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拗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一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一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坳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3.
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板块作用机制入手,基于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和沉积建造等综合分析,把晚三叠世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来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洋关闭机制下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佐奈歧板块斜向俯冲机制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发育阶段;3)晚白垩世-古近纪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的伸展盆地发育阶段,包括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古近纪断陷盆地发育阶段;4)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机制下的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关于古近纪箕状断陷(群)的发育过程,强调了NWW向基底断裂左行走滑拉分和NE向逆冲推覆体系分别对盆地形成和箕状断陷发育的控制作用,从建造-改造-保存的角度指出了海相油气系统赋存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西太平洋含油带是一个纵贯全球,以湖相沉积为主的油气聚集带。它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和古太平洋息息相关。自西向东依次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陆缘断陷盆地和岛弧盆地。具油气意义的主要为前四类,与其相应的湖泊大体为四类:近内陆坳陷湖泊、近海洋坳陷湖泊、近海洋断陷湖泊和陆缘断陷湖泊。湖盆发育经历了断陷、断坳和坳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的时间、规模和性质因盆地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由此也决定了生储层和油藏类型随湖盆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的大型板内裂谷盆地,断裂和裂陷活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导方式,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及其特征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数量众多、走向不同断裂的活动,形成多断块多断陷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奠定了多含油气系统发育的基础。断裂幕式活动,引起沉积空间和湖盆范围周期性扩张与收缩,控制了生储益及其组合特征。裂陷中心从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使得盆地不同部分凹陷发育史不同,形成三种类型凹陷。不同类型凹陷的含油气系统特征明显不同,其主要生储盖组合时代、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过程、圈闭形成史和油气分布特点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济阳坳陷中生代以NW向断裂活动为主;新生代早期盆地发育受NW向和NE向断裂共同控制,沙河街组四段沉积后,以NE向断裂活动为主。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斜向俯冲造成的弧后伸展作用及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联合控制。早白垩世初,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使郯庐断裂带发生左行走滑平移,在济阳地区形成了一系列NW向正断层。新生代早期,济阳坳陷东部断裂活动受郯庐断裂左旋走滑的控制,而西部受弧后伸展作用影响较大。大约43 Ma后,太平洋板块聚敛方向改变,济阳坳陷断裂活动主要受NW-SE向区域伸展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受晚中生代—古近纪中国东部大规模裂陷成盆期伴随的走滑作用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济阳坳陷应力场具有多期性、多向性和复杂性,其内中、新生代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裂组合形态复杂、多样,最常见的“Y”与反“Y”字复合型断层组合形成的背斜或断鼻构造是主要的油气赋存聚集场所,不同级别断裂对坳陷构造、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各不相同,同沉积断裂对坳陷(盆地)的形成及油气运聚、成藏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早晚第三纪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济阳坳陷上下第三系分界面是一个全盆地发育的沉积间断面(N/E间断面),其形成于盆地由裂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界面之下的断陷沉积地层在早第三纪末期遭受了强烈剥蚀,通过单井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和古地形与剥蚀量关系的分析,绘制了济阳坳陷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不同构造位置的地层剥蚀量不同,从凸起一斜坡-凹陷中心,地层剥蚀量顺次减小,区域上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大,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小。