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新时期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州为例,从剖析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事例及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入手,首先探讨新时期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建构的共性原则,即规划编制的系统性、规划构思的前瞻性、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城市设计的适用性、规划实施的严肃性,然后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两方面论述新时期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和运作策略,包括重在建立与城市规划体系对应且融合的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方法上则应规划与策划相结合、用地布局与轨道线网相契合、城市设计与控制指标相反馈、地上与地下空间联动设计,并促进多元主体特别是市场主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日益提高,地下空间建设也蓬勃发展,但是针对地下空间的规划管理缺乏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依据,无法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条件而导致建设无序且不成系统.针对这一状况,从空间规模、功能布局、交通系统、人防和防灾系统、物流系统、市政公用设施系统、控制导则等诸多方面就地下空间的规划控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对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探讨彭德胜●文章要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解决之途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起初形成的是村镇,由村镇发展为小城市,小城市又发展为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现在全世界已出现许多特...  相似文献   

4.
大城市空间发展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经卫 《规划师》2005,21(8):5-9
当前,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着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紧缺、城市机动化水平低、城市开发强度高等困境。应确定合理的大城市主导交通方式,从“区域”入手整合城市群发展与交通体化的关系,从“结构”入手形成城市空间与交通发展的互动,从“控制”入手实行用地分区与交通需求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蒋相华 《建筑知识》2014,(7):142-143
本文首先提出了低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概念,同时就基于低碳理念的大城市新区道路交通规划措施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城市 ,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规划、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所涉及的资源环境问题 ,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尤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 ,这一问题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 ,虽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城市交通结构和道路网布局改善、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和交通噪声扰民等工作 ,已经被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并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 ,从总体上看 ,对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发展所涉及的资源环境问题 ,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仅就大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问题与同行们进行探讨 ,并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城市交通环…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边缘的小城镇规划如何与都市相互融合、补充,有利于城镇社会的发展?本从区位、环境等角度谈了一些规划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21日~23日,“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1998年年会”在天津召开。会上.以“新形势下的公共交通发展和相关问题”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交通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讨和交流。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同时辅以自行车和小汽车交通这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城市郊区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朝林  孙樱 《规划师》1998,14(2):102-104
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实地考察和分析发现,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己经开始,文章从中心商业区衰退、工厂郊迁、郊区大型平价商城建设、郊外别墅区和远郊度假区出现等五个方面描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并就郊区化的形成和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中国大城市旧城更新若干特征浅析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90年代,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处在转型时期。城市更新的动力机制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且改建规模空前、速度加快,规划方法也有所创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活环境;同时也暴露了诸如改建方式单一、规划失控、与新区开发缺乏有机结合等新矛盾。对这些新特点进行了初步概括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市发展观引领深圳城市总体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市发展观是在深圳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对城市发展目标和路径,乃至城市本身的重新发现与重新认识,是指导深圳总体规划转型探索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新型城市发展观强调城市是复杂开放的巨型系统,需要实施结构性调整才能达成城市转型的目标。本文以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的转型探索为例,解释了新型城市发展观指导下的转型规划应具备的5项基本特征,包括转变城市发展目标,统筹空间资源存量与增量,调整空间供需关系,突出重点领域的公共政策设计,以及全过程多元化推进公众参与。文章最后还剖析了城市规划转型遭遇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深圳城市规划转型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武廷海 《城市规划》2019,43(8):9-17
国家关于统一规划体系与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进一步深化规划体系改革,明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在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产品供给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城市总规发挥宏观的导控作用,城市详规发挥底层的管控作用,将城市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引领城市高质量犮展提供规划保障;相应地,要增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支禕,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战略指引。此外,要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新要求发展城乡规划学。  相似文献   

13.
赵民  程遥  潘海霞 《城市规划》2019,43(11):31-36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一系列制度创新,其中包括市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及国土用途分类管制制度。本文首先回溯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缘起;然后结合中外实践和实效比较,阐述城镇开发边界制度设计与国情的关系;最后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和监督实施的条件下,要明确城镇开发边界的作用,要赋予其综合性内涵,并体现出层级传导等运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城市规划系统观与城市总体规划改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宁 《城市规划》2000,24(7):20-24
认为城市规划系统是由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实施三个子系统按合目标性与合目的性双重路径呈现功能运作 ,并由此思路对城市总体规划改革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5.
文章系统性梳理了西方国家20世纪中期以来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3种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解释和城市规划的空间规划内容的演变和范式转变,研究发现两大学科(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空间认识、解释和空间安排的耦合关系,未来的空间规划需要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交叉融合,人文地理学侧重空间解释和思考,城市规划学则在新的空间思考和解释的基础上对规划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特色、体现社会发展特征、并致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关于“城市空间绩效”及城市规划的作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空间本身的复杂性,"城市空间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未被真正理解,这限制了我们理解城市的深度及对城市问题的判断。因而,认识和把握城市空间绩效,探讨城市建设用地的完整性、边际替代、空间距离和空间分割与垄断等内在机理,对于理解和改善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规划作为,尤其是处理当下住房等现实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用地及其功能用途的基本常识为出发点,分析探讨城市空间绩效的内在机理及与经济社会运行的关联性。在梳理内在机理基础上,进而以空间思维和推论方式进一步分析包括规划在内的公共政策作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新常态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影响分析,提出新常态下的转型期正是城市规划行业凤凰涅槃的关键阶段,城市规划面临着包括存量空间规划作为新重点、绿色生态规划作为新类型、行动规划作为新领域、乡村规划作为新天地以及"互联网+"作为新课题等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城市规划行业如能积极应对变化,当可在中国城镇化后半程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建军 《城市规划》2004,28(12):33-36
通过对现行城市规划制度与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存在与新城市时代发展相悖的深层问题评析,指出现有城市规划制度的异化与混乱、城市规划管理的“失灵”与“失败”,提出必须加快城市规划全方位适应性、战略性调整,并从宏观层面提出对新城市时代来临中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方面应把握的思路、方向和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进入"趋势性转变"的时代,我们既不能过于夸大新常态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更不应忽视新常态所蕴含的根本性和机遇性变化。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后阶段,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主要将呈现三大特征:降速、转型、多元。与此相适应,城市规划的传承主要体现为"三个回归":回归正常、回归本源、回归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硬软兼顾、刚柔并济的核心原则。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化,城市规划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制度层面,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体制和机制、强化实施和管理;在技术层面,城市规划将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以提高城市韧性为目标。城市规划传承和变革的终极归依,是为了更好实现人的需求。城市要把人而不是土地,视为最宝贵的"资产"和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段进 《城市规划》2003,27(2):45-48
运用城市科学的理论和城市规划学的方法 ,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是城市战略规划的根本方法。本文通过对城市形态学方法的论述 ,论证了它在城市空间发展的结构、形态等发展规律方面和城市形态理想模式的建构方面对空间战略规划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深圳和苏州两个规划实践 ,对城市形态学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