定,对比、追踪三维区内的多期前积地震反射结构,通过定量分析建立灯四段沉积期充填序列,分析该期德阳-安岳裂陷槽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获得以下认识:①灯四段内部发育多期前积体,主要受高位期相对海平面缓慢下降控制,以横向前积为主,沿台缘坡折不断迁移。②前积坡折及其向陆一侧发育藻凝块石白云岩及藻砂屑白云岩有利储集岩相,为形成优质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利用台内区地震反射结构识别了各期前积坡折,可寻找储集岩发育相带,叠合岩溶古地貌,有望发现新的天然气富集区。上述基于地震反射结构的储层预测方法对于中国其他深层碳酸盐岩盆地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丹Muglad盆地Fula坳陷白垩系Abu Gabra组地震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认为,Fula坳陷白垩系Abu Gabra组可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根据地震反射参数,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在Abu Gabra组的地震反射剖面上识别出杂乱相、平行亚平行席状相、前积楔状相、前积(楔状)充填相、上超充填相。根据连续性和振幅等辅助参数可以将上述地震相进行细分,共计有主要地震相9种,分别为强振幅-好连续平行席状相,中、强振幅-中、好连续-平行-席状相,中振幅-中、差连续-亚平行席状相,中振幅-中、好连续-亚平行席状相,中、强振幅-中连续-楔状-充填相,中振幅-中、差连续-楔状-充填相,中振幅-中、差连续-上超-充填相,中振幅-中等连续-前积-楔状相,中振幅-差连续-杂乱相。这些地震相在平面上分布部位明确,纵向上具有继承性和差异性。地震相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凹陷结构及构造演化有良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南部隐蔽圈闭及有利地区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2):159-161,178
松辽盆地南部可划分出河道砂体、前积朵叶砂体、断层-岩性圈闭、构造-岩性圈闭 4种类型的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在地震剖面上,河道砂体表现为强振幅、低频率的前倾或下凹反射,河岸较陡时的河床可依据水平反射终止点确定,点砂坝呈现微凸、河道呈现下凹的特征;前积朵叶体的前积反射结构则表现为平缓下超或顶超,三角洲席状砂体可由前积层上翘部位或顶超尖灭层上翘部位确定,通过振幅、波形和结构的异常可识别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积层系中振幅和波形的变化与砂体关系密切。经综合分析,大情字井地区、东南物源区为油气有利区,乾安-孤店地区为油气较有利区。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奥陶统沉积横向上包括了台地至盆地型的碳酸盐岩沉积,厚约3000-5000m.从地震反射上可划分为三个体系域;低水位期体系域为一套向东呈楔形发散的中振幅反射结构,分布范围仅在盆地的东北部,海进期体系域为一套的100-150ms的中-强振幅高连续性反射,平面呈席状,在盆地的大范围分布,高水位期体系域为一套1s厚的反射层,根据反射结构可进一步划保持型和追赶型两种碳酸盐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