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断裂活动与含油气系统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英柳  杨池银 《勘探家》2000,5(3):41-48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的大型板内裂谷盆地,断裂和裂陷活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导方式,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及其特征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数量众多、走向不同断裂的活动,形成多断块多断陷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奠定了多含油气系统发育的基础。断裂幕式活动,引起沉积空间和湖盆范围周期性扩张与收缩,控制了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裂陷中心从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使得盆地不同部分凹陷发育史不同,形成三种类型凹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是中国海域重要的油气基地。以琼东南盆地为例,通过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从被动陆缘深部地壳形变与盆地充填耦合的角度,揭示了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沉积充填特点及地层样式。研究表明,位于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延长线上的琼东南盆地属于夭折型陆缘裂谷盆地,沿中央坳陷带岩石圈拆离减薄形成了细颈带和远端带,盆地裂陷期经历3幕伸展作用,早期断陷幕发育以高角度正断裂为特征的孤立断陷,中期拆离幕发育以低角度拆离断裂为特征的拆离断陷,且拆离断裂作用具有明显自东向西迁移的特点,晚期断-拗幕沉积中心位于凹陷中央。正是由于变形构造活动迁移特征构成了琼东南盆地独特的深部构造格局,进而导致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充填及地层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其主拆离断裂侧以发育扇三角洲为主,而相向的滚动背斜侧则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这些因素制约裂陷期烃源岩分布以及深部储层展布,进而约束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因此,基于岩石圈非瞬时破裂过程所建立的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深部结构及沉积充填特点认识,对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被动陆缘盆地深层地层样式及沉积充填研究提供可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东营-惠民凹陷孔店期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营—惠民凹陷隶属渤海湾盆地,位于济阳坳陷的南部,古新统和始新统的下部的孔店组中已获工业性油气流。孔店组的含油气远景与控制形成油气藏各要素的孔店期盆地原型密切相关。该文通过分析构造演化剖面沉积相图,认为孔店期原型盆地为北断南超的伸展半地堑,盆地长轴方向整体为近东西向,主要的控制性断层是北东东向的宁南断层、无南断层西段和陈南断层西段,北西向的陈南断层东段、无南断层东段和石村断层有重要影响。北西向构造的影响在东部大于西部,孔店早期大于晚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以及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由安第斯型向西太平洋型转化导致上地幔隆升作用的加剧和郯庐断层由左旋走滑向右旋走滑的转化是东营—惠民凹陷孔店期盆地发育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了南美板块北部演化史及其典型含油气盆地——马拉开波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的发育史,认为当南美板块北部早期处于被动陆缘发育阶段时,其含油气盆地沉积了优质的海相烃源岩;后期加勒比板块相对南美板块自西向东斜向俯冲,使南美北部盆地不同阶段演化时间具有先后顺序,即西部盆地构造演化先于东部盆地,盆地油气的成熟、运移和成藏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性。俯冲带来大量碎屑充填的前陆楔状体,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层,油气沿挤压应力方向和俯冲产生的多种断层自北向南运移,并最终保存在构造圈闭中。此外,加勒比板块的斜向俯冲,使北部的逆冲断层兼具走滑性质,同时发育大量滑移断层,对油气的后期破坏较弱,有利于南美北部的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秦南凹陷位于NE向郯庐断裂带和NW向张家口-蓬莱走滑断裂带交会形成的强烈转换拉张构造区,其断裂系统具有伸展与走滑双重动力作用机制。通过对秦南凹陷各个洼陷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精细描述,统计对比了主要控洼断裂在新生代各时期的活动量,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秦南凹陷的形成演化进行了恢复。研究认为,秦南凹陷的断裂发育特征存在时空差异性,断裂活动强度在区域上具有"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活动性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迁移;秦南凹陷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其中,西洼和东南洼为伸展构造,东洼以走滑-伸展构造为主;秦南凹陷中生代晚期-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可分为7个阶段。通过分析秦南凹陷伸展与走滑的双重动力作用机制及各个洼陷构造发育特征的差异性,揭示了秦南凹陷的构造特征对油气赋存和成藏的影响,为秦南凹陷东洼的有利油气勘探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伊宁凹陷二叠纪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宁凹陷构造变形强烈,构造演化认识不清。利用地震、钻井资料恢复了伊宁凹陷二叠纪—古近纪古构造面貌,以及期间所遭受的构造剥蚀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二叠系生油岩可能的油气运聚进行预测后指出,伊宁凹陷在三叠纪由断陷转为凹陷。二叠纪—古近纪伊宁凹陷整体上北低南高、西低东高;二叠纪伊宁凹陷北部为深陷带,南部、东部为斜坡区,且南坡较东坡陡;三叠纪伊宁凹陷构造变得低缓,凹陷中央次凸带发育北西西向延伸的小凸起;侏罗纪伊宁凹陷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转移,南坡变缓,东坡变陡。凹陷中部的宁4井附近的断凸、伊2井西的断鼻、英塔木南的断鼻均为为铁木里克组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5.
伊通地堑——走滑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通地堑是一个主体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纪含油气走滑断陷盆地。它具有狭长不对称的地堑结构,断裂构造复杂,发育有正滑动断裂和逆滑动断裂。张扭和压扭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叠加构造为其主要构造样式。地堑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初始断陷期、主断陷期和重新活动期3个阶段。地堑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边界断裂的限制造成应力不均匀分布,导致地堑内部东西差异沉降和南北隆凹相间,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随着断裂活动期次的不同而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精细刻画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构造演化历史,从北至南选取了丽水凹陷8条骨干地震测线剖面,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进行了构造演化剖面的恢复,测定了伸缩量、伸缩率、伸缩速率等参数,对丽水凹陷10个地质时期的伸缩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精细化研究,探讨了其阶段性、空间性伸缩特征。丽水凹陷构造演化阶划可分为断陷初期、断陷早期、断陷晚期、拗陷期、反转期和稳定沉降期6个阶段,古新统灵峰组下段沉积期(T90—T88)是断陷作用最强烈、断层活动性最强阶段,而不同演化阶段的伸缩特征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丽水凹陷的构造演化反映了东海陆架盆地晚中生代以来从早到晚、自西向东发生构造与沉积迁移的规律,其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后撤式俯冲的动力学背景,并与东海陆架盆地周围各大汇聚板块的相互作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晚古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先后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伸展、挤压、剪切等构造作用交替进行,多旋回构造发展造成多期活动、类型多样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众多不同级次的断裂,发育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特别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受天山造山带及邻区构造演化控制,多期不同类型盆地和构造变形叠加,使得准南前陆冲断带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指出受新近系以来的强烈冲断构造变形作用,准南前陆冲断带具有自南向北扩展的复杂多变的新生代逆冲挤压构造和埋藏式的冲断楔前缘,发育台阶状逆断层及各类断层相关褶皱,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排”的特征;造山带隆升时产生的力源在释放过程中克服的阻挡对象不同,导致冲断带东段、中段、西段不同的构造具有相似的构造变形特征的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青东凹陷内部构造表现出明显的走滑特征。在识别了研究区内典型走滑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走滑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作用。郯庐断裂带营潍段的西支断裂带为青东凹陷的东部边界断层,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和郯庐断裂带多期走滑活动的影响,凹陷经历了3期断拗、2期反转的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大型边界走滑断层、背形负花状构造和走滑压扭褶皱构造等多种具显著走滑特征的构造样式。走滑构造对烃源岩热演化、构造圈闭发育以及油气运移聚集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张扭断层立体运聚、压扭断层走向运聚和凹中隆近源运聚等3种油气成藏模式,控制着青东凹陷油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19.
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浅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琼东南盆地为一新生代含油气盆地。通过对南海扩张、红河断裂及太平洋板块等琼东南盆地区域构造演化主控因素的分析,结合其内部层序及断裂特征将琼东南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分为晚白垩世-晚渐新世多幕裂陷、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区域热沉降和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 3 大构造演化阶段。在构造演化基础上分别探讨了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储盖层及其圈闭形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琼东南盆地中部构造调节区域(崖北凹陷、松西凹陷、陵水低凸起、松涛凸起、陵水凹陷、松南凹陷、中央低凸起及北礁凹陷)为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受NNE向同沉积断裂的影响,东海盆地丽水-椒江凹陷表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对该区断裂构造的追踪对比和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该地区控盆断层具有典型的分段式、幕式时空演化特点;在断层活动过程中,不同区段的断裂在倾向和走向方向上产生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一种过渡性构造即构造转换带;在构造转换带处隐伏圈闭和有利砂体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有利指向,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